■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甘泉中心學校 秦曉麗
為了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應積極利用生活資源,從而結合實際生活講解課文內容,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聯系生活思考課文的主旨。并且,學生對教師創設的生活化情境也會十分感興趣,在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后,能夠調動學生主動投入生活化教學中學習、思考、分析生活化的語文知識,必然會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語文素養。所以說,語文教學中教師利用生活資源講課十分重要。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文本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較為緊密,成為構建小學語文開放型課堂的有效素材。學生雖然在生活中經歷過類似的場景或者現象,但是卻由于忽視了生活與語文知識的聯系,導致在學習中未能有效喚起生活記憶,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學生的后續學習和未來發展。因此日常教學中教師應該有意識地激發學生的生活感悟,使其在回顧生活中實現語文知識的拓展與延伸。這不僅可以發揮生活資源的作用與價值,還可以為其后續學習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其重要性是不容忽視和小覷的,為此通過激發學生的內在記憶與印象,能夠幫助其更好地理解文本思想與情感。比如,在《秋天的圖畫》識字教學中,教師可以在秋天將學生帶入學校花園和樹林中,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秋天中的各類景物,通過細致的觀察和分析能夠深刻地感受到秋季特有的景色。教師再引導學生閱讀文本,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腦海中浮現出秋天的各類景物,激發學生的想象與聯想能力,將實物與詞語含義結合在一起。
在生活場景、生活片段與小學語文知識內容反復印證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而且對現實生活有了更進一步的認知。此外,借助生活資源還有助于學生提升對生活的熱愛之情,幫助他們在學習中發現生活之美,從而使其形成一個良好的性格和品質,最終推動我國小學教育事業的長久、可持續發展。
小學語文兼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特點,教師應該在幫助學生掌握語文知識、提升語言表達能力的基礎上,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滿足其全面發展的成長需求,使其畢業走出校園后可以快速地融入社會中。本來教育知識就來源于生活,生活中也蘊含著豐富且大量的教育知識,此時教師更應該在生活中完成語文知識的合理運用,以增強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經歷,幫助學生加強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同時運用相關知識引發學生對生活實踐的思考。在開放的語文學習空間中,學生能夠逐步建立起語文學習的完整體系,是提升小學語文學習效率的關鍵途徑。

比如在“感謝信”和“招領啟事”相關主題的應用文寫作中,學生如果缺乏相關生活經驗,將會導致寫作內容空洞乏味,進而導致寫作興趣喪失,這對其后續學習和未來發展是不利的。因此,教師應該將學校發生的真實事件向學生全面講述,引導學生分析丟失錢包的學生的焦急心理,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招領啟事”相關主題應用文寫作的現實意義。在開放型語文課堂中實現對生活的有效拓展,能夠激發學生對生活事物與社會事件的探索與求知欲望。生活與語文知識存在相互影響的關系,教師應該以生活化教學理念為依據,通過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運用所學知識,加深對社會與生活事件的理解,這也是增強學生社會適應能力與認知能力的關鍵途徑。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巧用生活資源,是實現開放型課堂構建的有效方法,能夠營造活躍、輕松的課堂氛圍,促進教學工作效率的提升。生活資源的有效運用,能夠拉近學生與語文知識之間的距離,消除其學習中產生的疏離感與恐懼感,促使他們能夠由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積極轉變。現如今,生活化教學已經成為現代化教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種教學模式。在構建開放型小學語文課堂時,教師應該重視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性,以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與創新能力,滿足其學習與成長需求。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往往將生活與知識之間的關系一股腦地灌輸至學生腦中,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較低,不利于高效化課堂的構建。因此,教師應該在教學中扮演一個引導者的角色,通過啟發式問題或者情境的構建,幫助學生自主探索與研究。比如在《小柳樹與小棗樹》的學習中,教師應該給學生布置相關課后作業,讓學生對柳樹和棗樹的形態、成長特點等進行觀察,以深入了解文本內容。在學生開展生活實踐的過程中,由于其年齡較小且認知能力不足,對于生活資源的利用率較低。為此,教師應該加強與家長之間的溝通交流,實現家校共育,滿足學生的學習與成長需求。教師給學生提供語文學習的思路,并根據學習內容給學生提供相應的生活資源類型,而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過程,則需要學生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來完成,在此過程中充分體現其主體性。
以往小學語文教學質量之所以不高,部分原因是學生缺乏生活實踐操作機會,教師的教學內容普遍局限于課堂中。鑒于此,只會抑制學生創新能力和思維方式的發展,同時也難以實現提高其綜合知識運用能力的目的,最重要的是阻礙了課堂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認識到實踐操作對學生的促進作用,應當有意識地加強對其綜合技能的培養,在學校允許的前提下可以帶領學生進行生活實踐,并對生活資源進行充分的利用。本來生活中就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可以將這些資源有效地利用起來,進一步全面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質量,為其后續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基礎,以及發揮生活資源的最大化價值和作用。例如,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秀麗風光,風景秀麗的自然美景能夠增強學生的生活體驗,使其在生機盎然的自然界中感悟生活的美好,并將自己的所見所感靈活地融入作文中。這不僅可以賦予作文的生命力,還可以增強作文的感染力,進而使學生寫出充滿真情實感的作文,實現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目的,促進學生作文質量的大幅度提高。由此可見,教師帶領學生進行生活實踐是非常有必要的,其是學生語文學習的源泉,十分有助于學生語文綜合學習能力的提高。
總之,小學語文教師要想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應注重利用生活資源,在講解課文內容時,詳細講解文中內容是以描寫人物、景色為主。并告訴學生作者是根據對生活的感悟感想寫出了課文的中心思想,能使學生意識到課文內容與生活有著內在聯系,進而促使學生主動聯系實際生活思考和學習生活化的語文知識。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也能使學生快速理解、掌握生活化的知識,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利用生活資源,進一步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