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琦,唐永剛
(甘肅省地礦局第一地質勘查院,甘肅 天水 741020)
山體滑坡是最為嚴重的地質災害之一,我國的地域非常廣闊,地理條件較為復雜,這就會造成我國山體滑坡分布相對廣泛,尤其是我國的西北以及西南地區更是山體滑坡的高發區。這些地區若是發生山體滑坡可能會造成整個村莊的吞沒,會造成大量的人員以及財產損失[1]。另外,大規模的山體滑坡也會造成河流的斷流,造成較大規模農田以及森林的破壞,對于人們生命財產安全造成非常嚴重的影響。
第一,地質構造方面的原因。若是山體斜坡上的土體或者巖體發生了一定程度的切割而產生不連貫的情況時,非常容易造成山體滑坡問題[2]。一旦土體受到長時間的雨水沖擊就會形成相應的水道,從而造成山體的裂縫、斷層等問題,若是再受到雨水的沖擊就非常容易出現山體滑坡的問題,如圖1所示。

圖1 山體滑坡示例
第二,地形地貌方面的原因。若是山體地形地貌符合某種條件情況下非常容易產生山體滑坡問題,例如山體坡度較陡或者受到大量雨水沖刷等。在相對較為平坦的區域(例如江河等區域斜坡上或者路邊坡位置等),若是坡度在10°~45°并且中間地勢較為平緩,在下坡地勢相對陡峭并且上坡呈現環形的情況下就非常容易產生山體滑坡問題。
第三,地層巖性方面的原因。土體所具有的性質以及結構是造成山體滑坡的重要基礎,在碎屑巖、軟弱片狀變質巖等情況下非常容易造成變形面下滑而形成山體滑坡問題[3]。
在降雨量較大的區域和時間段,會在山體的表面滲入非常多的雨水,會造成坡體內部含水量快速增加,這就會在很大程度上加大土體重量。除此之外,滑坡區域若是長時間受到雨水的侵蝕就會造成土壤的軟化,會逐漸降低土壤的抗剪強度。同時,山體周邊地下水的改變會造成靜動水壓的變化,從而對于山體滑坡帶的穩定性產生不利影響,進而引發山體滑坡的問題。另外,地下水也會對山體滑坡造成影響,泥質巖層或者軟弱巖層也容易產生泥化以及軟化問題,若是孔隙水壓有較大增加會造成動水壓力以及浮力,從而引發巖石抗剪強度的下降而形成軟弱面[4]。
人們在進行各種建設活動中也容易引發某些山體滑坡隱患問題,例如人們在公路修建、開挖坡腳以及開鑿水道過程中會影響滑坡地帶穩坡土的穩定性。
第一,坡腳的開挖。人們在進行房屋建設、水渠開鑿、鐵路修建過程中常常需要在山腳區域實施工程開挖,這些行為會對山體下部產生較大損害,從而造成山體下部穩定性受到了嚴重威脅,進而造成了山體滑坡的發生。
第二,蓄水池的修建。人們在進行蓄水池以及排水渠修建過程中,會造成池內形成滲透作用以及漫溢作用。這就會造成大量的工業用水以及生活用水滲透到坡體內部,從而造成孔隙內部水壓的提升,進而造成坡體土體和巖體的軟化,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坡體的體積以及自重,容易造成山體滑坡問題。
為了能夠降低滑坡地質災害的影響,要實施有效的地質災害勘察工作。可以綜合利用多種方法加強地質災害的勘察[5]。
第一,淺層地震映像法。此種方法主要就是利用人工激發地震波在巖層中進行傳播,對該傳播規律實施分析研究而獲取淺層地質問題。在具體應用時要采取同樣的偏移距對淺層地震映像法中的每個測點波形實施激發以及接收,通過記錄上時間的變化能夠體現出地下地質異常的問題。
第二,高密度電阻率法。高密度電阻率法和一般性電阻率法是一樣的,其具有數據密度大、工作效率高、測量點距小等優勢,此種方法能夠準確體現出地下電性異常體的形態。但是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此種方法主要是通過巖土體導電性差異實施勘察,利用一次完成的電極布設降低因為電極設置造成的故障,能夠提升勘察的準確性。
第三,GPS物探法。此種方法是現階段地質災害勘察中非常普遍的方法之一,其具有定位準確性高、操作便利、不受氣候條件影響等優勢,能夠進行實時的監測。但是若對監測精度要求較高,采取此種方法會造成較大的人力物力浪費,所以在具體應用時要充分考慮到滑坡監測精度、位移速度、復測周期間的關系,在確保勘察質量的基礎上最大程度上優化流程,從而降低總體成本。
絕大多數山體滑坡都是因為坡體抗滑力降低而造成的,這就需要建設減壓腳來治理滑坡。減壓腳措施就是指在坡體驅滑段削減出相應的土石,之后將削減出的土石填壓在坡體的阻滑段區域。此種方式能夠將坡體下滑力下降 (確保其<坡體抗滑力),能夠有效防止山體之間發生滑坡問題。對于開挖土方的量,要根據滑坡腳的具體穩定性進行深入確定。
對于山體滑坡地質災害的治理來說,通過擋土墻支擋是非常常見、非常有效的治理措施之一。一般情況下,擋土墻的建設常常采用塊石、片石、條石等等材料進行,可以建設成為不同類型的擋土墻,包括混凝土抗滑擋土墻、漿砌抗滑擋土墻、鋼筋石籠抗滑擋土墻等等。特別是塊石擋土墻更是最為常見的類型之一,此種擋土墻常常會建設在坡體邊緣區域,能夠有效避免山體滑坡問題。在擋土墻設計過程中常常將滑坡推力大小當作參考以及根據,通過有效、科學合理的設計能夠最大程度上避免山體滑坡問題的出現。
一旦某些區域出現過山體滑坡問題,那么該區域此后也會多次發生滑坡情況。相應救援人員到達現場情況后,一方面要對滑坡現場情況進行詳盡勘察,要能夠確定出滑坡所在區域的地質特征,在此基礎上準確判定出可能再次發生滑坡的區域。在進行山體滑坡區域檢測過程中,要對所在區域實施宏觀檢測,要通過更加專業的技術人員進行指導,救援人員可以通過對應的檢測儀器以及工具設備對地表裂縫實施監測。
在山體滑坡現場,相應救援人員要第一時間利用多種方式和所在區域國土資源管理部門進行及時、準確的溝通交流,要將可能發生的情況及時向上級進行報告。同時,要加強滑坡區域的警戒力度,要對滑坡區段的公路路段實施有效控制,同時利用網絡、電視、廣播、電話等多種方式通知周邊可能會受到影響的區域以及人民,確保其能夠及時撤離到安全區域,避免受到山體滑坡的影響[6]。
巖土體內部存在大量的水分是引發山體滑坡地質災害的重要原因,所以要充分結合區域地形設置排水溝渠,從而降低山體內部巖土含水量,有效降低土壤的重量,保證上體巖土體結構的穩定性。在進行排水溝建設過程中,一定要設置合適的排水方向和截面尺寸,要基于山體設計情況確定排水溝指標。一般情況下排水溝的深度控制在0.5m左右,寬度為0.4m左右,坡度控制在1:3。可以將排水溝設置為樹枝形狀,能夠提升水的吸收量。如果山體地下水量較大,那么可以建設盲溝來排出山體巖層內地下水,保證山體結構穩定性。
山體滑坡災害對于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都具有非常嚴重的影響,所以要通過綜合治理措施來加強防護和治理。從現階段來看,擋土墻以及減壓腳是防治山體滑坡相對有效的措施,能夠有效限制坡體下滑,確保山體的穩定性。同時,也要對山體實施較為嚴密的監控,能夠準確判定出山體巖石的穩定性,對坡體進行實時監控。另外,處于山體滑坡區域的人們也要充分認識到其危害性,相關工作人員也要充分認識到山體滑坡的成因,采取綜合性治理對策有效控制山體滑坡的形成,降低山體滑坡的概率,確保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