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丹鳳 陶傳蔚 譚超
【摘要】高校的安全工作關系著和諧校園的構建,關系著社會的穩定。本文打破當前高校說教式安全教育模式,將校園文化建設與高校安全教育管理相結合,以文化建設促安全教育,用文化氛圍提升安全意識,提出了在校園文化視域下的安全教育管理路徑和保障。
【關鍵詞】校園文化? 安全? 教育管理
【基金項目】本文系山東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思想政治教育專項)——校園文化視域下的高職院校安全教育模式研究(項目編號:J16ZC84)階段性研究成果;本文受山東省職業教育名師工作室(呂秀娥名師工作室)資助。
【中圖分類號】G7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21-0001-02
高校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當前高校中,校園詐騙、校園暴力、交通事故、火災、溺水等安全事故時有發生,究其原因,校園缺少“安全無小事”的氛圍,學生的安全意識不強。將校園文化建設融入到安全教育管理中,可以更好地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安全觀,培養良好的安全素養,實現全面發展。
一、校園文化在安全教育管理中的優勢
高職院校的安全教育管理面臨諸多問題,將校園文化融入到安全教育管理中,為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突破安全教育管理瓶頸、實現理念創新和實踐飛躍,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實現理實一體的教育引導
文化通過對人內心的不斷滋養而顯現出強大的生命力。高職院校校園文化關注的重點是教育感化和環境影響,“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理論特性貫穿于培養全過程。安全價值觀的轉變會帶動行為習慣的改變,安全行為與日常生活融為一體,高職院校倡導“安全工作比天大”的價值理念,對校園師生安全行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實現潛移默化的文化熏陶
高職院校師生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中更容易受到校園安全文化熏陶,安全素質、安全意識會進一步得到提升;當人充分認識到安全對于自身的保護性作用之后,會更加自覺地學習與遵守校園安全相關的規章制度,提高學習安全知識的自發性和主動性(鄧浩,2014)。校園文化“潤物細無聲”,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師生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識,規范安全行為。
(三)促進“大德育”框架下的安全體系形成
高職院校的學生相對于本科學校來講,思維更加活躍,有利于安全思想和理念創新性發展。提升師生的安全素質,既能形成良好的風氣,又能促進校園人文素質的養成。安全教育是大學生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安全價值觀能促進人形成責任感和使命感,在實現全校安全文化育人功能的同時促進安全文化的創新和發展。
(四)實現自我調控的整體平衡
不同的校園文化可以滋生出不同的安全需求和動機,甚至是在相同的校園文化體系下,也可能出現不同的行為準則、安全理念和價值觀。不同的需求決定了每個人對于安全的關注度不同,而積極樂觀的安全理念與行為準則將持久深入地滲透到師生員工的精神層面,形成強大的原生動力,起到調節整體平衡的作用。
二、校園文化視域下的安全教育管理路徑
通過安全宣傳與入前測評結合、與課堂教育結合、與信息技術結合(陳偉,2016)、與文體活動結合、與學生生活結合,從家庭到校園,從宿舍到課堂,培育濃郁的校園安全文化氛圍,實現安全宣傳全覆蓋(秦偉,2016)。
(一)安全宣傳與入前測評結合,安全教育進家庭
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需要學校和家長聯動。利用學生和家長收到通知書的有利時機,將涉及消防、交通、詐騙、治安、心理等安全須知印刷成冊,隨錄取通知書寄送,將安全教育提前進入家庭,讓學生和家長共同了解安全常識,提前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同時在網上報到系統中設置安全學習平臺和安全測試平臺,并將學習過程和測試結果納入安全學分的考評,保證學習的效果。
(二)安全宣傳與課堂教育結合,安全教育進課堂
將安全教育課程納入學校教學計劃,開展系統的防火、防盜、防騙、防意外事故和自救等安全知識教育,專門設置安全學分。在學生入學軍訓、畢業實習、外出考試、小長假離校等特殊節點,開展專題安全教育,簽訂安全承諾書。充分利用轄區民警、保衛干部、輔導員等專兼職安全教育管理隊伍,開展案例式主題講壇,進行典型案情通報和現場分析,幫助提高安全防范技能,增強安全意識。
(三)安全宣傳與信息技術結合,安全教育進手機
文化的創新性決定了教育管理工作必然要與“互聯網+”時代接軌。安全教育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才能實現“入耳、入腦、入心”。建立以QQ、微信、微博為主,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抖音等線上APP為輔的校園網絡媒體平臺,通過學生自編自導的網絡安全劇、漫畫、歌曲、順口溜等形式,將防震減災、防火防盜、防詐騙、遠離傳銷、心理健康等安全知識進行全網發布,打造安全教育網絡全媒體矩陣,讓安全教育透過手機走進每個人的內心。
(四)安全宣傳與文體活動結合,安全教育進大賽
以校園文化安全宣傳月為契機,精心設計安全宣傳活動。開展“安全短劇大賽”、“安全微電影大賽”、“安全繪畫大賽”、“安全知識競賽”等各種賽事,使學生由被動灌輸升級為主動參與,在文化的浸染中不斷成長。以消防運動會的方式讓學生主動學習消防安全技能,如滅火器、消防栓的使用等。通過線上的“我為安全獻一計”、“安全隱患隨手拍”等活動,充分提高學生對安全的關注度,提高校園安全防范的主人翁意識。
(五)安全宣傳與學生生活結合,安全教育進宿舍
宿舍是學生集體生活的場所,是學生每天必須進出的地方。可以在宿舍樓大廳設置安全欄和電子大屏,張貼安全常識,通報校園或周邊的最新警情,滾動播放安全視頻短片。宿舍的人口密集度很高,要特別注重消防安全教育,拒絕使用大功率電器、酒精爐等,加強消防疏散演練。在安全關鍵節點比如雙11,制作溫馨提示卡片到宿舍發放,學生在學到安全知識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家的溫暖。此外像食堂、體育館等都是學生經常出入的場所??梢栽谶@些地方見縫插針,嵌入安全的宣傳,時刻提醒學生注意安全防范,讓安全成為學生課余談論的熱門話題。
三、校園文化視域下的安全教育管理保障
(一)加大經費投入,夯實安全物質文化基礎
1.規劃校園景觀布局,體現安全文化價值理念。景觀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師生安全素質的養成起著熏陶作用。以安全為主題進行單獨的景觀設計,引起大家對安全的重視;在建筑物修建時,將安全因素考慮進去,處處體現安全文化,比如設置安全警示牌、減速帶、安全出入標識、樓梯安全網等。
2.優化資金分配結構,加大安全設施建設投入。設施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基礎,是安全文化建設的保障。要加大安全硬件設施投入,比如在重要位置安裝高清攝像頭、門禁系統,建立微型消防站等。加大軟件設施投入,如心理測評軟件等。此外,定期對校舍、線路、消防設施等進行排查,有計劃地進行拆除、維修或者更新,消除安全隱患。
3.加強宣傳設施建設,營造校園文化氛圍。宣傳設施是傳播文化的重要載體,要加強宣傳設施建設,拓寬安全文化宣傳渠道。在網站、校報、宣傳欄開辟安全專欄,設置溫馨提示、安全標語,定期刊登安全常識,讓安全宣傳融入師生生活;增加微信、抖音等平臺建設投入,以喜聞樂見的形式影響學生。
(二)加強組織領導,構建科學的安全制度文化體系
1.健全安全制度文化內容。結合實際工作,制定、完善切實可行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制度。開設安全教育課程,設置安全學分,違反安全管理規定行為的學生將不能取得安全學分。健全高職校園安全管理機制和預警機制,將安全管理工作納入常態化管理。制定安全教育和管理清單,細化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增強可操作性,將安全教育管理更好地落實到行動上。
2.落實安全制度文化責任。實行學校負總責與系、部門分級負責的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安全責任制系統,不留空白(李成學,2011)。學校黨政領導一把手親自抓,強化領導者的責任,切實提高對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視。層層傳導壓力,簽訂安全承諾書、安全責任狀,強化各單位職責,將安全責任落實到人。
3.監督安全制度文化效果。定期開展安全隱患的自查自糾,不定期進行專項檢查和抽查,對安全制度的落實進行全方位監控,實時跟蹤安全隱患,并將檢查結果納入考核體系。加強對安全事故的責任追究,堅持“事故原因不清楚不放過,事故責任者和應受教育者沒有受到教育不放過,事故責任人沒有處理不放過,沒有采取防范措施不放過”(黃炳輝等,2012)。
(三)加強隊伍建設,建立高效的安全文化實踐隊伍
1.上下聯動、全員參與,提高師生的主人翁精神。通過設置學生安全巡查組、學生業余消防組等,組織學生參加校園安全的宣傳和管理,充分發揮學生的信息優勢和群眾優勢,增強學生安全責任感。通過理論武裝、教育培訓、輿論引導、事故警醒等方式,樹立師生的全員安全理念,激發廣大師生“重視安全、關愛生命”的內生力,力促師生自覺安全行為的實現(吳建強,2015)。
2.精心選拔、大力培訓,打造高素質的安全教育管理隊伍。精心選拔一批責任心強、有較高的專業素質和能力水平、樂于參與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的人員,制定科學的培訓計劃定期開展培訓和業務實踐,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業務骨干。此外可以聯系公安、消防等人員,組成專家學者咨詢服務團,形成一支相對穩定的校外安全教育隊伍,定期開展安全教育宣傳。
參考文獻:
[1]陳偉,韓樹春.創新理念機制建設平安校園.學校安全管理2016.4
[2]鄧浩,王國華.高校校園安全文化建設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10
[3]黃炳輝,卜建,張穎.加強安全文化建設促進高校和諧發展.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2
[4]李成學.論高校安全文化的頂層設計與構建.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11
[5]秦偉,吳德能.推進“九進”校園工作法,實現校園詐騙工作全覆蓋.學校安全管理2016.4
[6]吳建強.基于文化引領的高職院校安全管理軟實力提升.繼續教育研究2015.5
作者簡介:
遲丹鳳(1981-),女,山東蓬萊人,山東商務職業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多年從事學生教育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