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潤清 鄭彥
【摘要】結合福建省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及山海互補性,對高職院校發揮我省優秀傳統文化的立德樹人作用推進教材、教法、教師的“三教改革”及其在高職院校的實現路徑進行了分析和思考。
【關鍵詞】優秀傳統文化? 立德樹人? 山海合作? 課程思政? 三教改革
【基金項目】福建省教育廳2015年中青年社科專項課題“民主黨派服務地方文化經濟研究——以廈門老字號的保護為例”(編號:JAS151664); 廈門城市職業學院課程思政課教改項目(編號:KYSZ201802)。
【中圖分類號】G7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21-0085-02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福建省擁有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如海絲文化、華僑愛國精神、船政文化和紅色文化等,深入發掘福建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將其具有的優秀思想和精神財富發掘出來,以此構建獨具區域特色的新福建傳統文化人才培養體系,是在“再上新臺階、建設新福建”的過程中發揮福建優秀傳承文化立德樹人作用的必要舉措。
優秀傳統文化對促進中國的偉大復興,提高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提升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都具有重要意義。結合高校德育教學的目標和我省已經立項建立和擬申報的傳統文化教育示范基地的情況,當前我省優秀傳統文化的立德樹人作用發揮應當重點把握以下幾個要點:
一、應準確把握福建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教育作用
福建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獨具地方特色。福建沿海思想開放、包容、多元,因此福建人民勇于冒險、愛拼、愛鄉、愛國。近代以陳嘉庚先生為代表的愛國華僑紛紛回國投資興業,促進了中國經濟的復蘇與發展,為中國打開國門、走向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體現了福建華僑愛國、勤懇、睿智、拼搏、包容的精神。福建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保留了保護中華文化的傳統,促進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繁榮和發展。作為地區文化,八閩地區的獨特精神、經驗和智慧加快了福建省的現代化發展,深化了福建傳統和歷史,體現了福建傳統文化的強大生命力。福建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促進了福建現代文化的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結合高校和地域特色建立我省傳統文化教育基地已成為高校立德樹人,推進教材、教法、教師的“三教改革”,培養現代人才的重要手段。
二、福建省優秀傳統文化呈現山海差異的地域特征,具有很強的互補性
福建省豐富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中,既有以海為代表的海納百川的開放包容精神,又有以山為代表的紅色傳統和誠毅堅韌精神。當前我省的高校傳統文化教育項目主要包括:閩南地區的海洋文化,這是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富國強兵、建設近代海軍為己任的近代船政文化,以航海保護神著稱的媽祖信俗,以實業救國、傾囊辦學聞名的愛國華僑精神等等;以閩西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精神和紅色文化等。完整的傳統文化立德樹人要機制發揮的教育體系,應當既包括海的開放包容,又有山的堅韌奮斗的追求。大學應當自覺地把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融入教育實踐中,使這些優秀文化遺產成為文化創新的重要載體和意識形態教育的基礎。
三、深入發掘,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化發展
福建的傳統文化資源豐富、底蘊深厚。福建地處東南沿海,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橋頭堡和排頭兵,福建廈門是中國最早的五個經濟特區之一,這就使福建傳統文化具有了富于冒險性和開創性的特征。福建省多山,是中國共產黨革命事業星火燎原的重要區域,從而形成和發展了福建的紅色文化和蘇區精神。當前在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發展道路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然要再一次依靠農村,紅色文化的寶貴精神財富必將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與福建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方面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深入發掘福建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關鍵是讓優秀傳統文化的能夠山海融合、優勢互補,真正實現我省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化發展。
四、推動高校“思政課程”教學改革,共同發掘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內涵
在許多高校教師的心中,思想品德和社會價值觀教育往往是高校思政課程的責任,專業課程教師只負責專業課程的教學。這樣就導致在高校的現有教學體系中專業課程教學設計與思政課程“各彈各的調,各拉個的弦”,結果導致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難以形成合力甚至背道而馳。只有推動專業課程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引導廣大教師積極探索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的融合之道,才能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時代對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而挖掘我省優秀傳統文化并將其教育內涵融入課程和專業知識已成為我省高校“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工作開展的重要方向并有待進一步深化。
因此,在福建省高校人才培養和素質教育中要做好整體謀劃,深入研究挖掘,加強山海合作,充分發揮福建省優秀傳統文化立德樹人的作用:
一、做好福建省省情的調查研究,融入推進教材、教法、教師的“三教改革”
通過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了解福建傳統文化的起源和發展。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高科技手段對福建傳統文化進行發掘和研究,并且在科技要素、文化力量、表現力、傳播影響力等方面進行結合,使福建省優秀傳統文化具備現代化、國際化的特征。要依托高校已經建立的傳統文化研究平臺和科研優勢,構建基礎知識、專業技能、職業素質、職業精神全面均衡的人才培養模式,鼓勵學生積極深入企業現場實習,除了進行必要的技能訓練和崗位鍛煉,更重要的是深入了解企業文化和企業精神,將書本上的職業精神變成可感知、可觸摸的東西,深入體會企業文化、核心價值觀、團隊合作精神、管理理念、服務意識,競爭意識、激勵創新意識、民主平等意識等企業思想文化的精髓,逐步增強企業認同感和社會責任感,學生在職業實踐的基礎上了解和理解職業精神,在融入企業的過程中踐行職業精神和工匠精神,推進教材、教法、教師的“三教改革”,把職業素質和職業精神逐漸內化為學生的自主意識和行動。
二、推動福建優秀傳統文化的研究挖掘整理并轉化為特色教育資源
組織對紅色文化、海洋文化進行研究成果整理和展示,結合紅色景點、講好革命故事、整理革命先烈名言等,繼續加強對陳嘉庚精神、蓋軍銜精神、滴水穿石的精神等的理論研究,出版研究成果并積極將這些文化財富轉化為特色教育資源。近年對紅色歷史、紅色精神的基礎理論研究成果,如龍巖的《古田會議精神讀本》、《紅色閩西》、《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閩西》等紅色鄉土教材,都紛紛走進高校的課堂,豐富了高校課堂的內涵。同時,要深刻地理解福建省的少數民族亞文化也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文化多樣性發展的背景下,研究少數民族文化和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從而形成完整的福建省傳統文化的知識體系和價值觀念。
三、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系統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
我省高校應當示范引領逐步探索增加相關課程和教材中的有關傳統文化的內容比重。首先,合理設置人文素質課程,增加課時和增加屬于人文精神的課程內容如美學、哲學、社會情感與價值衡量和商業文化等知識內容,使學生接近傳統文化的同時培養誠信、敬業和團隊意識。其次,注重專業基礎課在內容上的整合與更新。高校的專業人才培養應與社會接觸密切,所以將社交禮儀、商務溝通這些課程進行整合,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及時更新專業知識內容,突出高等教育的職業性、實踐性、針對性。結合當前國內高校的教育特點,可以在高校人才培養方案修訂的過程中以及相關課程標準制定修改的節點,有意識地強調要求修訂和融入有關傳統文化教育的內容以豐富現有的課程和教學內容。此外,積極培養“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師資,鼓勵高校老師修訂相關課程的標準,豐富課程的德育體系,改進其教學方法,實現傳統文化融入課程和教學內容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培養明理守信、德才兼備的畢業生。
四、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師資隊伍水平
在我省各類院校教師隊伍中開展專題培訓,尤其是要增加教學中的優秀傳統文化與課程融合部分,提高我省高校教師結合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專業課程教育的水平。在高校教師考核評價、評獎評優中增加傳統文化指標比重。在教學名師培養計劃、中青年骨干教師培養中,培養和選拔一批傳承和研究傳統文化的教學研究人才,造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名師和相關學科的領軍人才。推動民間技藝大師、非遺傳承人走進高校課堂,參與地方文化課程教學和專業建設,提升我省高校的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水平。
五、成立福建省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山海聯盟
抓住福建省推進建設閩東北和閩西南兩個協同發展區的重要機遇,統籌整合我省高校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示范基地的文化資源和教育科研力量,推動我省高校主動宣傳我省優秀傳統文化,融匯貫通,實現福建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和國際化。深刻把握福建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文化建設方向上的積極意義,將我省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山海元素加以融合互補,不斷向前發展。第一,山海合作開展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教育主題活動。例如在閩西南協同發展區的框架下,加強廈門、漳州、泉州、龍巖、三明五市高校之間的交流和合作,構建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山海協作的框架。通過對口院校簽訂交換生協議、校校合作協議,鼓勵山海城市間的高校文化交流和舉辦傳統文化教育主題活動。沿海城市的高校可以組織大學生紅色主題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重溫革命傳統和優良作風。山地院校則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培養大學生開放包容創新的精神。第二,山海合作共筑福建省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培訓基地。以福州和廈門兩個城市為核心,在閩東北和閩西南兩個協同發展區的基本框架下,在福建省高校之間建立若干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聯盟,山海合作推動優秀傳統文化陣地建設。通過山海聯盟的組織引領,形成一批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陣地,共同策劃特色文化活動。開發和遴選融合優秀傳統文化和紅色革命傳統、符合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優秀篇章,以教材、案例、課件、講座、微課等方式予以展現并逐漸組建成為教學資源庫,為我省高校的課內外教學和實踐提供服務和支撐。
高校是繼承和創新優秀文化的根本場所,是民族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要陣地,是我國人力資源建設的有力支柱。高校有效開展優秀傳統文化立德樹人教育的實踐是高等教育自身的內在要求,也是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所有高校面臨的一項重大任務。
參考文獻:
[1]周振麗.創建高效課堂,實現立德樹人[J].中國校外教育,2019(17):130+153.
[2]黃長春.立德樹人下高職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9(26):261-262.
[3]鄭彥.試論中西醫協同發展與中華醫藥傳承的關系——基于近代廈門老藥鋪數量和分布的考證[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18(01):6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