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娟平 白金波 羅雅麗 張佳瑩
【摘要】中醫藥教育對實踐要求高,除了扎實的理論知識外,與之相關的實踐鍛煉和實踐教育的模式越來越注重,《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的發布將中醫藥的地位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醫藥健康進校園是國務院發布的意見,為中醫藥人才的培養提供了蓬勃發展的新機遇,特別是對具有資源優勢以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為目標的地方本科院校。本文將探討校園百草園的建立對醫藥類專業建設的現實意義,以及校園百草園的建設內涵。
【關鍵詞】校園百草園? 醫藥類? 專業建設
【基金項目】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S201911397047S);教改項目(ZB201803);安康學院教改示范課(藥物分析);安康學院碩士點培育學科項目(2017AYXNZX04);陜西省科技廳重點產業鏈項目(2019ZDLSF04-02)。
【中圖分類號】G64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21-0095-02
中醫藥健康文化進校園是國家推動國民健康,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普及中醫藥健康文化知識的重要措施之一[1]。2016年國務院頒發的《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明確提出推動中醫藥進校園,加強課程建設。安康學院處于有“秦巴基因庫”之稱的陜西南部,中藥資源獨具優勢,中醫藥產業、康養醫學具有天然優勢[2]。結合秦巴區域特色產業,學校設有制藥工程、康復治療學、護理學等醫藥相關專業,旨在培養中藥制藥與研發、康復治療、康養醫學方面的創新型人才,為當地中醫藥發展和康養產業注入新鮮的活力,為了培養具有良好專業素養的創新型專業人才,對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和培養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1.校園百草園建設的可行性(以安康學院為例)
東西縱橫的秦巴山脈為中國南北氣候分界線,山區內數以萬計的植物依托獨特的氣候梯度分布,是歷史上有名的秦巴藥材道地產區,向來有“秦巴無閑草”“天然藥庫”“藥材之鄉”的美譽,境內有中草藥種類達1299種,其中植物藥物1215種,其中屬于全國統管的4種中藥材中有杜仲、麝香、厚樸3種;屬于國家重點經營的20種中藥材中安康占17種。黃連、茯苓、山萸等占全國的85%。此外,還有出口中藥材黨參、天麻、柴胡、味漆等20種。產地的杜仲被列入全國重點生產基地中藥材,品質上乘,有黃連、云木香、牛膝等列入全省重點生產基地中藥材,絞股藍、鬼燈擎、葛根、花粉等列入國家和地方醫藥重點研發項目,絞股藍、葛根、玄參、淫羊藿、豬苓等享譽全國。
近年來,國家大健康戰略下,對中醫藥發展大力支持,秦巴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迅速,相關專業人才培養發展正當時。但即使處于優勢資源、具有適合道地藥材生長的中藥材分布區,學生在基礎中醫藥知識學習中對于中草藥的認知及其使用仍大部分來自于標本和書本。學校循常規建立在市區,遠離中草藥生長分布的山區土壤,生長中的中草藥原植物所見甚少。此外,由于安全等因素的考慮,長期的野外實際認知學習又不可行。另一方面,學校地處中藥材道地產區,校內環境適宜中藥材生長,且新校區內場地寬闊,有大量閑置的土地,具備建設的自然資源條件。最重要的一點,相關專業學生對實際見識、學習、拓展中醫藥文化興趣濃厚。因此,在中藥材適生地的秦巴校園中匯聚秦巴中藥材,建立百草園,將景觀、科普和教學融為一體,與理論教學相輔相成,為相關專業提供實習實踐基地,普及中醫藥文化,菁菁校園 百草飄香,對發揮區域資源優勢,培養中醫藥人才具有重要意義[3,4]。
2.中藥百草園對中醫藥人才培養的促進作用
秦巴地區的優質中藥材眾多,但在開發利用和臨床應用上缺乏相應的科技支撐,追根溯源,相關專業科技人才儲備和培養上存在著在培養階段的深度認知、實地實踐學習、興趣培養、文化引導等一定程度的不足,未能充分發揮和利用區域天然的優勢中藥材資源。安康學院現有的制藥工程專業、康復治療學專業、生物技術專業的培養特色和課程設置中與中藥材有關的課程有中藥學、天然藥物化學、中藥制劑學、藥物分析、藥理學、秦巴中藥資源開發與利用、預防醫學、中醫養生學等課程,課程涉及到中草藥的認知、臨床應用、質量監控與檢測、研究開發等內容,但最最基礎的原生藥材認知等內容往往來源與書本抑或標本,干燥的藥材標本或圖片無法滿足對真實度的辨識,往往在實際臨床應用和內容掌握上存在一定的偏差。校園百草園可以在學校內部土壤場地上,通過中草藥種植,定期觀察記錄,研究開發利用活生生的標本和數據來強化學生專業知識及實踐應用能力,還可以通過產教融合,擴大宣傳和利用,弘揚中醫藥文化,讓校內有關專業的學生不出校門就可以通過實際參與,自覺增強知識掌握和應用的濃厚氛圍,還可以通過科普宣傳,基地參觀,中草藥認養等對青少年傳播中醫藥文化。通過中醫藥文化節、特色中醫藥自制產品、中醫藥文化校際交流等活動,加快與外界的溝通,將校園百草園打造成安康學院特色品牌,“踐行生態文明,建設美麗校園”,提升中醫藥相關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為秦巴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3.校園百草園建設規劃內涵
校園百草園計劃在安康學院江北校園內建立一座秦巴中藥百草園,利用目前閑置的校園土壤空白區,盡可能多的將安康特色資源草本中草藥按屬性分片區種植達到一定規模,并標注中藥材名片,從中草藥來源、藥效成分、臨床應用及中醫藥文化等,作為教學基地和實踐基地,讓學生能夠清楚、直觀的分辨每一種中草藥,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掌握度,學生實驗用藥完全可以在園區采集到新鮮的中草藥,將會很大程度的保存藥材原有的藥性,得到準確的數據,也可以節約大量的時間[5]。學生參與校園百草園的建設維護和運營,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在親身實踐中增長知識,培養興趣,建立“做中學、學中做”的實踐環境和基地氛圍,課本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實踐鍛煉與產業相結合。學生可以通過定期制作中草藥書簽、建設移動端的中醫藥及康養醫學微信公眾號和APP內容,開展知識競賽,花草茶配制、藥囊制作、藥用植物觀測、種植、采摘炮制、推拿按摩、康復治療體驗、養生保健講座等活動宣傳中醫藥文化[6]。建成后的校園百草園可以對中小學開放,青少年通過參觀學習,掌握知識,激發興趣,發揮育人基地的作用。此外,收集的藥食兩用金銀花、菊花、絞股藍等中藥材可以打造校園醫藥小產品,作為保健用產品,獲取一定的經濟效益來維持園區的正常運轉和延續發展。園區各色本草獨特的形狀和顏色,也可作為校園里綠化園區,百草園邊界可以建立中藥材文化長廊和中藥材文化產品品鑒與實踐室,學習中醫藥傳統實用技術及在康復治療和養生保健中的實用技術,學生受到中醫藥養生保健知識的熏陶,在濃厚的中醫藥傳統文化氛圍中實現實踐教育[3]。
4.百草園對醫藥類專業建設的現實意義
制藥工程和康復治療學專業為安康學院新開設不久的專業,依托秦巴優勢中醫藥資源,注重醫藥相關的醫學康養,聚力于打造區域特色和優勢,具有廣闊發展前景。但本專業學生對中草藥認知和中醫藥相關知識主要依賴課件與書本理論知識,野外山區資源地的實踐和實訓環節由于受時間、環境和安全因素的限制,無法充分開展,加之所需部分中藥材分布在密林深山,所處環境的危險系數較大,且易受到雷雨、陰雨季等氣候影響,要認識各種中草藥十分不易,此外野外收集的中草藥一般都不易保存,經過一段時間后,已經很難分辨,制作的中藥材標本干燥后所能觀測的信息辨識度不高,往往不能和資源地野生藥材形狀完全相應對等,學生在中藥材的識別上,直觀分辨和認識存在困難,進而影響了相關專業知識掌握中對中藥材合理臨床使用、康復治療技術中的中醫藥特色輔助,以及新的中醫藥產品開發利用等。作為安康地區唯一的本科院校,除了制藥工程、康復治療學等專業急需校園百草園輔助中藥材辨識與實踐,輔助康復治療與養生保健外,區域特色的校園中藥園的便利性、及時性、直觀性、觀賞性、教育性也是本校以及區域中小學生拓展視野,增進知識,熱愛中醫藥文化的基礎。
5.結束語
立足于區域特色中醫藥資源,發揮區域自然資源優勢,走進校園,走進生活,建立身邊的中醫藥實踐基地——校園百草園,是弘揚中醫藥文化,培育濃厚的中醫藥文化,產教融合,推動秦巴區域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醫藥類專業特色辦學發展,創新性培養中醫藥應用型人才,發揮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作用的有效途徑之一。
參考文獻:
[1]杜靜,朱能文.科學管理 精細養護 提升內涵與品質——江南大學校園綠化建設探索與實踐[J].江蘇科技信息,2018(7):39-42.
[2]劉洪強,常峰,楊莎莎.中藥材產業化扶貧開發對策研究——以陜西省安康市鎮坪縣為例[J].陜西農業科學,2016(1):102-105.
[3]張慧芳.基于校內基地建設促進中藥專業人才特色培養的研究——以“百草園”為例[J].中國校外教育,2014(S2):186.
[4]葉凱欣.“百草園”中的學生成為“生物迷”[J].環境教育,2019(10):48-49.
[5]季冬蘭.華中藥用植物園規劃設計[J].風景園林,2015(6):15.
[6]陳燕,徐萍梅,戴雨晴,等.基于Android平臺的“指尖上的百草園”APP設計與實現[J].江蘇科技信息,2018(25):48-50.
作者簡介:
謝娟平(1972-),女,教授,研究方向為生物醫學及天然產物研發。主持陜西省科技廳重大項目、陜西省教育廳科研項目多項,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獲發明專利4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