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宇 孫昭睿 宋善蘭
【摘要】課程思政是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徑。我們在醫學專業課程《中醫學》授課中進行了實踐和思考。將中醫學知識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融合進行了摸索與嘗試。使思想政治元素與理論知識完美結合,從而真正實現教書與育人相統一。
【關鍵詞】課程思政? 中醫學? 教學實踐? 陰陽學說
【課題項目】課題名稱:中醫藥文化融入新時期醫學生課程思政路徑探究,課題編號:KD2019KYJJZD014。
【中圖分類號】R-4;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22-0026-02
在2016年12月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特別是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如何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程,對新時期高校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課程思政不能簡單地理解為“課程+思政” [1] 。在教學中不能機械的將思政內容照本宣科,因此教師需要結合該課程的內容,深挖可以作為課程思政的元素,在教學設計時巧妙地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教育教學發揮主體作用[2]。在“潤物細無聲”式的教學中將思政元素與教學內容相結合,達到德育和智育相結合。
《中醫學》是醫學院校重要的專業基礎課。該課程主要講述了中醫學的發展歷史、中醫學哲學內涵、辨證論治方法、中藥及方劑,針灸治療等內容。筆者在講授《中醫學》課程時,將中醫學知識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融合進行了摸索與嘗試,現以《中醫學》中陰陽學說章節為例,談談將“課程思政”理念融入課堂教學實踐的體會。
1.中醫學課程的特點與教育現狀分析
中醫學有數千年的悠久歷史,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醫療實踐和生活實踐中積累而成的獨特的醫學理論體系。它根植于中華文化的土壤,吸收了同時代的科技文化成果。中醫學以古代的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為理論指導,其最重要的基礎理論為陰陽五行學說。目前醫學高等院校教育仍然以應試教育為主,教師通常重視學生知識與技能目標的培養而輕視能力的培養。課程體系構建不夠完善,無法深入挖掘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涵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規范。
2.中醫學課程教學中實施課程思政的必要性
仁者愛人,醫乃仁術,要成為一名合格的醫務工作者,首先要有良好的醫德。中醫關于醫德的論述,最經典的首推唐代醫藥學家孫思邈(581—682 年)撰寫的《大醫精誠》。該篇論著對后世醫學產生了深遠影響。大醫精誠對醫德的論述與目前倡導的課程思政不謀而合。“大醫精誠”提出“大醫”要修養的兩個方面:“精”與“誠”。“精”,即醫者要醫術精湛,指出行醫之道是“至精至微之事,行醫者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不得道聽途說,而言醫道己了,深自誤哉”;“誠”是從醫者要有仁愛之心,對待患者要如同對待親人、不論富貴貧賤的高尚品德,以“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發大慈惻隱之心,進而立誓普救死含靈之苦,且不得“持己多長,經略財物”[3]。這正是醫學工作者既需要掌握仁術,又需要仁心的體現。中醫學教學中有著豐富的課程思政資源,需要教師進行深入的挖掘和整理。所以在中醫學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教育,既有助于學生掌握知識技能,又可以促進情感目標的培養,有助于良好的醫德養成。
3.課程思政融入中醫學課程的教學設計——以陰陽學說為例
本次課程教學設計內容分為授課對象及學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過程設計、課堂小結、課后思考題、教學反思和總結等環節。
3.1授課對象及學情分析
根據研究目的并結合實際情況,選取南京醫科大學康達學院2017年級臨床醫學專業(全科)1個小班同學參加本次教學研究。該批學生來源于應屆高中畢業生,接受過現代自然科學和歷史文化知識教育,接受過系統的現代醫學教育,具有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但是普遍缺點是對祖國傳統醫學認識較少,接受傳統中醫思維模式較困難。學生對于陰陽學說這一具有樸素唯物主義辯證法思想的概念接受有一定困難。
3.2教材分析
《中醫學》是高等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的必修課程。本教材主要任務是傳授中醫學的基礎理論知識;培養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培養唯物主義辯證法思想。陰陽學說本節內容是學生首次接觸中醫學理論,因此在中醫學的學習中占據重要的地位。陰陽學說是中醫學認識和研究人體的基本思維方法之一,貫穿于中醫學的各個方面。本次教學設計就以陰陽學說為例,將課程思政融入課程教學過程。
3.3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與技能目標:掌握陰陽的概念,了解陰陽之間的關系和陰陽的哲學內涵。
情感目標:提高對中醫學的興趣,熱愛祖國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
3.4教學過程設計
⑴新課導入環節,提問學生:①被稱為四大國粹的是什么?②四文明古國,其他三個文明滅亡的原因?從而導出中醫學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以中華傳統文化為切入點導入,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同時通過復習歷史,了解歷史上中醫學的重要貢獻,以增強民族自豪感,增強學習中醫的信心。接著介紹陰陽學說的重要性,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并導入陰陽學說這一重要的理論。
⑵新課講解學習分為:陰陽學說的起源、陰陽的概念、陰陽之間的關系、陰陽的哲學內涵四部分。
①陰陽學說的起源? 通過展示甲骨文陰陽的圖片,引導同學分析漢字陰陽的構成。陰陽最初指的是日光的向背,如《詩經·大雅·公劉》曰:“相其陰陽,觀其流泉”。通過隱藏在漢字后面的含義,了解中國古人的智慧,初步接觸陰陽的概念。
②陰陽的概念? 通過對陰陽學說起源分析,引導出中醫學中陰陽的概念是對自然界相互關聯的某些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的概括。陰陽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具有對立統一的屬性,含有一分為二的意思,是一個高度抽象的哲學概念。通過講授陰陽概念的形成過程,讓學生了解中國古代先賢的智慧,并初步了解陰陽的哲學內涵。
③陰陽之間的關系? 包括陰陽對立、陰陽互根、陰陽消長和陰陽轉化四個方面。為了更形象的說明兩者之間的關系,分別列舉的了自然界具有陽性特征的事物和現象如太陽、白天、男性、溫暖、夏季、等等,以及陰性的事物,如月亮、黑夜、寒冷、冬季。引導學生思考分析這兩組事物和現象之間的關系。借助一年四季的變化來說明陰陽之間的對立、互根、轉化、消長平衡的關系。并展示太極圖這一學生熟悉的符號,進一步說陰陽之間的關系。太極是事物和現象的統稱,陰陽是其矛盾的對立面。太極圖體現了陰陽學說全部內容:其黑白分色即是陰陽對立,黑白互相延伸體現了陰陽消長和陰陽轉化,黑白互相存在于對方的中心即為陰陽互根[4]。通過講解太極圖中蘊含的深刻哲學含義,讓學生進一步鞏固陰陽的概念,并體會中華文明博大精深。
④陰陽的哲學內涵? 陰陽學說來源于中國傳統哲學。在當前教育界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的大背景下,要求授課教師挖掘其唯物主義哲學內涵,用馬克思主義思想來分析陰陽學說。教師首先通過提問及分組討論的形式,引導學生復習唯物主義辯證法思想的內容,即唯物辯證法三大規律。然后再引導學生使用對立統一規律來分析陽陽的概念和之間的關系。最后揭示陰陽學說所蘊含的哲學原理就是唯物辯證法的對立統一規律。所說中醫學是以唯物辯證法為指導的醫學,中醫學的科學性是毋庸置疑的,以增強學生學習中醫的信心。
3.5課堂小結
總結陰陽的概念、陰陽之間的關系、哲學內涵等知識點。強調陰陽學說對于學習中醫學的重要性。
3.6課后思考題
學生課后復習陰陽學說這一章節的知識點,并且預習陰陽學說在人體中的應用,并且能夠應用陰陽學說對人體五臟六腑進行分類。
3.7 教學反思和總結
在本節的教學活動中,始終尊重中醫學課程教學的規律,充分挖掘陰陽學說章節所蘊含的課程思政元素,如璀璨的中華文明,中醫學的理論指導是唯物主義辯證法思想。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了舉例法、觀察法、歸納法、合作探究法、分組討論法、舉例等教學方法。培養學生歸納演繹法、比較與類比法的能力。注重課堂學習和課后學習相銜接,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教學設計內容完成情況良好,學生既學習了知識,又接受了祖國傳統優秀文化的熏陶。但是課后練習時發現學生有些知識掌握的不到位,知識點會背但是不會用。主要由于該陰陽學說知識點較抽象,在以后的教學中多注意加強課堂練習及課后練習,讓學生從實踐中掌握知識點。
總結
課程思政就是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將學科資源、學術文化轉化為思政育人資源[5]。中醫學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中醫藥的核心價值體系內涵豐富,蘊含了鮮明的中醫院校課程思政元素。這其中包含如下內容: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宇宙觀、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濟世活人的價值追求;大醫精誠、淡泊名利的精神追求;不為良相則為良醫,醫病-醫人-醫國的社會責任感;以仁存心的醫德醫風;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的臨證思辨模式[6]。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以專業技能知識為載體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最大限度發揮課堂主渠道功能,實現傳道授業和立德樹人的統一。
參考文獻:
[1]高德毅,宗愛東.課程思政:有效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1):31-34.
[2]王琪.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的研究及在高校中的體現[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8(2):133-135.
[3]申晨,郭德欣.從大醫精誠談醫師執業精神[J].中醫研究,2013(2):10-12.
[4]肖飛.中醫學和現代醫學間的哲學橋梁[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9(14):22-28.
[5]呂寧.高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思路探析[J].大學教育,2018(1):122-124.
[6]鄭曉紅,王旭東.中醫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系與核心價值觀[J]. 中醫雜志,2012(4):271.
作者簡介:
李振宇(1979-),男,副主任中醫師,南京醫科大學康達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中西醫內科學臨床及教學工作。
孫昭睿,男,畢業于徐州醫學院,本科,現任連云港市中醫院科教處處長,副研究員,研究方向:醫院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