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君



摘要:文章以標志設計課程為例,從在線教學設計、實施、成效和反思等方面分析探索了新型教學模式,增強了線上教學實效;三臺聯動,教育教學無死角;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努力打造特色亮點;專題講座,教法改革;心相系、克時艱,思政建設與課同行;實踐檢驗,動態調整,師生共建專業設計課程共同體,闡述了采用云課堂提升線上教學的新模式。
關鍵詞:三臺聯動;線上教學新模式;標志設計課程
標志設計課程作為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核心課程,在課程內容建設方面,秉持我校“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理念,基于“厚基礎、寬口徑、重實踐”的專業特色,課程教學以品牌視覺建設為中心,圍繞創造型智慧應用于物質產品與精神產品的項目設計內容,設計實踐可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設計思維能力、品牌塑造能力和市場推廣能力。疫情之下,教育至上,在學校、學院統一部署指導下,為打好“教學攻堅戰”,按照教育部“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相關精神,標志設計課程結合互聯網優勢資源采取多種舉措,發揮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優勢、弘揚專業精神、凝聚最大力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情懷、以公益行動為指導、以專業知識為保障、以創新思維為突破、以設計作品為結果的全鏈協同創新線上教學新模式。
一、在線教學設計
(一)探索新型教學模式,增強線上教學實效
課程前期通過多種渠道對網絡課程進行學習與分析,積極探討線上教育教學新模式。教育教學以穩定學心為大局,以專業水平提升為己任,不斷學習和研究教學內容和授課方式。同時,按照“雙一流課程”人才培養目標,以線上專業課堂教學為中心,初步探索形成了“同步+異步的混合式教學”和“1+N集中導學”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個性問題分別指導”和“共性問題集中釋惑”相結合的答疑服務等教學模式。課前、課后均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學習資源和各類實踐賽事的前沿信息,加強實踐創作環節的輔導,保證教學過程取得實效。
通過理論教學同步、設計實踐異步指導的教學方法,增加課后分類指導實踐的頻次。在指導學生設計實踐的過程中采用“1+N集中導學”的教學方法,1為分類指導,N為共性問題指導,在分類指導的過程中統計共性問題進行集中答疑解惑,保障學生在學習和實踐的過程中能夠取得較好的實際效果。
(二)三臺聯動,教育教學無死角
通過騰訊會議平臺直播的教學方式,模擬線下教學新嘗試,完成專業基礎理論的學習,并實施教學互動、反轉課堂等一教、一學、一匯報“三個一”線上教學方式,不僅提高學生對專業理論理解的能力,同時也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特別是“一匯報”,讓學生以自己的設計項目提案(作業)在線上課堂進行視頻路演匯報,增強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通過超星學習平臺的教學輔助應用,學生可以在課下對所學內容進行重復學習,充分掌握標志設計的理論知識。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微信平臺進行實時答疑解惑,遇到問題解決問題,做到學生問題不積累。超星學習平臺、微信平臺和騰訊會議平臺,三臺聯動可以全天候幫助學生完成專業學習和實踐創意活動,實現教育教學無死角。
(三)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努力打造特色亮點
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學生作為數字時代的“原住民”,普遍能接受在線課程,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更新理念,把“教”減到最少,把“學”放到最大,強調彈性教學和自主學習。標志設計課程利用數字媒體專業領域的優勢進行錄課(錄課時長達到600分鐘以上),
把課程內容結合視頻、音頻等多種創新體驗方式進行融合,使學生充分體驗圖像媒介時代“視聽感受—交互體驗—理解闡釋”的感知形態,用交互式設計的思維和創作模式,提升學生自身的設計內涵,使學生充分領悟交互式設計所蘊含的豐富創作的可能性,并解決在線課程授課過程中“到課率”如何提升等問題。
(四)專題講座,教法改革
針對如何克服網絡教學過程中學生視覺疲勞、聽覺疲勞、精神疲勞和思想疲勞等問題,提高教學的實效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嘗試從大綱教材體系向專題化教學轉化。專題講座教學有助于教師深挖教學內容,精雕細琢;每一個專題相對獨立完整,近似于一次問題導向的學術報告,對于學生的學習更加具有吸引力。標志設計課程根據教學內容分別進行了標志的認知、圖形形式語言研究、字體設計研究、色彩設計研究、設計思維之發散思維、設計思維之結構化思維等專題講座,使課程內容擴展化、精煉化、案例化、深度化,符合藝術設計專業的專業教學屬性,同時也促進學生在線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五)心相系、克時艱,思政建設與課程同行
以疫情為契機,課程融入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凝聚共識,增強師生抗擊疫情的自信心和決心。在課程體系建設過程中,依據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把愛國主義思想教育放在首位。例如,結合標志設計課程內容,介紹我國國旗、國徽的歷史由來及其蘊含的內在意義,通過優秀的影視作品片段分析,展示我國具有大國擔當精神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過程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以精神文明創建、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為核心,通過設計具有引領作用的愛國主義情懷作品為傳播和培育目標。
結合專業理論內容的擴展,引導學生“以愛為美,擁抱明天”的公益設計思想。設計以人為本,“公益之心人皆有之,雪中送炭人皆為之”突出社會公德內容設計,課程以非常時期、非常方式開啟,鼓勵學生以公益廣告設計的方式,參與到抗擊疫情的公共活動中,以達到課程、事件、親身體驗、公益介入和參與社會的聯動效果,積極組織并參與了包括“2020金犢獎戰疫公益廣告設計獎”“‘團結就是力量2020抗擊‘新型冠狀病毒國際公益海報設計邀請展”“第12屆大廣賽公益命題《戰“疫”》”等公益設計活動,全系師生共設計抗擊疫情海報作品100余件,以專業的力量為抗擊疫情加油助力。引入式教學和社會實踐相結合,提高了學生服務社會的能力和社會責任感。
(六)實踐檢驗,動態調整,師生共建專業設計課程共同體
教育教學以學生為中心,在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程建設的積極性。學生作為課程教學的主體,引導學生參與到課程建設中來。通過在線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反饋意見,理解尊重他們的體驗和感受,積極向學生傳達課程共同體的理念,并針對課程的內容、授課方式等問題進行動態的實時調整。鼓勵學生由課程參與者逐漸轉向課程的建設者,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和主動思考的能力;鼓勵學生主動發掘各種平臺功能,集合集體智慧,最終取得良好的教學成效。基于學校的線上教學基本要求,通過在微信群組中廣泛征集意見,合理運用網絡教學和學習資源,既保障了線上教學的順利進行,也在最大程度上關照到了網絡條件有限學生的現實困難。鼓勵學生參與在線課堂建設,不僅形成了良好的師生互動氛圍,加強了課程的親和力,也使得師生之間相互信任、共同進步、共同成長。
二、在線教學實施
2020年3月10日上午8時,2020年春季學期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課程——標志設計如期上線,該課程在教學實施過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方式:
(一)直播課堂,實現線上教學面對面
在線課堂通過錄播、在線講解、在線答疑、學生線上路演匯報等形式,實現在線課程的異彩紛呈,積極促進學生學的主動性和參與性。
(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通過自主學習平臺提前上傳教學資源,推薦閱讀材料,創建學生自主學習氛圍。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注重設計激發性問題,通過問題驅動引導學生將課程中所學的知識進行運用,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思考和實踐自覺。
(三)微信平臺答疑解惑
學生在線下自主學習和實踐的過程中得到一對一指導。
(四)在線專題講座
使課程內容擴展化、精練化、案例化和深度化,符合藝術設計專業的專業教學屬性,同時也促進學生在線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五)推介經典兼顧新媒體電子資源的利用
秉承“少而精“的原則,突出重點,精選篇目章節,補充學生的理論認知和知識擴展。
三、在線教學實施成效
截至目前,我校已完成了標志設計課程80%的教學內容,獲得了比較理想的教學效果。學生到課率、課程中參與度與認可度高。在授課過程中學生積極主動要求教師推薦專業閱讀書目并進行大量的設計實踐活動,特別是積極參與抗擊疫情的各類海報設計活動。
學院領導、專家、教學督導、同仁等多級聽評課專家也給予了標志設計課程教學效果較好的反饋和評價。
四、在線教學反思
標志設計課程還在繼續,授課的方式方法在不斷的調整中總結經驗、解決問題。
(一)因勢利導,謀劃在前
教師在課前要做好課程設計及線上教學預案,考量學生學情及在線學習認知狀況,并積極調整授課方案以保障教學順利進行。
(二)聚焦課堂,聯系實際
通過設計問題驅動、閱讀書目推薦、案例教學和專業講座等最大限度地激發和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引導學生線下自主實踐。
標志設計課程教學以“互聯網思想”為課程教育核心理念,結合互聯網+N的理論學習模式,通過超星自主學習平臺、微信在線交流平臺、騰訊會議直播平臺三臺聯動的線上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形成以設計思維為基礎、以服務社會需求為導向的標志設計課程教學理念,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和社會使命感。本課程自2020年3月10日開課以來精心準備、克服困難,采用專題教學、師生共建、錄課、課堂共享的教學方式,順利完成了48學時的前期教學內容。課程內容遵循學生認知發展規律,注重專題的邏輯性;有效展現教學大綱的廣度與理論深度;重視專題獨立性與大綱完整性;把思政內容和社會公益設計及時融入教學中,結合疫情等社會問題展開公益設計。本課程選課人數27人,平均每次課程出勤人數27人,平均出勤率均達到100%,累計回收作業551份。學院領導、督導和同仁們評價較好,學生滿意度較高,并體現出了多維度的教學理念,點亮了“云課堂”的在線教學設計,提升了線上教學的新模式。
編輯∕姜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