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虹
【摘 ? ?要】進入網絡時代,新媒體迅速發展,改變了新聞傳播格局,也深刻影響了人們的閱讀習慣。社會新聞范圍廣,關注度大。好的社會新聞可以為民服務,給百姓以生活指導、科學指導,并推動社會文明進步。但是當前社會新聞生產為了爭速度,搶熱點,出現一些獵奇、煽情等庸俗新聞,甚至炮制假新聞的現象。因此在新媒體環境下,社會新聞記者要堅守新聞專業主義,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具備更強的專業能力,慎于思而勤于行。
【關鍵詞】新媒體;社會新聞;采寫能力
一、社會新聞報道現狀及問題
社會新聞屬于新聞的一種,涉及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的社會事件、社會問題、社會風貌的報道,包括社會問題、社會事件和社會生活方面的內容,尤以社會道德倫理為基礎反映社會風尚的新聞為主。[1]
社會新聞包容萬象,涵蓋了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比如謳歌時代精神,歌頌好人好事,監督權力與資本,講述家庭婚姻故事等。它報道范圍廣,“接地氣”,內容親切,不僅增加了人們的閱讀興趣,還滿足了人們對知識性和科學性信息的需求,深受讀者歡迎。
在新媒體環境下,借助網絡力量,社會新聞傳播的速度更快,范圍更廣。但不可否認的是,當前社會新聞報道也存在一些問題。
(一)同質化嚴重
社會新聞發生在人們身邊,但是當我們打開手機、電視、電腦,翻開報紙,收聽廣播時大多看到聽到的都是哪家失竊了,哪里發生交通事故了,內容基本雷同,社會新聞同質化嚴重。
分析其中原因,不得不提到社會新聞線索來源的問題。通常來說,社會新聞線索來源主要有新聞熱線、新聞線人、公檢法部門、網絡途徑等。新聞熱線一般各家媒體都有,通常24小時保持通暢,市民有新聞爆料隨時可以撥打熱線。新聞線人多為和記者一直保持聯系,并提供線索的人士。他們身份不限,提供的新聞素材通常獨家新聞較多,但是提供素材時間不固定。因此對社會新聞記者來說,有一個重要的線索源,就是公檢法等部門。這個線索源信息較多,且比較固定。公檢法等部門主要是發布各類案件,以及交通事故等,各家媒體都會從中獲取新聞線索,導致很多新聞都是發布同一案件或事故。因此社會新聞總體來說呈現同質化。
(二)庸俗化趨勢
當前網絡已經深刻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對新聞傳播來說,網絡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借助網絡力量,新聞傳播得更快更廣;另一方面,社會新聞呈現出娛樂化和庸俗化的不良傾向。
媒體競爭日趨激烈,有的媒體為了贏得市場,迎合人們“獵奇”的心理,將一些帶煽情性、刺激性的色情新聞、暴力事件突出呈現,標題制作嘩眾取寵,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有的媒體熱衷于報道公眾人物的花邊新聞,出軌、打架等新聞層出不窮。這不僅降低了社會新聞的格調和價值,還影響了媒體的權威性,不利于新聞媒體健康發展,也會對社會產生負面影響。
(三)虛假新聞多
現在是信息化社會,網絡時代信息的傳播速度快,途徑也多種多樣,人們在獲得大量信息的同時,也有了更多表達的途徑。有的網絡自媒體為了流量,博取關注,不惜炮制假新聞。比如2020年5月,一篇題為《保時捷停首都機場6年,真相讓人淚目:夢里看見的人,醒來記得去找他》的文章在網上迅速發酵。文章稱:在首都機場停車場停著兩輛豪車,這兩輛車都落滿灰塵,一輛保時捷一輛雷克薩斯。很多人好奇,這兩輛車的主人是誰,為什么長時間都沒開走?文章揭開“真相”:原來車主是馬航MH370遇難乘客。這篇文章讓很多人淚目,然而經媒體實地調查發現,首都機場停車場并沒有發現這兩輛豪車,機場工作人員也對網傳消息給予了否認。顯然,這是一篇炮制的假新聞。
正如前面所說,對新聞工作者來說,網絡已經成為獲取新聞線索的重要來源。有的媒體為了搶新聞,往往沒有經過核實求證就刊發或轉發一些通訊員稿件或不明來源的稿件,導致出現了虛假新聞,或者文章和標題嚴重不符的現象,不僅損害了公眾的權利,也削弱了新聞媒體的公信力。
二、社會新聞記者采寫能力的提升
社會新聞與人民群眾的生活密切相關,重要性不言而喻。做新聞是一件嚴肅的事情,做社會新聞同樣如此。新聞要“接地氣”,但不能娛樂化、庸俗化。
新媒體環境下,媒體傳播格局已經發生改變,提升社會新聞質量,就必須重視增強新聞工作者的采寫能力。因此針對當前社會新聞報道存在的問題,筆者從提升新聞工作者綜合能力的角度提出如下建議。
(一)堅守新聞專業主義,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
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并非處于割裂的狀態,而是逐步實現互通和互融。針對當前網絡上社會新聞庸俗化、虛假新聞泛濫的問題,社會新聞工作者要堅守新聞專業主義。
客觀性和獨立性是新聞專業主義的核心。信息源越多,越繁雜,社會新聞工作者在發現、采寫新聞時越要擦亮眼睛,不要受到外界信息的干擾,而是應當立足于新聞本身進行分析和采寫,對新聞負責,對社會負責。
社會新聞具有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作用,因此,社會新聞工作者還要加強政治素養和文學素養,增強社會責任感。這樣才能更好地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服務社會,服務人民,讓社會新聞報道經得起時間和實踐的考驗。
(二)增強求證和挖掘意識,提升社會新聞價值
互聯網的普及打破了信息傳播的專業門檻,在帶來海量信息的同時,也使信息真假莫辨、魚龍混雜。庸俗新聞、虛假新聞的傳播,不僅讓受眾深受其害,也不利于新聞事業的健康發展。
社會新聞貼近生活,又包羅萬象。社會新聞工作者要拓寬新聞線索來源,但是要注意對線索來源,尤其是網絡信息進行求證,嚴格把關。要慎于思而勤于行,對熱點新聞冷思考和深思考,多到新聞現場進行核實采訪,以獲得權威準確的信息。
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工作者對一個事件要探索新的報道角度,讓采寫更深入,新聞更有深度,更有利于推動社會發展。一些好的社會新聞題材,往往會淹沒在紛繁復雜的表象之下,需要新聞工作者提升新聞敏感度去發現和挖掘,從而讓社會新聞厚重起來,提升新聞價值。
(三)樹立融媒體發展意識,增強綜合采寫能力
當前隨著對新媒體認識的不斷深化,媒體融合正以前所未有的蓬勃之勢發展。在這種時代背景下,社會新聞記者應該樹立融合發展的理念和意識,在實踐中創新融合發展的路徑。
隨著新聞傳播的技術手段不斷提高,人們可以看到更豐富更多元的新聞表現形式,包括文圖、音頻、視頻等。社會新聞記者要突破過去傳統采寫新聞的慣性思維和模式,利用新技術手段,挖掘適合平臺特點的內容,實現一次采集多個平臺發布。
社會新聞記者在新聞采寫方法以及技巧上還要加大融合力度,最大程度豐富社會新聞采訪以及呈現方式,不斷創新社會新聞報道的形式,比如現場可以邊拍攝視頻邊播報,或拍攝Vlog,具體選用哪種方式根據新聞內容、特點來定。
新媒體改變了媒體傳播格局,社會新聞記者還應當樹立以受眾為中心的服務意識,從新聞生產者轉變為新聞服務者,制作更加豐富的新聞產品。比如新安晚報始終堅持“為老百姓辦,給老百姓看”的辦報宗旨,牢記社會責任,和讀者、市民融為一體,催發更多向上向善的力量。比如記者在新安晚報融媒體上征集讀者一起陪空巢老人過節,多次舉辦義賣大白菜、草莓等活動,幫助農民打開農產品銷路。多次開展“圓桌討論”,增強互動,讓相關部門、市民、農民共同探討蔬菜、水果滯銷的原因,并推出更多銷售途徑和信息溝通渠道,避免再次發生農產品滯銷的情況。
綜上所述,新媒體時代對社會新聞采寫、傳播及受眾的閱讀習慣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未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媒體之間的競爭會越來越激烈。社會新聞關注百姓冷暖、記錄時代變遷,在新聞傳播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對社會新聞工作者來說,唯有迎接挑戰,轉變觀念,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具備更強的專業能力,慎于思而勤于行,才能創作出更多更好、經得起時間和實踐檢驗的社會新聞作品。
注釋:
[1]程曼麗,喬云霞主編.新聞傳播學辭典[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3:192.
(作者單位:新安晚報社)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