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昊

【摘 ? ?要】本文以高職學生為主要面向,分析了高職學生的媒介接觸新特征,并針對高職學生在新媒介環境下對媒介的準確認知、理性評估、全媒體應用三層需求,構建媒介素養金字塔框架,包含屬于框架底層的新媒介傳播認知素養,屬于框架中層的多來源信息評估素養和屬于框架頂層的全媒體渠道應用素養,為高職媒介素養教育的全面開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媒體;高職教育;媒介素養;金字塔框架
隨著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移動互聯等技術的高度耦合發展,當前,以新媒介為主要載體的媒介生態已進入Web3.0時代,并初步體現Web4.0特征。在此環境下,如何系統提升新媒介信息認知及應對能力,尤其在應對重大輿情事件時,理性評估信息安全和真偽的能力,成為媒介素養教育亟待完善的方向。本文以高職學生為主要面向,探討新媒介技術影響下高職學生的媒介接觸新特征、媒介應對新需求及媒介素養新框架。
一、高職學生媒介接觸新特征
綜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及《青少年上網行為研究報告》,截至2019年6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8.47億,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9.1%。其中,20-29歲網民群體占比最高,達24.6%,大專及以上教育的網民群體占比為20.2%(學生總體占比26.0%),且網絡對青少年日常行為的滲透率超過80%,信任互聯網信息的青少年網民占比超過60%。由此可見,包括高職學生在內的大學生是網絡媒介認知及應對的主要群體。
當代高職生,以“00后”為主要構成,其媒介接觸主要體現為三大特征。一是移動互聯媒介成為主要媒介接觸載體。隨著網絡媒介生態從Web2.0到Web3.0的全面過渡,高職學生不僅已將網絡作為媒介接觸的首要載體,且網絡選擇已基本轉向以微信、微博、今日頭條等“兩微一端”為代表的新媒介載體,并進一步向抖音、快手等移動短視頻媒介矩陣轉移。二是互聯網思維成為重要思維習慣。“媒介即訊息”,由4G向5G全面迭代的移動互聯技術和集成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物聯技術的智能移動通訊技術,引發了高職學生“個人為上”“去中心化”“迭代創新”等互聯網思維,與大眾媒介所倡導的集體主義、中心傳播等主流思維存在差異,尤需通過正確的引導,增強對日趨復雜的媒介環境的評估與應對。三是媒介應用能力成為典型行為屬性。高職學生作為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對象,其接受教育的顯性特征為應用能力培養,因此培養高職學生以獲取前沿技能信息鍛煉創新應用能力為重點的媒介應用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并日漸成為現代職業教育跨越式發展對新時代學生素養構成的典型要求。
二、高職學生媒介應對新需求
新媒介技術不僅全面升級了媒介應用與載體,更深刻影響了由工具、關系、意義多重構成的媒介生態,對包括高職生在內的大學生媒介應對提出了全新需求。參考馬斯洛需求五層次模型,結合美國媒介素養研究中心的媒介素養習得五階段論,本文認為當前高職生的媒介應對需求至少包含三個層次。
(一)基本需求:新媒介信息準確認知需求
當前,新媒介的內容資源海量、傳播的非線性和超時空特性,為受眾接觸信息造成過載甚至冗余困擾,使必要信息鎖定無法常態做到便捷、準確、高效。在此背景下,高職學生必須要提升認知確定性的能力,即有效、準確、充分獲取特定信息,如在運用媒介廣泛了解時政新聞、社會動態、行業趨勢的基礎上,進一步掌握運用新媒介技術搜尋、定位、挖掘所需特定社會事件、行業技術信息的能力,不斷完善信息鏈,并對社會發展進行解釋與意義建構。
(二)進階需求:去中心傳播辯證分析需求
互聯網思維所引導的去中心化傳播,是當前網絡上的主要傳播模式。無論在即時通信類應用,還是在網絡新聞(視頻)類應用中,絕對權威的中心傳播者及其傳播影響力明顯減少,各類公眾號生產的內容(PGC),各領域意見領袖甚至草根階層個人生產的內容(UGC)及其影響力顯著上升,導致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思想流派、不同價值觀念的各類信息在同一或相關聯場域同步呈現。大學生對媒介信息擁有極高的認知欲望,但對信息真偽及傳播意圖缺乏判斷,屬于媒介運用廣泛、信息欲望強烈、價值判斷感性的社會群體。尤其在高職生層面,“理性關注社會”的能力相對本科學生較弱,亟需在充分了解媒介的基礎上,準確認知媒介,即準確判斷信息真偽、充分評估傳播目的、積極踐行主流價值,如在微信、微博、今日頭條和抖音等應用獲取信息時,能利用系統性、批判性、辯證法等綜合思維,對信息的真偽、價值及安全性進行評估,并進一步“強化人格塑造”,[1]辨別多元觀點,積極踐行個人對于社會的意義。
(三)高階需求:全媒體渠道綜合應用需求
在“人人為媒介”的數字時代,對信息進行搜尋、合成以及傳播的能力已成為自媒體作者的核心技能,也應成為具有較強認知和傳播能力的大學生群體媒介應對的高階技能。這就要求大學生群體同時增強信息的參與和互動能力、創造與再創造能力以及媒介融合傳播能力。細分至高職學生類型,依據其人才培養定位及教育特征,主要在于以加強行業前沿技術轉化應用為定位,強化相關信息的媒介互動能力和公共空間參與能力,并整合運用以新媒介為主的全媒體環境,創造與再創造相關信息,最終實現應用與創新能力的內化提升與外化傳播,如在相關網絡論壇或行業公眾平臺,參與行業信息的傳播互動,并運用媒介整合能力,利用線上線下全媒體渠道,作為自媒體傳播相關行業前沿信息,在此過程中,行業信息轉化為自身應用能力,并進一步針對性、分眾化地傳遞到特定用戶,體現傳播價值。
三、高職學生媒介素養新框架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開展媒介素養教育被普遍認為是提升公民媒介素養的基本方式。隨著媒介環境的不斷變遷,尤其在新媒介技術高速發展的Web3.0時代,面向學校、家庭、社會層面的媒介素養教育內容需實現較大幅度演進,其中,針對高職學生在新媒介環境下的媒介素養新需求,應搭建媒介素養金字塔框架。
(一)框架底層:新媒介傳播認知素養
當代高職生以新媒介為了解信息的主要載體,有強烈參與需求,這就要求媒介素養教育應將提升媒介認知能力作為基礎要求,努力提升排除信息干擾和減少信息不對稱的能力。因此,底層的媒介素養教育目標主要集中于兩個方面:一是提升信息精準定位能力,在熟練運用“兩微一端”等新媒介獲取信息的基礎上,掌握一定的云服務、大數據技術,利用云端海量數據庫資源及大數據挖掘分析綜合能力,搜索、鎖定所需信息源發布的特定信息,如在紛繁復雜的信息源和信息內容中,了解權威信息發布渠道,知曉相關擴展云網,利用關鍵詞索引技術,通過交叉比對,鎖定可信信源和可用信息,以降低同類不同源信息的干擾,避免“信息煙囪”效應。二是打通輿論場溝通渠道,針對時政新聞和特定行業信息,既能通過官方發布獲取權威消息,又能在論壇、即時通信應用等渠道和關系傳播中進一步獲取官方權威信息的延伸信息,以健全對信息鏈的認知。通過兩者結合,全面提升對信息準確認知的能力,為進一步理性判斷、評估信息打好基礎。
(二)框架中層:多來源信息評估素養
新媒介技術所引領的去中心化傳播模式,有別于傳播者-意見領袖-受眾的兩級傳播及由其延展的多級傳播,呈現多源頭同時傳播,多渠道即時反饋的傳播特性,因此無論是信息源還是二次信息傳播,都體現出思想價值、信息真偽等多方面的復雜性。鑒于高職生的大學生群體共性及關注社會特性,這種復雜性更具加成作用。基于此,中層的媒介素養教育目標應主要在于判斷與評估不同來源信息的能力,即在全面提升信息認知素養基礎上,不斷提升包括系統思維、底線思維、辯證思維、安全思維等在內的媒介思辨能力,同時綜合運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輔助判斷信息真偽,理性評估信息價值和安全性,如謹慎應對涉及身份信息泄露、網絡病毒等信息安全的媒介接觸,同時對重大輿情事件中產生的不明來源、觀點偏激的網絡輿論進行思辨性評估,一方面有效減少因信息安全問題和錯信錯判信息價值帶來的媒介接觸傷害,另一方面正確利用新媒介傳播信息的便捷和海量性,健全完善價值觀。
(三)框架頂層:全媒體渠道應用素養
在人際關系“空間媒介化、內容媒介化、角色媒介化和模式媒介化”[2]的今天,媒介交互關系已上升為人際關系的主要構成部分。因此,基于全媒體的媒介交互素養已從媒體人或意見領袖的專業素養擴大為公民素養,但鑒于媒介交互素養包括媒介參與和應用、信息創造及再創造,須以媒介信息的準確認知和理性評估為基礎,其屬媒介素養教育的頂層目標。具體到高職學生,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媒介參與素養,即在即時通信交流的基礎上踴躍參與信息評論、分享,如針對所處行業的前沿信息及時參與、互動、分享;二是媒介文化素養,成為一名有效信息的產銷者,將所了解的媒介信息進行自我生產與分眾傳播,如將了解的行業信息經過自我再創造,向班級群等細分領域進一步傳播,同時,在表達時避免非理性宣泄,不斷提升媒介使用的道德意識和法律意識,[3]這是針對高職生的媒介素養教育的重要任務。
結語
綜上,根據當代高職生新媒介接觸特性,媒介素養提升新需求,構建新媒介技術影響下的媒介素養教育框架如圖1所示。
高職媒介素養教育的開展,一方面須在上述框架基礎上,明確定位、健全教育內容及課程體系,打造相關隊伍;另一方面作為公民素養教育,須政府、社會、家庭全方位予以關注、開展。因此,筆者將進一步開展相關研究,以期構建高職媒介素養教育體系,促進高職學生群體在信息社會的全面發展。
注釋:
[1]陳鋼.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的誤區及思考[J].傳媒,2019(21):86-88.
[2]方艷.論網絡空間的“類公共”特性[J].國際新聞界,2012(07):52-57.
[3]王文薈.95后大學生媒介素養現狀調查與研究[J].管理觀察,2018(19):140-141.
(作者: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宣傳部秘書,助理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為高職教育管理、傳播學實務)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