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術勇
摘 要:家風是家庭倫理和家庭美德的集中體現。良好家風所具有的示范性、傳承性、創造性以及互動性的特點,有助于為當代大學生道德責任感的養成提供思想沃土、傳播載體以及生動素材,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潮。良好家風通過同道德認知、道德情感以及道德行為的融合作為融入大學生道德責任感的有效路徑,以促進大學生道德責任感的養成,進而堅定其文化信仰,增強其文化自信。
關鍵詞:家風;道德;責任感
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瞬息萬變的社會,伴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物質產品極大豐富,外部繁華世界不斷沖擊著人們的眼球,青年學生既是每個家庭的一份子,同時又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在紛繁蕪雜的世界中,如何讓大學生承擔起社會屬性的義務,樹立道德責任感,家庭教育同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一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習總書記指出“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便充分體現了立“德”的重要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更加需要德才兼備的青年人才,因此,養成當代大學生的道德責任感顯得尤為重要。而良好家風家訓無疑是涵育大學生道德責任感的有效載體。
一、家風的概念及緣起
“家風”,一般指一種由父母或祖輩提倡并能身體力行和言傳身教,用以約束和規范家庭成員的風尚和作風。家風是一個家庭長期養成形成的一種文化和道德氛圍,有一種強大的感染力量,是家庭倫理和家庭美德的集中體現。家風是家庭成員道德水平的集中體現。家風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它既能在思想道德上約束其成員,又能促使家庭成員在一種文明、和諧、健康、向上的氛圍中不斷發展。
據百度網檢索,家風一詞,最早見于西晉文學家潘岳的作品中。西晉文學家夏侯湛,將《詩經》中有目無文的六篇“笙詩”,補綴以成《周詩》,并給潘岳看。潘岳認為這些詩篇不僅溫文爾雅,而且彰顯孝悌,因此創作了自述家族風尚的《家風詩》:“綰發綰發,發亦鬢止。日祗日祗,敬亦慎止。靡專靡有,受之父母。鳴鶴匪和,析薪弗荷。隱憂孔疚,我堂靡揚。義方既訓,家道穎穎。豈敢荒寧,一日三省?!痹谠撛娭?,作者旨在頌揚家風,表明自己接受了家風的熏陶,以及自己勵志對家風的尊重和堅守。
家風作為家庭文化和傳統,反映出一個家庭的氣質和風習。有的家風可能是勤儉質樸、忠厚淳良;有的家風可能是奢靡懶惰、刁滑市儈。但是縱觀歷史,只有勤儉、敦厚、清廉這些美好的品質才能夠傳家繼世,風氣永存。
二、良好家風對大學生道德責任感養成的意義
在人類的道德生活中,道德責任是指一定經濟關系所產生的道德要求。這種要求既表現在人們相互間各種關系中,也表現在個人對民族、國家、階級或團體的關系中。道德責任,反映了社會發展客觀規律和道德原則規范。不管人們是否意識到,客觀上都必然要求每個人履行他對社會、國家和他人所應負的道德責任。對社會每個成員來說,在一般正常情況下,主觀上都要認真地選擇自己行為的動機,考慮行為的后果。自覺遵守和履行自己作為社會人所應承擔的道德責任,是每個人應具有的品質。
履行道德責任,依賴于道德主體內心堅定的信念和高度的道德責任感。大學階段正是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多種因素都在影響著這一時期大學生道德責任感的養成。同傳統課堂教育相比,良好家風所具備的示范性、傳承性、創造性及互動性等特性更易于大學生所接受,更易于發揮內化于心的重要作用。在清代段玉裁所著《說文解字注》中,對“感”字有著這樣的解釋:“感,動人心也?!庇纱丝梢?,只有讓人有所心動方可稱之為“感”。那么如何讓當代大學生擁有道德責任感,家庭的教育作用至關重要。歸納起來,良好家風對養成大學生道德責任感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良好家風的示范性特點,有利于為大學生道德責任感的養成提供思想沃土
家風作為一個家庭或家族共同認可的價值觀,它的提出必須具有權威性和典范作用,亦即“示范性”。與西方傳統家庭追求個性化不同,中國古代傳統家庭存在于家族譜系之中,并非獨立的個體。家族的家規家訓通常都蘊含著日久經年、世代相傳的家族文化與道德風氣,也兼顧了社會風潮和公平正義。
家是人生的港灣,家是心靈的歸宿,每個人人生的第一步都是在家庭的陪伴下邁出的,而良好的家風也必將為道德責任感的養成埋下人生第一顆種子?!盾髯印駥W》有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闭f的就是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這里的環境不只是社會環境,亦包括家庭環境。
人們常說“言傳身教”,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最親近的老師,其言其行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關于這一點,古代先賢早已為我們樹立了榜樣?!爸苤儆桑肿勇贰<邑?,常食藜藿之食,為親負米百里之外。親歿,南游于楚,從車百乘,積粟萬鐘,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嘆曰:‘雖欲食藜藿,為親負米,不可得也?!保ā犊鬃蛹艺Z·致思》)這段話說的是孔子的弟子子路為人孝順的事。子路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鐘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里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后思念吶!”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子路“百里負米”堪稱孝親典范。良好的家風示范必然有利于夯實大學生的道德責任之基。正所謂澆花澆根,育人育心。樹高千尺終有根,只有根基打牢、扎穩,小樹苗才有可能在將來長成參天大樹,良好的家風既是養成大學生道德責任感的第一要素,亦是汲取精神滋養的思想沃土。
(二)良好家風的傳承性特點,有利于為大學生道德責任感的養成提供傳播載體
歷史文獻中提及家風一詞,往往蘊藏有對傳統的繼承意義。例如唐代著名詩人孟浩然在《書懷貽京邑同好》中所云:“維先自鄒魯,家世重儒風。詩禮襲遺訓,趨庭沾末躬?!痹娭猩羁瘫磉_了詩人尊儒重教的家世遺風。
不僅是古代,在21世紀的今天,這樣的家風傳承依然存在。在今年的這場抗擊新冠疫情斗爭中,有這樣一家人讓人印象深刻。17年前,年過七旬的母親坐著輪椅為王衛國醫生出征抗擊非典送行;17年后,66歲的王衛國醫生又將同為醫生的女兒王婷送往武漢抗疫一線。臨行前,王衛國將一個特殊的皮箱送給女兒,讓女兒帶著它前往武漢。這個皮箱就是王衛國在2003年抗擊非典時用過的那個皮箱。一樣的戰場,相似的送別,三代人的接力。這皮箱里有著父親對女兒的厚望,有著希望女兒平安的寄托,更象征著三代人“精忠報國”良好家風的衣缽傳承!
大學生道德責任感的養成是一項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系統性工程。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僅體現在日常的基本素質、價值觀念培養上面,更加體現在道德責任感的養成層面。而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有之意,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代表元素之一的良好家風必將在大學生道德責任感的養成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載體作用。
(三)良好家風的創造性特點,為大學生道德責任感的養成提供了生動素材
良好家風不僅繼承了優秀傳統,還具有創造性的特點。這種創造性突出表現在革命先輩們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過程中形成的紅色家風。紅色家風作為老一輩革命家家庭教育的文化理念,它以馬克思主義先進思想為指導,并將之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形成了具有中國共產黨人特色的家風、家訓。
毛澤東嚴格要求子女尊敬他人,待人有禮。1960年,毛澤東囑咐在大連接受治療的毛岸青要向幫助他的大連市委和醫療組織的同志表示感謝,并要求毛岸青轉達自己對大連醫護人員的感謝和關心。
習仲勛和齊心經常要求子女以國事、工作為重。2001年,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因公務繁忙不能回家,只能寫信給父親祝壽,在信中他寫道:“這是一個堪稱老布爾什維克的家風。這樣的家風應世代相傳?!薄斑@也激勵著我將自己的畢生精力投入到為人民服務的事業中,報效養育我的錦繡中華和父老鄉親。”習仲勛同志看完來信,非常理解,表示應當以工作為重,以國家大事為重。
老一輩革命家秉承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公而忘私的高尚品質,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紅色家風,為當代大學生樹立了道德榜樣,他們的高尚情操不僅為當代大學生道德責任感的養成提供了鮮活素材,更為馬克思主義先進思想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創造性地開辟了屬于中國共產黨人的典范路徑。
(四)良好家風的互動性特點,有助于形成大學生道德責任感養成的社會風潮
家,是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家庭成員操身行世的根本、涵養精神的港灣和維系情感的紐帶。家風,是為家庭成員及其后人樹立的道德標準和價值取向,它流淌于血液,鐫刻于品格,融入于靈魂。家風誕生于家庭,卻超越于家庭,其形成和發展與社會風潮既相互影響又相互適應。從董仲舒提倡的“八德”到王陽明提出的“知行合一”思想,這些主流社會風潮無不深刻陶染同時期的家風。相應,周公的《誡伯禽書》和顏之推的《顏氏家訓》亦對社會風氣起著教化之功。
良好家風倡導人應當達到上善若水,虛懷若谷的澄澈境界;保持抱誠守真,砥節奉公的清廉本色;養成精忠報國,矢志不渝的家國情懷;擁有大公無私,舍己為人的奉獻精神……良好家風必將推動民風、社風的改善,形成民風淳樸、社會和諧、政治清明的社會主義新風尚,為大學生道德責任感的養成提供風清氣正的社會環境。
三、良好家風融入大學生道德責任感養成的路徑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钡赖仑熑胃械酿B成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既在教師諄諄教導的課堂之上,也在家庭潛移默化的影響之中,良好的家風如涓涓細流浸潤學生的心田,歷久而彌堅。“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睅熣?,不僅是指課堂之師,父母亦是孩子的生活之師、道德之師。父母的一言一行時刻影響著孩子。言傳身教,就是在口頭傳授的同時,在行動上以身作則。以榜樣教育,言行并舉起到引領、示范作用。言傳身教這則成語的出處源于南朝宋范曄的《后漢書》:“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保ā逗鬂h書·第五鐘離宋寒列傳》)這句話的意思是:以自己的行動為范本教導他人,他人就會服從你的教化;如果只是停留在嘴上言論,言行不一,他人就不會接受教化,反而會生出是非。家長的一言一行時刻影響著孩子。
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何將良好的家風融入大學生道德責任感養成當中,已成為擺在思政教育工作者面前新的課題。筆者認為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促進良好家風與當代大學生道德認知的融合
認知,是指人們獲得知識或應用知識的過程,或信息加工的過程,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過程。它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像和語言等。人腦接受外界輸入的信息,經過頭腦的加工處理,轉換成內在的心理活動,進而支配人的行為,這個過程就是信息加工的過程,也就是認知過程。由此推理,道德責任認知就是人們對道德責任的認識、反思和指導行為的過程。
大學生既是作為一個社會人存在,亦是一個道德主體存在,首先就應當明確自己作為一個道德主體的認知。道德主體對社會普遍認可的道德規范、道德規律的認同與服膺,構成道德責任。道德責任既是價值觀的認同,亦是指導道德主體行為規范的準則。
大學生接觸各類信息的廣度和速度較之以往都產生了質的飛躍,對于初涉社會的大學生而言如何認識并辨別真偽,殊為不易,從獲得信息的途徑而言,相較于傳統媒體,諸如抖音、快手、微信、微博等自媒體已成為他們獲得各類信息的主要方式,然而在這種追求個性化、快餐化的背后,也造成了大學生主體認知的片段化和片面化。網上間或出現的種種事件反轉現象更是會造成大學生對道德責任感的認知模糊及撕裂。
傳統的“灌輸式”道德理念、道德責任教育方式忽視了認知的差異性,落后被動,不易為新時代大學生所接受,甚至招致反感。而解決這種認知差異性的最好方式就是因人而異、因地制宜,而每個家庭的家風家訓無疑就是最好的擺渡者,因此,以這種家庭漸進融入式和潤物無聲的方式采取良好家風教育更會被學生接受,效果也會更好。
在《論語》中有過這樣的記載:陳亢問孔鯉在老師那里是否聽到過特別的教誨,孔鯉回復說自己就學會了兩件事,即“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過庭之訓”,雖然古代“詩”與“禮”的含義和今天已經有所區別,但是對人道德的教化作用是一樣的。正確的認知,是立身的基礎。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元素,良好的家風家訓有著完整而又系統的教化體系,崇德向善、明理正心正是良好家風家訓的核心理念。處于拔節孕穗期的當代大學生們,要想扣好人生的第一顆扣子,就必須明確什么是正確的價值與信仰,調準自己的人生方向,所謂明理正心即是如此。明理就是要認識明白自身所應肩負的道德責任、社會責任,正心就是說三觀要正,一個人只有保持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他才會“不昧己心、不盡人情、不竭物力”(《菜根譚》),才會客觀公正地認識世界。
(二)促進良好家風與當代大學生道德情感的融合
我們同時要把這種認知真正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以身體力行來體現作為社會個體的人所應負擔的道德責任,使大學生從家庭教育,家風當中耳濡目染,從情感認同轉化為思想認同、行為認同、習慣認同。不僅僅要讓大學生意識到自身所肩負的道德責任,還要讓他們當信而有“感”。正如前文所述,“感”者,動人心也,同身受也。
人們之所以在看到奮戰在抗洪搶險一線舍生忘死的人民子弟兵時會濕潤雙眼,看到甘愿以身犯險的最美逆行者白衣天使們會淚流滿面,正是由于心有所感、情有所共。這種感受正是來自于對道德責任的認同,來自于對道德情感的認同。這也是共情的體現。共情(empathy),也稱為神入、同理心,共情又譯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正是由于對真、善、美的事物這種共情的呈現,人才成其為具有道德情感的人。
不得不說,由于信息傳播方式的轉變,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學生溝通方式的變革,網絡虛擬空間成為了主流溝通場域,在這樣的一個前提下,越來越偏重自我感受而缺乏同外界溝通勢必會脫節于社會,使每個人逐漸成為精神的“孤島”。這勢必會造成同情能力弱化,道德同情心在虛擬世界里日漸弱化、消磨殆盡。隨而伴之的是榮辱感和責任感的淡化,進而造成了身雖近,心已遠的狀況。
家是最小國。最親近的情感來自于家人,家人對于個體而言影響最深。知禮節、識榮辱是良好家風的基本要求與準則?!吧茻o主于心者不留,行莫辯于身者不立。”(《墨子·修身》)良好的家風家訓在道德情感融合當中鞏固、升華,進而加深對道德責任認知的理解。通過良好家風家訓的情感融入使得大學生能以正確的情緒狀態來表達道德行為的正當性和合宜性;青年學生血氣方剛,年輕氣盛,看待問題容易偏激,往往以偏概全,良好的家風會引導大學生以適宜的方式來表達道德情感的抒發;以情感融入來調節大學生的情緒傾向,進而強化大學生作為道德主體對道德責任的認識和實踐;道德情感的抒發在于表達,良好的家風家訓可以借助情感融入的方式,將道德情感以自發的、特有的情緒形式如表情、動作外化彰顯出來,進而向他人傳遞其道德行為價值的信息。
(三)促進良好家風與當代大學生道德實踐的融合
“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边@句話出自《墨子·修身》,它的意思是:讀書人雖然有學問,但是親身實踐才是根本。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更是如此,道德實踐既包括道德修養的培養、道德教育宗旨的弘揚以及對社會行為的道德價值評價。
深入挖掘傳統家風家訓之精髓,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涵育自身道德修養也是道德實踐的一種表現形式。諸葛亮在《誡子書》中告誡兒子諸葛瞻“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朱子在家訓中亦云“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朱子治家格言》)老一輩革命家習仲勛時刻告誡家人要勤儉節約,不搞特殊化。文以載道,成風化人。古代先賢和革命先輩的家風家訓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是當代大學生的天然精神養料,時常浸潤其中,滋養身心,既益于深入學習良好家風精神,又益于提高自身道德修養,學習的過程亦是與傳世家風家訓神會的過程,亦是精神層面道德實踐的過程。
作為道德主體的人,不能單單停留在學習良好家風家訓的層面,吸收理解之后需要外化顯揚,從而弘揚道德教育宗旨。這也是道德主體外化于行的過程。道德主體深刻認識到自身所肩負的道德責任,本身既是受教者,亦是傳承者,良好的家風家訓帶來的是向善意識,是對真善美的恪守,并且以美德陶冶自身,并以自身的善行善舉傳播美德,既要積極宣傳、倡導良好的家風家訓文化,又要以之為行動指南,以自身的道德行為感染他人,帶動周邊的人群形成學習好家風、傳承好家風的習慣,進而形成全社會傳承中華好家風的主旋律。
道德實踐還包括對社會行為的道德評價。作為道德主體的社會人,大學生正處于拔節孕穗期,在鋪設好家風的道德底色的同時,更應該明辨是非,對社會行為有理性的道德判斷和價值判斷,并克服自媒體泛濫下的“碎片”式認知障礙,自覺增強自身的道德榮辱感和責任感,通過道德主體對他人處境與行為的反思與判斷,體會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惻隱之心與忠恕之道。
四、結語
綜上所述,良好的家風家訓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倫理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內容。通過良好家風家訓的融入廓清當代大學生的道德認知,引發大學生道德情感共鳴,進而引領其道德實踐,將宏觀的價值觀以這樣一種更加貼近生活的方式傳輸給當代大學生,對于大學生道德責任感的養成、民風和國風的養成必將有著潛濡默被、涵養正氣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
[2](清)段玉裁撰.說文解字注[Z].北京:中華書局,2013.
[3]荀子.荀子[M].方勇,李波.北京:中華書局,2015.
[4]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習仲勛紀念文集[C].北京:中共中央黨史出版社,2013.
[5]楊朝明.論語詮解普及本[M].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2016.
[6]墨子.墨子[M].[清]畢沅.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7]周光苑,李慶華.大學生道德養成教育的路徑探究[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4).
編輯∕楊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