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瑩
摘要:隨著網絡多媒體的發展,戲曲發展傳承陷入瓶頸。藝術發展的多樣性促使學者加快研究地方戲曲的步伐,尋找發展突破口:本文將立足我國國情,解讀廣東漢劇戲曲青衣表演繼承問題。
關鍵詞:廣東漢劇;戲曲藝術;青衣表演;發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J803;K825. 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06-0145-01
一、引言
青衣是廣東漢劇旦角的一種,旦角多為女性形象,對扮演者的身段、唱腔要求較高;戲劇中舉止端莊、溫柔賢淑的大家閨秀或有身份的婦女角色均由青衣扮演。戲曲藝術的基本功以唱和演為主,廣東漢劇的唱腔分為西皮、二黃(南北路)兩種,總體來是說具有質樸悠揚、典雅醇厚的特點;而青衣聲音細膩溫柔,變化多端,深受觀眾推崇。
二、繼承廣東漢劇青衣行當的重要性
1.青衣表演歷史悠久。在長久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青衣行當也由起初的以男性扮演為主演變為不分男女,皆可出演,例如:著名廣東漢劇當代旦角表演藝術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廣東漢劇代表性傳承人梁素珍,就被稱為“不老女神”。她因《孟姜女>被人熟知,多年來致力于培養漢劇演員和創作新時代的戲曲作品,為廣東漢劇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2.青衣表演特色鮮明。青衣扮演者常穿青色褶子,角色年齡處于青年或中年,在北方的劇種中也有“正旦”之稱。表演特點是以唱功為主,不僅在廣東漢劇中深受追捧,在其它劇種中也備受矚目。其聲音和聲線婉轉悠揚,圓潤嫵媚,相同劇目在不同藝術家的演唱下也有不同的特點。念白一般是以韻白為主,正所謂“人間尤物是青衣”,戲曲中身段最美的就是青衣,青衣的動作幅度小,含蓄中透著穩重,這種表演特色使得扮演者在舞臺上光彩四射,使廣東漢劇受到更多的人喜愛。
3.維護中國戲曲多樣性。傳統戲曲劇種種類繁多,是我國最具有民族特點和風格的藝術樣式之一,維護傳統戲劇,有利于傳播我國傳統文化。一些表演題材依據民俗和地方經典故事擬成,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民俗消失,再加上戲曲表演難度較高,在年輕人中不能引起共鳴,因此有失傳的危險。繼承廣東戲劇有利于維護中國戲曲多樣性,如何繼承創新是現今發展戲曲藝術的關注點。
三、廣東漢劇青衣表演發展策略
1.遠離生活,提升藝術吸引力。藝術之所以被稱為藝術,是由于藝術本身高于人的審美定勢,它的存在能夠提升人的本體價值。中國戲曲因其遠離生活,變異生活的特質,從服裝造型到表演動作都具有夸張性和表現性,但展現的人物特點并非流于形式,反而鮮明有辨識度。
戲劇在發展過程中雖遠離生活,卻又形成了一定的程序動作規范,再加上不同人的演繹,構成了高度美感的藝術形式。青衣服飾和道具相對來說比較素雅,有時扮演貴族,也穿蟒或穿帔等較為華麗的服裝,而現代日常服裝與廣東漢劇的服飾、頭飾、道具等完全不同,這就給人一種高級神秘感。保留這種高級神秘感,才能讓遠離生活的漢劇更吸引人的目光。
2.培養傳承人,塑造新人物、為了展示廣東漢劇的特色魅力,我們應不斷繼承創新青衣表演,從而使中國戲曲發展得到一個質的飛躍。現在戲曲不僅僅由中國人演繹,還有吸引了很多外國友人。藝術是無國界的,首先,國家開拓渠道,開辦培訓學校,讓熱愛向往戲曲表演的人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戲曲藝術;在學校教學方而,加大傳播傳統文化的力度,戲曲青衣表演進校園,提高學生對青衣表演的興趣,寓教于樂。其次創造更多新穎題材的劇目,從而塑造典型人物,傳播進步思想和真、善、美等美好品質,但在實施過程中要注意滿足觀眾多樣化需求,拉近與青年人之間的距離,用故事情節打動觀眾。
3.堅守堅持,牢記使命。戲曲是中華文化的品牌,堅持歷史包容性,對其中落后的內容加以改良或批判,堅守歷史留下的瑰寶。創新廣東漢劇青衣表演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如此浩大的工程需要老一輩藝術家投入極高的心血和時間,還需要廣大群眾的檢閱。
現代藝術形式不斷充斥青年人的日常生活,人們對物質生活的高要求促使藝術不斷前進。提高大眾對戲曲的重視度,財政上支持興辦漢劇團、漢劇青衣演出,給地方戲曲更多的發展機遇。如今戲曲傳承講究“現代化”,如何把握戲曲現代化的尺度,即保留戲曲特點,又做到改進創新;究其重點,保留的應是戲曲中具有極高藝術吸引力服飾道具、舞臺動作技巧,提升青衣表演品質,創新表演形式和表演內容,牢記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使命。
四、結語
繼承發揚多種形式的藝術表演,是我國新時代的具體要求,與每一個人息息相關,對于傳統廣東漢劇青衣表演,我們應多加關注,給青少年普及;培養下一代的興趣,讓其后繼有人,長久傳承。國家現已出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要求,幫助老藝術家找學生,維護傳統技藝;現代科技也給了戲曲表演更多的發展空間,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傳統文化仍能鮮活于世,大家能通過更多的渠道看到廣東漢劇表演。
參考文獻:
[1]常譽錕.戲曲元素舞蹈化的人物塑造以青衣、花旦、武旦精品課程為例[J].大眾文藝,2016(21).
[2]劉曉娜.淺談戲曲青衣行當的人物刻畫[J].戲劇之家,2015(14).
[3]董新穎.廣東漢劇海外演出傳播狀況與思考[J].中國戲劇,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