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跨國并購是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一種方式,為提高企業國際競爭力,搶占海外市場,各個國家都積極鼓勵企業的跨國并購活動。本文通過分析日本企業跨國并購的動因,總結了日本企業跨國并購的特點,并聯系我國現階段的客觀實際,闡述了日本企業跨國并購對我國的經驗啟示。
關鍵詞:日本企業;跨國并購;啟示
跨國并購是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一種主要方式,對企業自身競爭力的提升以及資本輸出國的國際收支改善都有巨大的推動作用。日本作為發達國家,企業跨國并購活動開展較早,經過多年的實踐,其模式也相對成熟。日本企業跨國并購的很多實踐經驗值得我國借鑒。
一、日本企業跨國并購的動因
(一)經濟實力增強
戰后,日本經濟高速發展。一方面,日本企業不論在資金還是在技術上,都得到了顯著提升,進入了發展的黃金期,由此產生了一大批具備一定實力的跨國企業。僅僅在1985年的一年時間里,世界500強企業就新增了9家日本企業。另一方面,伴隨日本整體經濟實力的增強,綜合國力也隨之提升,參與世界市場競爭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在這兩方面的推動下,日本企業積極參與跨國并購,提升自身實力,力爭在世界市場中擁有優勢地位。
(二)外貿摩擦加劇
由于地緣特點,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更多依賴于對外貿易。日本國內的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導致其出口能力越來越強,出口產品的數量越來越多、種類越來越豐富。使得日本作為新興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的速度明顯快于英美等發達國家。在世界市場開放有限的條件下,這種局面勢必導致日本與其他發達國家的貿易摩擦加劇。20世紀80年代后期的日美貿易摩擦就是外貿摩擦加劇的具體顯現。
(三)日元升值壓力
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由于日本對外貿易長期保持巨額順差,使得日本對外凈資產超千億美元,成為了當時世界第一大債權國。這導致了其他國家的強烈反擊。1985年9月22日,日本、美國、西德、法國、英國五國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匯集紐約,發表了著名的《廣場協議》,“協議”指出:美國經常收支赤字和其他因素相互作用可能引發新的貿易保護主義,為了糾正貿易不平衡,各國應建立協調的經濟政策,其他國家貨幣對美元升值,美國重點縮小財政赤字,日本和德國重點擴大內需。
對日本而言,解決貿易摩擦的主要手段變成了美元貶值,日元升值。僅僅1986年一年時間,日元就升值近30%。日元的不斷升值對日本的對外貿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促進了進口貿易,抑制了出口貿易。雖然影響到了日本長期穩定的貿易順差,但對于日本企業而言,由于貨幣升值導致在世界市場上的購買力增強,推動了企業跨國并購的浪潮。
(四)企業投資欲望強烈
綜合國力的不斷加強,使得日本國內居民儲蓄資金充裕,加之多年的貿易順差,日本企業可以以較低的利率獲得資金,加之國內市場日益飽和,國內投資收益不斷降低,大量擁有雄厚資本的企業開始嘗試進行對外直接投資。在20世紀80 年代后期,日本在全球的對外直接投資快速上漲,據日本貿易振興協會統計,1986年僅是223.2億美元,到1989年增至675.4億美元,4年的時間里翻了三番還多,由此可見,日本企業對外投資欲望十分強烈。
二、日本企業跨國并購的特點
(一)法律支持體系健全
受“廣場協議”之后日元在國際市場上升值的影響,日本企業跨國并購案例逐步增多。但到90年代初,日本泡沫經濟的破滅,使經濟陷入了長期蕭條,企業跨國并購的欲望也被蕭條的經濟打壓殆盡。直到90年代中后期,日本政府在經濟改革的同時,修改、完善企業跨國并購相關法律,逐步放開了企業跨國并購的限制。例如,1999年日本政府修改了《商法》,增加股票交換制度,允許用股票交換制度進行并購,同年10月頒布了《實業復興法》,2002年頒布了《公司法》。這一系列法律制度,都為企業跨國并購提供了便利和保障,促進了日本企業跨國并購的順利進行。
(二)資金來源渠道豐富
日本企業跨國并購所需的資金,除了自身和通過商業銀行籌集的資金外,還可以向政府的政策性金融機構以及一些有官方性質的金融機構申請資金支持。例如政策性金融機構中的日本輸出入銀行和日本國際協力銀行。另外的一些金融機構,例如日本貿易振興機構、日本工商會議所等半官方機構也能夠為日本企業跨國并購提供資金支持。
(三)稅收優惠力度加大
為了鼓勵企業跨國并購,日本政府對參與跨國并購的本國母公司,給予很大的稅收優惠。主要包括稅收抵免制度和海外投資虧損準備金制度。
進行跨國并購的企業,對海外的子公司持股比例超過25%,就可以申請稅收抵免的優惠,同時在計算抵免額度時,還可以將海外投資的虧損扣除,增加了企業的稅收抵免額度,大大降低了進行跨國并購企業的稅收壓力。此外,日本實施的海外投資虧損準備金制度,政府和企業按比例共同建立虧損準備金,為跨國并購企業的虧損進行補償,政府與跨國并購的企業共擔風險,積極促進企業跨國并購的順利完成。
(四)投資保險制度完善
日本政府為了引導企業對外投資,鼓勵企業跨國并購,出臺了一系列對外直接投資的保險制度。在1950年出臺出口信用保險制度,并不斷進行完善,又新增加了海外投資利潤保險。1987年日本政府對《出口保險法》進行修改,拓展了海外投資保險的范圍。當日本企業確定對外直接投資計劃后,即可申請海外投資保險,經由審核部分審查通過,企業就可以為對外直接投資的利潤甚至本金進行保險。完善的投資保險制度,大大降低了日本企業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的風險,進而加強了企業參與跨國并購的意愿。
(五)信息服務機構完備
為了鼓勵本國企業積極參與到跨國并購活動之中,日本政府不僅在法律、金融、稅收、保險等方面,為企業提供基本的支持和保障,還提前為計劃參與跨國并購活動的企業提供咨詢、信息收集、信息發布等信息服務。
日本政府設立了諸多信息服務機構,為參與跨國并購的企業提供本國和外國的法律法規咨詢服務,為企業收集跨國并購所需的相關信息,或者為企業發布與跨國并購相關的海外信息。例如,隸屬于日本進出口銀行的海外投資研究所,隸屬于通商產業省的亞洲經濟研究所,都是專門為企業跨國并購提供信息服務的機構。另外還有專門負責整理和研究外國法律法規、外國稅收法律、外國匯率政策的機構,為參與跨國并購的企業提供對應領域的信息支持,例如海外投資洽談中心、海外投資調查部等機構。
這些信息機構充分保證了參與跨國并購企業獲取行業相關信息的完整性和實效性,最大程度減小了信息不對稱導致的企業跨國并購帶來的風險,幫助企業順利完成跨國并購活動。
三、日本企業跨國并購的經驗啟示
(一)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體系
在國內,日本對于對外直接投資和企業跨國并購,建立了完善的、專業的法律規范制度,企業的跨國并購可以嚴格按照法律規范來實施,使進行跨國并購的企業非常明確的了解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受法律約束的同時,受到法律的保護。
在國外,日本政府積極與其他國家簽訂各種雙邊條約、多邊公約,完善對外投資的保護,減少企業跨國并購的制度風險,引導對外直接投資和企業跨國并購健康發展。
對于企業跨國并購,我國政府在法律體系的建立上還有待完善。現階段企業跨國并購的法律規范,更多參照2009年商務部的《境外投資管理辦法》和2014年國家發改委的《境外投資項目核準和備案管理辦法》來實施,缺少企業跨國并購過程中,針對各個階段的審查、管理相關的法律法規。要鼓勵中國企業走出去,首先要在制度層面給予支持,建立完善的企業跨國并購法律規范制度,推動、保護我國企業參與國際市場上的跨國并購活動。
(二)建立多渠道的金融支持體系
日本政府為了促進企業跨國并購,為企業提供了大量的金融支持。在正常的商業性金融機構支持基礎之上,建立了諸多政策性金融機構,這類金融機構不以營利為目的,有針對性的為企業跨國并購提供金融幫助,例如為進行跨國并購的企業提供中長期低息甚至無息貸款、為企業提供信用擔保等。
我國針對企業跨國并購的金融支持,主要由國家開發銀行和中國進出口銀行這兩家政策性金融機構來完成,由于企業跨國并購的風險和所需的資金規模通常較大,一般商業銀行參與度極低,導致現階段政策性金融機構的金融支持很難滿足我國企業跨國并購所需的大量資金。政府應借鑒日本經驗,擴展資金來源渠道,對于為跨國并購企業提供金融支持的商業銀行,應該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和保障,降低商業銀行的貸款風險,鼓勵更多商業性金融機構參與到企業跨國并購之中,使企業得到充足的資金支持。
(三)建立有針對性的稅收優惠體系
日本政府針對進行跨國并購的企業,實施明確的稅收優惠政策,例如稅收抵免、稅收減免、稅收延付、關稅減免等稅收優惠措施,降低了企業的成本,提高了企業的競爭力,直接提高了企業參與跨國并購的能力。
我國也應建立針對進行跨國并購企業的稅收優惠,并增加稅收優惠方式,增大稅收優惠力度。讓參與跨國并購的企業得到真正的實惠,感受到國家對于企業跨國并購的扶持意愿,支持企業完成跨國并購的同時,吸引更多有實力的企業參與到跨國并購之中。
(四)建立切實有效的專業保險體系
現階段,我國企業在進行跨國并購業務過程中,最大的風險還是來源于東道國的政治和法律風險,東道國政治和法律上的諸多不確定性以及變化,可能直接導致企業跨國并購的失敗,或者并購后的回報率嚴重低于預期。
雖然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可以為企業跨國并購提供保險,但由于缺少規范海外投資保險業務操作的法律,保險的有效性還亟待提高,部分企業跨國并購的風險無法得到有效保障。
為此我們可以借鑒日本的經驗,把企業跨國并購保險與一般的出口信用保險區別開來,由國家主導建立專門的企業跨國并購保險制度,并制定相關法規,明確保險流程、保險范圍以及各方保險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切實降低進行跨國并購企業的風險。
(五)建立高效的信息服務體系
日本政府為了減少信息不對稱在企業跨國并購活動中帶來的風險,建立了諸多信息服務機構,為參與跨國并購的企業提供信息支持。大大降低了企業面臨的風險,為企業跨國并購保駕護航。
中國企業要走出去,也必然會面對信息不對稱的風險。目前我國沒有建立起統一的、完善的針對企業海外投資和跨國并購的信息服務機構,單純依靠企業自身收集、調查跨國并購所需的各種信息。但是,企業自身很難完全掌握并購目標公司的全部情況,也很難掌握外國市場環境的新變化,更難掌握外國法律法規以及相關政策的具體實施細則。這就會對企業跨國并購的順利完成造成很大的風險,有可能導致企業跨國并購失敗。
因此,我們可以借鑒日本的經驗,建立政府主導的海外投資和跨國并購的信息服務機構。負責收集東道國的投資機會、投資環境、投資政策、法律法規等市場信息,提供給計劃參與跨國并購的本國企業,有效降低企業參與跨國并購的風險。
參考文獻:
[1]任艷艷.跨國并購理論的多視角研究[D].浙江工業大學,2013(12).
[2]黃新穎.貨幣升值下中日企業海外并購比較及啟示[J].理論探討,2010(05).
[3]馬曉蕓. 日本企業跨國并購的經驗教訓及對浙江省的啟示[J].對外經貿,2014(05).
作者簡介:
王天堯(1995.09-);性別:男;民族:滿;籍貫:吉林省和龍市;學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本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