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得魁
【摘 要】語文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創新精神,鍛煉學生的意志品質,可以使教師更加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學習要求,了解學生的個別差異,便于因材施教,便于把學習與學生生活、發展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習變成一種愉快的生命體驗。真正的語文教學必須從三個落實做起:人聲鼎沸的晨讀,手寫的板書,親自寫的范文。
【關鍵詞】語文教學;晨讀;板書;范文
無庸置疑,伴隨軟件制造業的蓬勃發展,方便快捷、生動豐富的多媒體教學,猶如鋼鐵洪流一般涌入課堂。多維、立體、圖像、動畫、聲音和色彩,讓學生們煥發出生機勃勃的精氣神,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益以及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速度。革故鼎新、求新求異的新課改成為時代潮流,傳統教學的優秀成果被極劇地邊緣化、形式化了。比如傳統語文教學中人聲鼎沸的晨讀、手寫的板書、教師親寫的范文,——我姑且稱之為“三寶”,現在已是七零八落,寥若星辰,多具形式而乏實質,甚至被有的老師棄之如敝履。真乃可嘆可恨!其實,這“三寶”主導學生讀好書、寫好字、作好文,正是傳統語文教學的精華。它們對培養學生喜歡朗讀、寫字、作文,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應該加以傳承和弘揚,從而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人文修養。
一、人聲鼎沸的晨讀
設想這樣一幅語文晨讀課的情景:座位上、過道里、講臺上都有學生,或坐或立或行;他們雙手捧書,精神飽滿,全身貫注,搖頭晃腦,旁若無人地大聲誦讀,聲音一浪高過一浪,整個教室“聲”氣騰騰,就像魯迅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里所描繪的:“于是大家放開喉嚨讀一陣書,真是人聲鼎沸。”人有心,文亦有心。誦讀者的心和文章的“心”心有靈犀,心心相通。這種人聲鼎沸的晨讀,激情澎湃,氣勢磅礴,痛快淋漓,于此為最。它釋放了學生愛熱鬧不喜拘束的天性,調動學生口耳身心全副參與,對于語文教學的朗讀來說,可謂化腐朽為神奇。這本是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語文晨讀的常態。然而,如今你司空見慣的晨讀景象是:學生規規矩矩地坐在各自的位置上,靜靜地默讀,偶爾有人出聲,馬上就有老師或課代表提醒他不要出聲。因為缺乏激情,有的學生心不在焉,有的學生甚至昏昏欲睡。真是悲哀啊!究其原因,主要是有人嫌“太吵”、“太亂”。其實,那又何妨?——把學生帶到寬闊的操場上去,優美的花草,清新的空氣,熹微的晨光,自由的誦讀,那又是另一番美好的場景了!你如果有幸去參觀衡水中學教室里的晨讀課,一定會震撼到你,一定會激起你“我也要這樣做”的沖動!
二、手寫的板書
語文教學以漢語和漢字為載體。漢字的書寫美觀和一定的書寫速度,是語文教學的一項主要任務。語文老師要不辭辛苦,認真書寫板書,展現教師的人文涵養、藝術水平和教學基本功,感染和引導學生喜歡練字,提高書寫水平,同時增強直覺印象的教學效果,堅持不懈,久久為功。這絕不是多媒體技術可以替代的。魏巍在《我的老師》里寫道:“我們見了蔡老師不由地就圍上去。即使她寫字的時候,我們也默默地看著她,連她握鉛筆的姿勢都急于模仿。”(鉛筆字和粉筆字都是硬筆字。)中學時教我語文的趙敬德老師,每節課都有一板精心設計和書寫的板書。他的字體是行楷,略顯豎長方型,挺拔舒展,富有陽剛氣息。他寫字時攢足精神,如打太極拳一般,一招一式,有板有眼,疾徐有致,輕重有別;潔白的粉筆在黑板上劃過,那動聽的沙沙聲響滿了整個教室。下課后,我們都還舍不得擦掉他寫的板書呢。多年以后,我當了語文老師,也堅持寫板書,字體一如我的恩師趙敬德老師,學生們也一如當年的我,迷戀地欣賞和摹仿老師的板書。據新聞報道,近年來,濟南市中區高度重視初職教師培訓工作,每年6月舉行新教師教學通用基本功(“兩字一畫一話”,“兩字”即粉筆字、鋼筆字)考核,數百幅各有千秋的漂亮板書走紅網絡,別說學生,就連廣大的網民都贊嘆有加,莫大喜歡。西安電子科技大學70多歲的教授梁昌洪,幾十年堅持手寫板書,被網絡刷屏,網友稱贊“比PPT還好看”、“最美板書”、“值得欽佩”。梁教授說:“教學就怕認真二字,教師為一堂課付出了多少心血,就能在學生的成長上看到多少回報。”反觀現在許多語文老師,又有多少能堅持手寫板書呢?不能不說這是新課改的一大損失。
三、親自寫的范文
傳統教學中,語文老師每給學生布置一篇作文,自己就要先寫一篇相同要求的文章,邊讀邊點評給學生聽,就像“王婆賣瓜”。但學生一聽,思路就有了,也有話可寫了,也知道敘議怎么結合了。然后,會有一節專門的作文講評課,學生各展“大作”,自評互評,寫作文的興趣和水平自然與日俱增。還記得有一次新學年伊始,校長讓我寫幾句勉勵學生的話,手寫到樓廳的大黑板上。我寫的是《新學年寄語》:“如同流星劃破寂寥的長空,如同腳印鑲嵌堅硬的冰凌,生動而充實的,是課堂上認真的演算與記憶,是課間輕松的嬉笑與追逐,是放學途中愜意的呼吸與蹬動腳踏,甚至是辦公室里耳提面命的鞭策與教導,甚至是晚飯前媽媽不厭其煩的嘮嘮叨叨……/韶光正好,美景如畫。我們年輕而進取的心啊,消彌了童稚與幻夢,滿懷著憧憬,洋溢著朝氣,在師長的指引下,憑借著知識和信仰的力量,在生活的激流中,排山破浪,向著衷心熱望的彼岸,沖刺,沖刺!……”之后,吸引了很多前來報到的家長和學生駐足觀看。我把它投到《少年文史報》,很快就被發表了。語文老師寫不出像樣的文章,學生是不服你的,是不愿寫你布置的作文的。現在許多語文老師“述而不作”,下筆難成文。一到寫論文,就成了“生吞王昌齡,活剝郭正一”的“高手”,成了“資料搬家”、“改頭換面”的“抄文公們”!這又如何能讓學生心服口服地向他學習呢?清人唐彪說:“學人只喜多讀文章,不喜多寫文章。不知多讀乃藉人之功夫,多寫乃切實求己之功夫也。”做為語文老師,就應該為奠定學生為人做文的堅厚基礎而筆耕不輟!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摧枯拉朽,勢不可擋。我們固然不應該抱殘守缺、固步自封,但也絕不應該只要創新不要傳承。語文教學的課改,必須慎重審視傳統語文教學的“寶貝”,珍惜,重用,比如:人聲鼎沸的晨讀、手寫的板書、教師親寫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