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瑋
【摘 要】朗讀是小學生進行閱讀能力培養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基本功,就小學語文學習而言,朗讀作為閱讀教學的起點,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堂中可以進行的有效性朗讀策略進行探討,力爭將有效性朗讀的教學理念引入閱讀教學,將有效性朗讀與閱讀教學有機結合,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朗讀
從閱讀心理學方面來說,朗讀是這樣一種體驗形式,它會經歷學生個體從書面材料獲取信息,然后與非認知因素互為影響。是學生動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文本中多反映的生活經驗進行交互理解同構的過程,這種同構又因為學生獨特的感悟、體驗、理解而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1]
有學者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它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的閱讀實踐活動,是為了著重培養學生理解書面語言的能力而進行的一系列語文訓練。[2]因此,無論是從我國語文教學的根本宗旨來看,還是從閱讀教學和認知心理方面來分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核心應該是突出一個“讀”字。只有讓學生讀出了自己的感情,才能體現出他們對于閱讀文章的把握能力,進而打下堅實的對于語文知識的理解能力。
朗讀是小學生進行閱讀能力培養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基本功,就小學語文學習而言,朗讀作為閱讀教學的起點,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重要手段之一。小學語文的課文中包含著作者各種各樣的情感表達,在閱讀課文的教學中,應當注重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性朗讀策略,通過朗讀來引導學生去領會文本的內涵,體味文章的韻味,感受文中的情感,培養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性。同時,朗讀對于學生的口才鍛煉,語言表達能力豐富和提高的,對語言文字的欣賞能力的增強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可現狀是,長期以來在閱讀教學中,存在忽視朗讀教學有效性策略的問題,朗讀作為閱讀理解的重要手段之一,表現為形式單一,尤其是情感體驗能力的缺失,嚴重影響了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
筆者帶領課題組成員通過學習理論并結合S省Y市X小學的實際教學工作,一致認為,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相對來說還處于較弱的程度,學生對閱讀及朗讀的興趣不高,學習效果差,與教師的教學理念及指導方法有很大關系。教師不應該是主宰課堂的圣人,而應該是課堂有效性教學的組織者和指導者。因此,基于教師層面,提出“因材定教,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的有效性朗讀策略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一、根據課文內容,豐富朗讀形式
朗讀技巧的掌握和運用是一個長期實踐的過程,要經過反復訓練,才能做到熟能生巧。因此,為了避免在朗讀訓練過程中學生產生疲憊心理,應該盡量做到形式多樣化才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朗讀形式有很多種,但是教師要心中有數,做到根據閱讀課文的內容來進行恰當的選擇。
比如我們在指導學生朗讀時,可以幫助學生憑借自我的體驗來走近課文所描述的世界,即運用以讀促讀的方式,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把握。比如在《狐貍與烏鴉》的教學課堂上,可以找學生分別扮演狐貍和烏鴉,讓學生通過“熱情但又顯虛偽的問候語氣——假裝討好的溫柔語氣——想盡辦法的奉承語氣”的階段性表演中來理解狐貍這一形象的狡猾特點,通過“保持警覺——放松警惕——驕傲陶醉”的階段性表演中來感受烏鴉盲目輕信的性格。在這樣的自我情感體會基礎上生成的閱讀理解,會伴隨著朗讀表演而變得更加得趣味盎然和高效,不僅可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更能增加文字對學生的感染力。語文的有效性朗讀教學,一定要重視培養學生對文字的感悟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二、根據學生需求,適當范讀引導
新課標提倡學生的個性化朗讀,但是絕對不反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進行適當的范讀引導,事實上,教師的必要性的范讀并不是對學生個性化的束縛。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相對來說還是薄弱的,尤其是小學生的社會人生閱歷有限,使得他們在理解課文的時候往往對作者的情感把握不夠全面,甚至有些情感會難以理解。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來進行積極的示范和啟發。在幫助學生理解閱讀課文,尤其是重難點的時候,教師適當有效地范讀能使學生在充分獲取信息來提高閱讀理解的效果。
同時,教師在范讀時所使用的不同的語氣和語調、情感的投入方式,包括適當的肢體語言等,都會成為傳遞給學生的一種信息。學生在這樣的范讀引導下,才會真正進入到課文中,進而激發和提高他們對于朗讀的興趣,更有助于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李毅.小學語文個性化朗讀研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2(06).
[2]黃玉杏.略談閱讀教學中朗讀訓練[J].小學教學研究,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