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幸 周逢年



摘要:平遙推光漆器是我國四大名漆之一,它的工藝特點充分體現在制作工藝流程和圖案紋樣的表現中。傳播承繼平遙推光漆器的工藝特色,既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弘揚,也是對傳統圖形文化中設計語言的挖掘。平遙推光漆器歷史悠久,它承載著千年來不同時期的文化表征和人文屬性,它與當地人民的生活緊密相連,與現代民眾的審美情趣遙相呼應,既滿足了百姓的心理需求,也表達了一種情感上的寄托。
關鍵詞:平遙;推光漆器;工藝特點
山西平遙推光漆器的歷史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此工藝水平已達較高水準,于唐開元年間形成獨特風格,因晉商崛起,盛行于明清。它因用手掌推出光澤和描金彩繪的平遙傳統手工技藝,而享譽海內外,它既是一種高工藝性的民間油漆器具,也是我國四大名漆器之一(北京金漆、福建脫胎、揚州點鑼、平遙彩繪)。在平遙,推光漆器是女兒嫁妝的首選,有吉祥、喜慶之寓意。為顯示文化品位,每個家庭都有數量不等、大小不同的推光漆器具。平遙推光漆器分為實用品和陳設品兩大類,故有以使用價值為主和以欣賞價值為主的兩類。
平遙推光漆器,經過一代又一代老藝人的傳藝授徒,推光漆器在技術、產銷諸方面得到長足發展,產品銷往30多個國家,部分精品藏于人民大會堂和中國美術館。2006年,該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平遙推光漆器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不僅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而且與歷史、信仰、文化等多方面的藝術文化相匯集,既代表平遙傳統漆文化的藝術,更為我國漆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活樣本,經過歷史的洗禮彰顯其獨特性。”[1]105
一、平遙推光漆器的制作工藝流程
推光漆器數量繁多,工藝精致,具有獨一無二的光澤感。其外觀質樸高雅,漆面光亮閃耀,繪飾燦爛輝煌,手感精細潤滑,且抗熱防潮,經久耐用,屬漆器之精品,自古便有“漆汁入土千年不腐”之美譽。
推光漆器之漆汁,是從漆樹的皮層中割采下來的汁液,也稱為生漆,經過特定的工序制作而成,是平遙推光漆器制作的重要原材料。漆樹歷史悠久,約有1800萬年的歷史。新石器時代,地處黃土高原的平遙有大片漆樹林。先民們便用它的漆汁涂抹石器,使之光亮、美觀。因它具有自動變黑的特點,由于醒目、識別性強,也有人用漆汁制作圖形記號。到春秋戰國時期,平遙境內高林村一帶大片漆樹林得到開發利用,由于春秋以后各種生產工具比如刀、鑿、斧的普遍使用,也為開采漆汁生產提供了便利的條件,使漆汁產量大大增加,提高了生產效率,這個時期平遙漆器已成雛形。現如今,在回歸自然、追求環保的社會氛圍中,用天然大漆制造漆器工藝品也是社會所需。
推光漆器的工藝流程和工序相當復雜。它分為五道工序:第一道工序為木工工藝制作。木胎選料分為柳木、松木、椴木、樟木板材(各種板材需在露天環境下自然干燥兩年以上)。這些板材各有特點,柳木質軟,有精細均勻的紋理和抗腐蝕的特性,明清時期用柳木制作家具已非常普遍;松木經久耐用、紋理清晰;椴木因具有耐磨、耐腐、紋細、易加工、韌性強的特點,是一種很適合手工加工的材料,圖形紋樣雕刻于上,經過磨砂之后表面會顯得異常光滑;樟木木質堅韌,用它作為原材料制作的漆器經久耐用,而且具有獨特的香味,用于箱、柜可驅蟲防霉。這些在自然環境中涼干兩年以上的板材裝進烤窯烘烤35-45天后,再放于涼棚下存放,最后將其塑造成工藝品。第二道工序為灰胎工藝制作。灰胎就是把木胎用白麻纏裹,為了防止出現裂縫,需再抹上一層用豬血調制成磚灰泥,然后掛灰,通常要掛四道灰以上,直至平整,這是一道重要且獨特的工序。第三道工序是漆工工藝制作(合成大漆)。此道工序十分細致和復雜,每一道大漆都有相應的工藝要求。首先合成大漆和毛刷(毛刷是一種叫漆栓的髹飾工具。“高檔漆栓用少女的頭發制作,乍看是約一尺長、三寸寬、三分厚的一只硬板,使用時需用特制的刀切開一端.叫開栓。”[2]再由技師上漆,用漆刷刷在漆胎上,每件產品從底漆到面漆一般需上五道到八道,每刷一道要先用水砂紙蘸水擦拭,直至打磨光滑。隨后用椴木燒制成的木炭塊蘸水打磨,之后再用頭發蘸油打磨,最后再用手掌蘸上磚灰和麻油推光,重復推擦,直到手感光滑,再進行刷漆,這也就是推光漆器命名的緣由。每件產品都需經打磨 打磨后上漆——上漆后再打磨,一直達到光亮如鏡的效果。此道工序對于技師的技法有很高要求,這也決定了產品質量的優劣程度。第四道工序是畫工工藝制作。此道工序要求技師須擁有深厚的繪畫功底。首先拓圖、堆鼓,再進行打磨、堆漆、貼金,然后用天然大漆勾線,畫完后放置蔭房晾干,蔭房的溫度一般保持20℃以上,濕度一般為60到80之間。這道工序就是傳統的髹飾方法——描金彩繪工藝。第五道工序為鑲嵌工藝制作。根據不同紋樣的造型需求把細小的河蚌殼、螺鈿、象牙、獸骨巧妙地鑲嵌或粘牢在紋樣上,然后對其進行打磨、上漆,此種技法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光彩奪目,十分精美。
推光漆器獨具匠心的制胎工藝以及髹飾工藝,不僅反映了工匠們的智慧與工匠精神,更體現了我國漆器技藝的精湛與卓越。
二、平遙推光漆器的圖案紋樣特色
平遙推光漆器不僅具有獨特的制作工藝,它的裝飾工藝更是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通過作畫、修描、雕刻、罩金等裝飾手法在漆上進行裝飾和彩繪,以增添工藝品的美感。平遙推光漆器的裝飾紋樣精美、豐富多彩。
(一)植物紋樣。植物紋樣包括樹木和花草兩種紋樣,或大或小,或密或疏。花草類紋樣大多是以梅花、石榴、蘭花、荷花、牡丹、玉蘭為主,這類紋樣一般出現在首飾盒、掛屏等裝飾上。裝飾紋樣可以是整體呈現,也可以截取部分花枝,表現方式分為平面化和立體化兩種。平面化紋樣(如圖1),該圖呈現的是枝繁葉茂的梅花,屬于單幅式樣的裝飾圖形紋樣。詹姆士·特里林在《裝飾藝術的語言》中提道:“如果說疊加式、重復式或主從式的裝飾圖案源于要用多種花紋覆蓋表面的沖動,那么單幅式裝飾則更專注于一種獨立的形式。”[3]此裝飾紋樣是在漆上作畫、修描,既有重彩之效,又不乏工筆之美。梅花分為未綻放的花骨朵和開放的花朵兩種,綻放的梅花均為五瓣,顏色使用暈染的手法,而枝干顏色則使用平鋪法(一般為黑色),上面用金粉裝飾以達到光亮的視覺效果,兩者結合散點式充滿整個畫面。梅花自古以來就有吉祥之寓意,前面提及梅花均為五瓣,分別代表著長壽、順利、和平、快樂與幸運,這反映出民間藝術家深刻理解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愿望與憧憬。立體化紋樣(如圖2),相較于平面化紋樣多了一份厚重感。此裝飾紋樣是在漆上堆飾,頗有浮雕之美。圖形紋樣呈現的是兩朵綻放的牡丹,它使用天然合成的大漆髹飾,再用手掌推出光澤,所以色澤濃稠厚潤,相較于普通漆器多了一些紋路感和厚重感。然后使用工筆細描、顏色暈染、金粉裝飾等工藝,把牡丹花刻畫得栩栩如生,表現效果層次分明,視覺明亮奪目。運用這種裝飾紋樣的器具,越用越亮,手感細膩,是漆器之精品。另外一種則是樹木紋樣,此紋樣一般出現在大型器物上,比如家具、屏風等,因為這類器物體型較大,所以表現手法多為寫實,葉子部分則用抽象的手法來表現,以展示茂盛、層疊的效果。
(二)動物紋樣(如圖3)。動物紋樣除具有寓意美好的鴛鴦、龍鳳元素之外,還有鳥、蝴蝶、魚等裝飾紋樣。該裝飾紋樣呈現的是一幅鴛鴦戲水圖,是以動植物組合的形式呈現,左方用風姿綽約的荷花修飾,中間偏右為成對的鴛鴦以及稀疏的水紋。其制作工藝是先在漆上進行圖案描繪勾邊,然后填充底色(顏料為手工調制而成),主圖部分使用堆飾技法來增厚漆層,而水紋則是用掐絲工藝制作,待干后進行二次上色,二次上色使用的是暈染工藝技法,待干后使用工筆細描勾畫細節部分,如荷花的紋路和鴛鴦的毛發部位等。藝人們使用的畫筆粗細相間,所繪線條深淺不一,整個畫面主次分明、構圖飽滿、畫面和諧。還有一幅“鴛鴦戲水圖”(如圖4),與圖3不同的是,它的制作工藝是在漆上進行雕刻,然后采用金色描金填充,色彩統一。主體紋樣位于畫面左方,為了渲染意境,呈現豐富的想象空間,右上角大面積留白。民間常把鴛鴦喻為夫妻,象征愛情堅貞不渝、不離不棄。唐代詩人盧照鄰在《長安古意》一詩中就寫到“愿做鴛鴦不羨仙”,贊許美好甜蜜的愛情。平遙本地居民在出嫁閨女時,都會將其作為嫁妝送與女兒,既寄托了父母對子女的美好祝愿,也是文化品味的表征。
(三)人物類紋樣。人物紋樣分為古典小說、古代神話故事、民間傳說等,每個畫面呈現的都是不同的場景。比如兒童嬉戲圖、美女圖、金陵十二釵等,這些裝飾紋樣顏色亮麗,人物形態惟妙惟肖,楚楚動人,大多以寫意的手法來表現。該裝飾紋樣(如圖5)是一幅兒童嬉戲場景圖,表達了童真、樂趣的主題。紋樣構成一般多以群人物和花草山水等元素組合而成,較少以單體的人物出現。這兩件首飾盒背景不同,其中一件背景采用純黑色髹飾,深沉且高雅,而另外一件工藝品的背景則采用暈染工藝,使畫面具有流動性與空間感。人物刻畫多采用堆飾、鎏金等工藝,整體色調偏暖,畫面感和諧,立體感強。人物衣飾部位采用寫實的手法,線、面結合,線條流暢、塊面輪廓清晰。而人物臉部則使用寫意的手法,寥寥幾筆勾畫出栩栩如生的人物神態,展現了藝人們的精湛技藝。可見,藝人的技藝對于工藝品的發展具有關鍵性的作用。
(四)文字與圖案結合紋樣(如圖6)。文字多為“壽、喜、福”等寓意美好的字樣。此類紋樣多與植物紋樣組合,亦或與人物紋樣組合。呈現方式大多為平面化,一般使用描金(用金色描繪紋樣)、彩繪(平涂)、鎏金等工藝制作。文字紋樣在多數情況下,采用鎏金工藝制作。人壽作為三壽之一,晚輩在為長輩祝壽時,常送帶有“壽”字之物作為禮品,祈愿長輩壽比南山。另外,“壽”字亦有物之久存、恒在之意。“福”字紋樣,寄托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喜”字向來意為吉祥(如圖7),這兩件工藝品都是以“喜”字為核心,左右兩部分分別為蘭花與一對新郎新娘,整體結構呈均衡式對稱;外壁主要以紅、黑漆為主,紅色亮麗,黑色深沉;字體顏色則多用紅、黃表現,表現技法為平添厚鋪;枝葉和緞帶部分用金粉裝飾,提亮效果。現今,嫁娶喜事多以禮品相送,以表達對新人的祝愿,同時,也是平遙推光漆器的一種推廣方式,讓漆器文化發揚光大。“在三晉”故里,人們有著“學而優擇商”的傳統理念,晉商由于其常年奔波在外,飽經戰亂、歲月的風霜,骨子里總希望有個祥和溫暖的歸宿。正是他們這種“門前車馬非為貴,兒孫滿堂不算貧”“承歡膝下”“多子多福多壽”“平安吉祥”的思想理念的寄托,使漆器生動地體現了濃郁的地方文化特征。”[1]105一般而言,工藝品因賦予其人文情懷,而更具價值,更能在民間深深扎根。
(五)自然景觀紋樣(如圖8)。該紋樣是以扁平化的方式呈現,由點、線、面三部分構成。塊面化的山、陸地等景物使用的是刮擦、暈染的技法。刮擦是上色過程中使用的一種技法。在顏料未干的情況下用刀具刮出痕跡,不僅具有紋理感,還能達到虛實、明暗結合的目的,使畫面呈現立體感和層次感。線(水紋、花紋)的運用使用工筆細描的技法,線條流暢、規整而不失靈動感。用點畫來點綴,整個畫面結構主次分明,疏密結合,造型飽滿,而且各景物之間連接恰當、錯落有致,視覺感知舒適。
三、結語
平遙推光漆器歷史悠久,它承載著千年來不同時期的文化表征和人文屬性,它與當地人民的生活緊密相連,與現代民眾的審美情趣遙相呼應,既滿足了百姓的心理需求,也表達了一種情感上的寄托。推光漆器經過時間的洗禮依舊保持著技藝多變、紋樣豐富的特點,它的傳統髹飾技藝是推光漆器制作工藝的一件瑰寶,與華麗精美的紋樣組合,不僅體現了推光漆器獨特的工藝特征,更折射出藝人們精湛的技藝和工匠精神。隨著經濟的繁榮和推光漆器自身的不斷發展,平遙推光漆器得到了長足進步,在中國漆器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平遙推光漆器的制作工藝是對古代漆器和技藝的傳承,在漆器文化的歷史長河中,推光漆器的技藝也在不斷推陳出新。
參考文獻:
[1]岳姝宏.推光漆器的藝術美感——以平遙推光漆器為例[J].大眾文藝,2017(11):105.
[2]牛曉珉.平遙推光漆器甲天下[J].山西老年雜志,2016(8):10-11.
[3]特里林.裝飾藝術的語言[M].何曲,譯.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16:62.
作者簡介:李宗幸,中國計量大學藝術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圖形設計與意義。
周逢年,博士,中國計量大學藝術與傳播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視覺設計與文化傳播。
編輯:劉貴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