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應用型高校大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要圍繞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與時俱進地更新教學理念。具體來說,一是以立德樹人為課堂教改為根本任務;二是以提高學生語文關鍵能力為課堂教改的要求;三是教學模式集“傳統”與“改革”之長;四是構建與課堂教改相匹配的新型考核方式。
關鍵詞:大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應用型
基金項目:本文系津橋學院2018年度第二批教改項目研究成果。
隨著眾多本科院校向應用型高校轉型,為了服務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許多基礎之課程都在進行改革。而課程改革的核心是在課堂教學改革上。大學語文這門課程很多院校都在勇敢嘗試改革和科學創新,筆者在此以津橋學院為例談談對課堂教改的見解。
一、以立德樹人為課堂教改的根本任務
教育是一項育人的事業,育人之根本在于立德。特別是當代國際間的競爭愈來愈激烈,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根本在于人才的爭奪。“為誰培養人”這個問題尤為重要。大學語文做為一門全校的人文素質課,首當要承擔重任。雖然應用型高校培養的是在某一方面動手能力強的技術人才,但只有內在的精神根基才能產生持續不斷的動力。
大學語文課堂如何立德為人呢?首先,一方面到經典文學中學習中華優秀文化,培養其愛國情懷和正直的高尚情操。如《謀攻》教給了學生由作戰而延伸到職場、生活的智慧;《段太尉逸事狀>中段秀實的不畏強權、見義勇為、仁義愛民、清廉正直教給了學生這就是中國精神,靠著這種精神,中國今天終于成為了一個強國;《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可以讓學生學到革命文化,珍惜今天的一切。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經典文學對民族文化的審視和批判來對當代大學生進行精神內核的培育。《中國人之聰明》就是其代表。其次,課前三分鐘的演講也是實現德育的一個途徑。演講的內容必須積極向上、思想健康,代表著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能夠增強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教育工作者更是如此。立德樹人的教育思想不僅要貫穿到高等教育的課堂上來,也要融入考試評價過程中。堅持對大學生的正面教育引導,能夠幫助其加強品德修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定理想信念,從而培養人才為祖國所用。
二、以提高學生語文關鍵能力為課堂教改的要求
大學語文是建立在高中語文基礎之上的,是高中語文的進一步提升。總的來說,高中語文偏重知識的學習。筆者認為大學語文應該注重語文能力的培養。語文能力的培養要因校制宜。對于以理工類為主的應用型高校來說,大學語文要以提高學生的六大關鍵能力為主,即獨立思考能力、合作學習能力、應用實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閱讀理解能力、寫作能力。
(一)獨立思考能力
清華大學校長陳吉寧說:“好學生不再是像過去那樣把已有的知識爛熟于心,而是能夠獨立思考、敢于質疑,能夠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這是一個人的心智走向成熟、走向獨立的過程。”[1]獨立思考就是不人云亦云,敢于突破陳規,大膽創新。思考是想什么,思維是怎么想。要培養大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除了具備一定的知識儲備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思維能力。
大學語文課堂上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首先,逆向思考問題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如《聊齋志異》是借助花妖狐媚之事批判社會黑暗,這在今天是我們統一的觀點。之所以有這樣的觀點在于我們生活在科學的時代,科學是近代社會的產物。但蒲松齡生活在清初,在一個周圍相信鬼怪之實的環境里長大,他自己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嗎?假定蒲松齡本人相信迷信,那么我們重讀《聊齋志異》會發現一個怎樣的蒲松齡呢?其次,多角度、多層次思考問題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如《聶小倩》中的聶小倩是一個美麗乖巧柔順的女子,這是一些參考資料上給的答案。但這種答案是蒲松齡的,蒲松齡生活在男權思想濃厚的封建社會,他從男性的角度對聶小倩持贊美之情。可我們生活在女性主義發展的今天,聶小倩又可以怎樣解讀呢?對于同一篇作品要常讀常新。最后,批判性地看待問題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如《段太尉逸事狀》中的第一件事是“勇服郭晞”,這個概述準確嗎?“勇服郭晞”強調的是段秀實憑借勇氣征服了郭晞,這也是對孫子的“不戰而屈人之兵”的運用。但孫子在《謀攻》中更多強調的是智謀,所以段秀實的大智大勇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智取郭晞”比“勇服郭晞”要更恰當。
無論以哪種方式去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其目的都是為了點燃他們的思維火花,幫助他們拓展思維,以引起思想的碰撞。只要思維能力提升了,獨立思考能力就會跟著水漲船高。
(二)合作學習能力
合作學習能力是21世紀所需人才必備的一個基本能力。大學教育的核心工作就是人才培養,培養的是善于與人合作的高情商者,而不是孤僻自傲的孤軍奮戰的“斗士”。學生以小組的方式展開合作學習,這是大學語文課堂上常用的形式。其中一種形式是教師課堂上布置任務,小組成員每人都有不同的分工,課下讓他們去做。等到再次上課時讓小組的其中一個同學以課件的形式講述給全班同學聽。另一種形式就是課堂上展開討論。要想一場成功的討論課,除了教師在教學中做好充分準備外,適當選擇讓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非常關鍵。筆者認為,討論話題的選擇既要考慮與課文內容緊密聯系,又要與學生生活較貼近。比如《聶小倩》這一課文在內容講述完后,可以讓學生討論“這篇課文屬于愛情小說還是倫理小說呢”。在討論的整個過程中,教師只是輔助作用,主要目的是激勵每個學生參與到里面,盡最大可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應用實踐能力
把知識應用到實踐中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之一。大學語文課堂上如何培養應用意識提高實踐能力呢?一方面,教師在課文分析中多聯系生活實際。如《中國人之聰明》的最后一自然段,所謂“糊涂大漢”恰是民族的脊梁,他們在任何時代都有。像抗擊武漢新型肺炎中晝夜研究病毒狀況的鐘南山院士、為救病人不幸感染的十五名醫護人員等。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這無形中拉近了學生與課文的距離。另一方面,讓學生運用語文知識分析生活中的事例。如:假設你乘坐公交車時遇到一歹徒,如何學習段秀實的大智大勇進行處理呢?很多學生都會誤認為只有專業知識才會對實踐有幫助,其實大學語文也在不經意間提升了學生的應用實踐能力。
(四)語言表達能力
語言表達是建立在思維基礎上的,但思維又離不開語言。語言表達就是把自己思維所用的語言用日常所運用的語言表達出來,這樣的語言要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結構和規則。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首先需要平時多讀、多聽、多思來培養語感。其次,有意識地積累一些語言表達的微觀套路,如表達句式、關鍵詞、語言套路技巧等。大學語文課堂上學生可通過回答問題來訓練口語表達能力,而書面語言則可通過寫讀后感或讀書筆記等來訓練。
(五)閱讀理解能力
大學語文重在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厚植家國情懷,熏陶真善美的心靈,所以教師課堂上所講的課文是遠遠不夠的,這需要學生課下大量閱讀一些經典篇章以開拓視野。大學生不僅僅要拓寬自己的閱讀面,而且還要理解。對于一篇文章,他們能夠體會出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夠有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呢?一是在原有文本基礎上拓寬學生的閱讀領域。如《中國人之聰明》講完后,學生可閱讀《林語堂眼中的中國人性格》以加深理解講解的文本。二是在教材非講解文章里面圈出幾篇課下必讀篇目,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穿插講解或特意抽出時間進行檢查。三是引導學生泛讀中外文學名著,教師在給予閱讀方法的前提下開出必讀書目。課堂上教師可讓學生談談自己的讀后感或者教師可簡單介紹其書的可讀之處和難懂之處,師生可線上交流,以提高學生讀書的積極性。
(六)寫作能力
當代大學生應當規范使用現代漢語,針對各類文章的不同文體特點進行規范寫作。對于應用型本科生來說,寫作文體上的實用性是大學語文優先考慮的因素。不少應用型院校都開設了應用文寫作,講述一些與日常生活或未來職業發展關系密切的文體,如借條、求職信、調查報告、實驗報告等。課堂上講練結合的方式是提升學生應用文寫作能力的最佳方式。另外,教師也可讓學生寫讀后感或者讀書筆記等來提升寫作能力。筆者所在的津橋學院是讓學生寫一篇影評,評選出一二三等獎分別給予物質獎勵,以更好地驅動學生寫作的動力。
三、教學模式上集“傳統”與“改革”之長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課堂上教師講學生聽,往往形成教師單向灌輸知識,學生被動聽課的局面。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被忽視掉了。在信息化時代,為了更有利于人才培養,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席卷而來。這種模式確實增大了課堂容量,提高了課堂效率,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于是抨擊傳統教學模式之聲鋪天蓋地,改革傳統教學模式之聲一呼百應。但對傳統教學模式全盤否定或者顛覆的做法,筆者在此是不認同的。
傳統教學模式中也有優勢,比如倡導啟發式教學、注重知識的系統性、教師的總結概括要比學生全面等。所以對待傳統教學應該揚棄而不是拋棄。對于混合式教學模式,不能一概“拿來主義”,而應該因校制宜。混合式教學不僅需要現代信息技術,還要看班級人數、學生的學習程度等。對于應用型本科院校來說,所錄取的都不是拔尖的學生。大部分都沒有良好的學習基礎,也沒有好的學習習慣,沒有好的學習方法,學習意志不強。以翻轉課堂為例,課前線上看視頻、看課件,大部分學生課堂上還不認真聽講,指望他們課下學,簡直就是天方夜譚。課堂上的師生探究合作方式適合小班化教學,而對于超過三十人的班級,教學效果會降低。
對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應集“傳統”與“改革”之長,利用現代教學理論對傳統教學模式加以改造,汲取先期課改的一切營養,提煉校內外課堂“成功碎片”,建構適宜校情的本色課堂。以津橋學院為例,大學語文以線下的課堂教學為主,線上的學生自主學習為輔。線上的學習內容有:中學語文中接觸到的作家作品、文體、習題、對課文的拓展閱讀等。線上的學習內容要有趣味性,輕松感。課堂上對線下學習內容進行快速回顧,教學中以提出問題思考為主,以師生互動或學生相互討論為主,避免了教師“滿堂灌”。新的教學模式的建立需要一個探索過程,需要挖掘課堂的基本元素,遵循教學規律,回歸學生思維方式的培養,不走極端創新之路。
四、構建與課堂教改相匹配的新型考核方式
要達到大學語文的課堂教學效果,必須構建與之相匹配的新型考核方式。這事關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也事關語文能力和素養的培養質量。大學語文傳統的考核方式存在如下問題:首先,考核形式單一。做為一門全校的公共課,大部分院校都采用開卷或閉卷的“一刀切”的形式進行期末考核。這使得學生過于注重考前突擊而不注重語文能力的培養。其次,考核的試題過于注重對內容的記憶考查。有的院校的大學語文試題題型有翻譯題、簡答題、寫作題等。翻譯題是對文言文的翻譯,這種題型早已過時;簡答題是對藝術特色、寫作特點的考查,大部分學生考完也就忘掉了;寫作題就是寫篇作文,而題型卻是沿襲高中語文并沒有創新。總得來說,考核上還是應試教育的結晶,與時代教育改革的步伐差距太遠。
從國際視野看,“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工作問題的能力是對應用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基本定位”[2]。大學語文的新型考核方式也要圍繞這一目標定位。首先,考核形式多元化,構建“一個中心,三個結合”的大學語文測評模式。“一個中心”指以能力和素養提升為中心;“三個結合”即過程測評與終結性測評相結合,筆試與口試相結合,非標準化答案考試與標準化答案考試相結合。過程測評可包括考勤、作業、課堂表現三部分。以津橋學院為例,為了落實對語文能力和素養的考核,一是將過程測評由原來占總評成績的50%調為60%。二是在考核內容上把課堂內外聯系起來,降低對記憶內容的考查。在終結性測評中,既有對基礎文學常識的考核,也有對學生閱讀能力的考核;既有對學生應用文寫作能力的考核,也有對學生運用語文知識能力的考核。試題的題型有選擇題、閱讀理解題、問答題、應用文寫作題等。選擇題中部分試題是對文章鑒賞的考核,閱讀理解題中注入了探究性試題,問答題中納入了材料分析題,寫作題中有應用文病文診斷題等。總得來說,題型多樣化,純記憶內容的考查只占很小的比例。 大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一直是個熱點,其還包括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的改革。無論怎樣改,都要圍繞著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都要與時俱進地更新教學理念。
參考文獻:
[1]騰訊網.清華校長陳吉寧:行大學之道成君子之風.[2014-08-29]https://edu.qq.com/a/20140829/034557.htm.[EB/OL].
[2]李玉靜.應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定位[J].職業技術教育,2013(25):1.
作者簡介:王東旭,碩士,昆明理工大學津橋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
編輯:劉貴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