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藝術市場主要由藝術生產方和藝術收藏方組成,藝術家、作為一級市場的畫廊和作為二級市場的拍賣行三者之間建立起合理的規則。藝術家、美術館、藝廊和拍賣行等藝術機構,藝術評論家、收藏家和藝術媒體之間保持健康的互動。在西方,藝術市場的中心是商業性畫廊,一件藝術作品轉變為商品必須遵循一個約定俗成的流程。如今的中國藝術市場,用20年的時間完成了西方市場200年的進程。隨著全球藝術博覽會的崛起和藝術品網上銷售的普及,西方畫廊模式的可持續性被質疑,我們無法從西方找到解藥,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必須走出自己的道路。
關鍵詞:藝術市場;當代藝術市場;中國藝術市場
藝術是內心的沖動,不斷尋求突破是藝術家的天性,尋找新的創作主題,探索新的藝術技巧是藝術家的天職。阿蘭德波頓認為,藝術可以彌補我們心理上的缺陷,藝術是一種具有療愈性的媒介,能夠協助引導、規誡以及撫慰藝術品的欣賞者,促使他們成為更好的人。藝術家和時代之間有著說不清的聯結,藝術是站在一個平等和人性的立場去揭示這個聯結。藝術界有一個傳統,認為藝術作品最終與其作者是不可分離的,成熟的藝術市場需要建立合理的規則,以畫廊為主要市場,拍賣行為次要市場,以及從事藝術生產的藝術家,這三者之間建立良性互動。
一、成熟完備的西方藝術市場
在西方藝術市場,當代藝術作品需要一系列官方認證來確定其藝術價值,例如公共藝術博物館、非營利性藝術中心、非商業雙年展和藝術評論家等,這些機構獨立于商業利益,可以獨立評估。這一環節的實質是用語言表達出這件當代藝術品的藝術價值,比如作品表現的時代背景、針對的社會問題、與藝術史的關系、在藝術形式方面的創新等。這個環節為藝術家提供展示作品的機會,為收藏家提供參考意見,有益于藝術家的職業生涯發展,并且為當代藝術的價值保持一個穩定的評價體系。
在一個成熟而完整的藝術品市場中,畫廊和拍賣行是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二者界限分明,任務分工明確。收藏家通常會去畫廊購買畫作,經過一定的評估和學術認可后,這些作品會被送到拍賣公司進行市場的再次認定。藝術品商人長期將拍賣視為市場價值的仲裁者。拍賣價格公開地反映了市場上的供給與需求。當藝術作品出現在二級市場上的時候,它的經濟價值和藝術價值就已經確立了,因為它的藝術史地位和經濟價值部分地取決于是否能出現在二級市場。藝術家的展覽地點、合作機構與收藏方,從這些因素可以看出一個藝術家的成就和重要性。一份收藏者名單比價格表更能夠表明藝術家的身份和地位。從長遠考慮,大部分西方藝術家或畫廊會謹慎考慮,把自己的作品交給符合他們心理預期的買家。
西方藝術市場的中心是商業性畫廊,畫廊的商業類型有兩種,主流類型是代理畫家的所有作品,這樣的畫廊是一流畫廊,其他的都是二流畫廊,只出售畫家的作品。一流的畫廊對于他們所代表的藝術家作品具有價格的決定權,畫廊會通過不同的渠道提高價格。首先為藝術家舉辦畫展,出版精選畫冊,為畫家積攢人氣;接著在大型藝術博覽會上介紹藝術家的作品,做一些適當的宣傳工作;然后將藝術家的出色作品遞交拍賣公司,拍出昂貴的價格。如果選擇了合適的藝術家并進行恰當地推廣,畫廊是十分有利可圖的。
在西方,一件藝術作品轉變為商品形態,遵循一個約定俗成的流程。藝術品商人營銷藝術品的同時,他們也在創造藝術收藏的意義。首先,畫廊會培植藝術家,對他們的職業發展盡力扶持,而拍賣行則忙于營銷單個藝術作品。其次,對于拍賣行來說藝術作品也是一種商品,而畫廊則試圖讓人們明白藝術收藏是文化藝術財富的象征。畫廊會定期在藝術雜志和藝術報紙上刊登舉辦展覽的廣告。藝術作品在一級市場上公開展出前,通常是以社交聚會的形式,安排一次“預展”。藝術品商人會邀請評論家對展覽進行評論,引導博物館策展人將其代理的藝術作品納入展覽計劃,并請有影響力的藏家向他人推薦。
西方藝術市場依賴于一個禮物交換與互助互利的密集社會網絡:藝術品商人資助藝術家,藝術家贈送作品給藝術品商人,收藏家有時購買作品以支持藝術家或畫廊,或扮演畫廊老板在道德上和財務上的贊助人角色。西方藝術品市場有兩大主力,一是如博物館、美術館這樣的機構,由于學術研究的需要收藏藝術作品;二是對藝術有著濃厚興趣的人群,出于藝術作品的藝術價值,并且通過收藏藝術作品陶冶情操。
二、野蠻生長的中國藝術市場
批評家呂澎在1992年策劃了首個藝術雙年展,第一個提出了“藝術市場”的概念。中國藝術界開始通過藝術市場的作用來提升中國當代藝術創作和藝術家的身份和地位,他們20年的時間完成了西方藝術市場兩百年的進程,畫廊、拍賣行和藝術博覽會成為了當代中國藝術市場的三大支柱。
中國藝術市場發展的特殊性造成了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的混亂。在當代中國藝術市場,以畫廊為主體的一級市場被作為二級市場的拍賣行搶盡了風頭。人們習慣去拍賣行高價買作品,卻不愿意直接去畫廊買作品。拍賣行扮演了一部分畫廊的角色,畫廊的生存空間更加狹窄。隨著藝術品拍賣的興起,拍賣行的實力日漸雄厚,吸引了許多具有穩定性的買家。另外還經常舉辦小型拍賣活動,讓中低檔的藝術作品也有了去處。
目前當代中國藝術作品的價格具有很強的隨意性和不穩定性,如果不是根據市場規律和價值規律來確定,那么就會大大影響收藏者和投資者的積極性。私人交易沖擊一級市場,導致稅收流失,走私現象嚴重。一級市場的不健全,不僅阻礙了藝術市場走向成熟,對藝術家自身的發展也是一種傷害。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藝術市場
早在宋朝,中國就已經出現了藝術市場。對中國來說,藝術市場并不是一個新鮮事物,我們只是需要認真考慮如何復興當代中國藝術市場。在種類繁多的中國藝術品市場中,當代藝術品市場是最具有全球化特征的。雖然中國的畫廊、拍賣行和藝術博覽會一直在模仿西方,但中國藝術市場與西方有著顯著差別。在中國,拍賣行一直占據著主導地位,而畫廊發展的不如人意,可以說是舉步維艱。藝術家定期交付新作品給拍賣行,這樣的行為在歐洲和美國是非常不合適的。出于游覽的角度,中國的藝術家工作室具有集群性,“畫家村”曾是一股熱潮,藝術家在工作室直接向收藏家出售藝術品是十分常見的。
中國缺乏能夠給當代藝術作品權威認可的獨立機構,在判定當代藝術作品價值方面缺少穩定性,還未形成一個公認的當代藝術價值評判體系。當代中國藝術市場還是在追隨西方的腳步,在本土的話語權和領導力不足。早期中國藝術家作品里的中國特色引發了西方藏家的收藏愿望,他們幸運地把握到了時機,從不自覺的收藏逐漸發展到有目的的收藏。國外的一些知名畫廊靈敏地嗅到了商機,早早地介入中國市場,打造了一批炙手可熱的中國藝術家。
西方藏家在市場上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他們有資金、有渠道、有經驗,但是外國畫廊在中國也有局限性,即高額的藝術品交易稅。國內大部分私人博物館為創始人利益服務,通過博物館提高藏品的經濟價值,伺機出售獲取利潤。本土暴發戶收藏家涌入市場,以此證明自己是成功人士,彰顯自己的身份。他們只是在市場形成的最后階段才參與進來,市場因此表現得更加繁榮,但他們并沒有創造當代藝術市場,他們更應該為推動藝術市場的興起作出貢獻。
中國擁有自己的文化、政治、商業慣例等無法磨滅的特色,影響著中國藝術市場的組織和制度建設。隨著全球藝術博覽會的崛起和藝術品網上銷售的普及,西方畫廊模式的可持續性被質疑,拍賣行也越來越活躍,與商業畫廊展開競爭。我們無法從西方找到解藥,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必須走出自己的道路,創造一個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藝術市場。
參考文獻:
[1]維爾蘇斯.藝術品如何定價:價格在當代藝術中的象征意義[M].何國卿,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7.
[2]《新周刊》雜志社,編著.看上去很高雅:《新周刊》藝術觀[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8.
[3]德波頓,阿姆斯特朗.藝術的慰藉[M].陳信宏,譯.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9.
[4]高居翰.圖說中國繪畫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
[5]周文翰.中國藝術收藏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
[6]普拉特納,胡琰.意大利佛羅倫薩的地方性藝術市場[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6):38-46.
[7]丁月華,龍紅.西方藝術市場推崇中國當代藝術的動機[J].藝術百家,2013(6):164-168.
[8]周偉華.中國當代藝術市場何去何從[J].美術觀察,2017(5):28-29.
作者簡介:孫文杰,南京藝術學院文化產業學院碩士研究生。
編輯:姜閃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