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登封楊家門禪心居的公共空間的分析,用公共藝術的不同形式介入鄉村空間,為藝術鄉村實踐提供新的可能性。進行此次公共藝術活動,不僅考慮到禪心居的環境現狀,更重要的是關注禪心居的特定人文環境來進行設計,以期提升禪心居公共空間的實用性、美觀性及獨特的在地性。
關鍵詞:公共藝術;鄉村振興;楊家門村;禪心居
一、公共藝術鄉村實踐背景
從“美麗鄉村”的提出到“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的實施,國家層面一直重視城鄉之間的關系變化,適時調整鄉村建設的策略,并把鄉村建設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進行部署。在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中,特別提到了要重塑鄉村的文化生態、保護利用鄉村傳統文化。作為國內各個藝術領域的專家們,紛紛以實際行動投入到鄉村建設大潮中。
公共藝術在鄉村的實踐最早并不是在中國發生的,早在20世紀,在西歐、日本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和地區,藝術家們以藝術的形式介入鄉村,挽救了許多即將消失的傳統村落。有著“世界上最大規模戶外型國際藝術節”的“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祭”,就是一個連續舉辦多屆以公共藝術介入鄉村的藝術實踐項目。雖然我國在這方面起步比較晚,但近幾年公共藝術鄉村實踐在我國進行得如火如荼,并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公共藝術鄉村實踐,為世界公共藝術鄉村實踐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羊蹬藝術合作社”“石河子美術館計劃”以及“拓印嵩山公共藝術計劃”等成百上千的各種藝術鄉村實踐,都是近幾年隨著國家政策的大潮、受世界藝術潮流影響涌現出來的藝術鄉村實踐案例。
筆者作為策展人在登封市楊家門村禪心居策劃了一次“拓印嵩山公共藝術活動”。當時組織了20余位藝術家和30名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公共藝術專業的學生,為期27天,圍繞禪心居進行創作的公共藝術介入鄉村的藝術實踐,為鄉村振興貢獻了一份綿薄之力。
二、楊家門村禪心居現狀
和國內其他空心村一樣,七年前楊家門村面臨被廢棄的命運。楊家門村位于中原名剎少林寺附近,周圍充滿了禪文化的氣息。25年前,少林寺俗家弟子陸海龍懷著對人生感悟的追求,他踏尋了嵩山的角角落落,終于被一個破敗至幾乎廢棄的楊家門村深深觸動了他,并決定對它進行改造。2011年開始著手改造修復,淡雅古樸的小橋流水,錯落有致的老磚泥墻,一片田園風光逐漸展現在人們的面前。隨著時間的推移,崇山書院、素食餐廳、民宿酒店逐步建立,專業的鄉建團隊也參與其中,一座古香古色,禪意十足的禪心居逐漸呈現。
禪心居目前主要是書院的師生和商業人員的活動場所,還服務于外來觀光游客,這就決定了楊家門村禪心居不同于其他傳統村落。進行此次公共藝術活動,不僅考慮到禪心居的環境現狀,更重要的是關注禪心居的特定人文環境來進行設計,以期提升禪心居公共空間的實用性、美觀性及獨特的在地性。
三、公共藝術介入鄉村公共空間的實踐形態
(一)拓印
組織這次公共藝術活動時,我們把參與的藝術家和學生分成兩組:一部分藝術家用傳統的“拓印”形式進行創作;另一部分藝術家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運用當地的材料進行立體的公共藝術創作。“拓印”這種藝術形式,是中國古代保存文獻藝術的古老方式,有關起源說法不一,大多數人認為是在東漢年間。傳承至今,經歷了時間的沖刷、斷代的危機,飽含歷史的滄桑。拓印藝術是傳承文化的一種載體,藝術家通過這種載體復刻了在禪心居即將消失的傳統文化,用“模本”的形式呈現出來,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尊重,及對禪心居物化的一種記憶留存。當然,藝術家和學生進行拓印的時候并不局限于禪心居遺留下來的門、窗、石臺等文化類老物件,也包括當地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山坡上的石頭紋理。用這些自然的物品進行拓印,也恰恰說明藝術家對這次活動的深刻理解——我們不僅僅要傳承當地的文化生態,更要重建當地的自然生態,至少作為藝術家要拋出此類問題,以引起相關的專家的關注。
馬剛老師的《山水系列》就是以嵩山特有的石頭為拓印對象進行的創作。嵩山的石塊是經過時間洗禮上億年的存在,它見證了此地的滄海桑田,用這樣的一種自然物件拓印,加上國畫的處理方法,猶如一幅歲月靜好的山水畫。這種由自然轉換成人文的形式,恰恰展現了一種人與自然的對話,即老子提倡的“道法自然”的藝術體驗。石二軍老師的《歲月》拓印對象是一扇有些年代的木門,這類物件是最容易留下人文痕跡的東西,它見證了村莊的歷史和興衰。也許這扇門不久也將消失,藝術家用拓印的手段留存它的模樣,并在創作的基礎上進行著色重繪,這是對文化傳統部分的傳承,亦是對楊家門村禪心居的文化重塑。
(二)地景藝術
主張返回自然,以大地作為藝術創作的對象,是地景藝術家的主張。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的地景藝術,因其主張和世界各地包括中國的農村藝術改造計劃不謀而合,可以說是一種被藝術家沿用至今的藝術形式。
本次活動有部分藝術家就選用了地景藝術形式。宋文超老師的《天地之中》以嵩山腳下特有的裂姜石為材料進行創作,在禪心居選擇了一塊較合適的場地,用收集起來的裂姜石平鋪擺放一個直徑6米的、中間空心圓l米的正圓形圖案,擺放的位置用手機定點測出為東經112°58′28.98″,北緯34°30′24.14″。因為在中國人的早期宇宙觀中,一直認為嵩山是宇宙的中心位置,所以此位置寓意“天地之中”。作品中南北朝向的一條帶狀的造型貫穿整個作品,從俯視的角度看,猶如鋪在大地上的一個“中”字,表現了“天地之中”的主題。由筆者創作的地景藝術作品《蓮語禪心》,是收集當地的碎石擺出一朵即將綻放的蓮花造型。“看取蓮花凈,應知不染心”,佛教中,蓮是禪意的化身,用破碎的石塊整合拼成一朵象征清凈的抽象蓮花,這種語言的對比更能體現禪心居“凈”的含義。作品長約6米,在幽靜的叢林中,放置一處如曲折小徑的蓮花地景作品,是否能讓人止步于此,并靜靜地思考一下人生?
(三)裝置藝術
充分利用當地的材料來表現楊家門禪心居的風土人情,是這次公共藝術介入鄉村公共空間活動的主要議題,也是藝術表現自然和人文的一次有趣碰撞。藝術家徐東華的《山·印》就是運用當地重建農屋剩下的青磚和青瓦創作的一件裝置藝術作品。作品是在一處空地上,在空地的遠處是延綿不斷的嵩山,作者參照遠處嵩山的剪影,用青瓦壘起一座座山的造型。從特定的角度觀看,壘砌的“山”和遠處的嵩山剪影是重合的,猶如用拓印的方式把嵩山拓下來一樣。“以形寫山,以山印形”,整體造型隨著節奏的起伏而變化,構成一種韻律和禪意之美。
相比較運用永固性的材料創作,臨時性的材料運用是這次創作中一個新的嘗試。藝術家孔文龍和連文莉創作的《黃衣》,是用一卷金黃色的布把一顆樹進行了包裹,語言運用了包裹藝術家克里斯托夫婦的手法,只是包裹的對象從宏觀轉向了微觀。藝術家通過對生活的感悟以及對創作地的理解,通過藝術作品給“禪心居”自然一物“鍍”金身,表達佛度世間萬物,人們應“多聞正法,以廣目光,增長善根,而持國土。”如果說《黃衣》因為用材不夠“生態”不能準確傳達出自然與人文的碰撞的話,那么解少勃老師的作品《木魚》運用的材料就是來之于土地,歸之于土地。作品運用干樹枝編織成一個魚的造型,以木作魚,取其木魚之字音字義。意義在于其展示過程中,隨著時間的流逝,可能很快化作肥料融在大自然當中,恰如作品所表達的誡晝夜思道,自然和人文的高度融合。
四、公共藝術在鄉村的實踐現實意義
通過對登封楊家門禪心居的公共空間的分析,用公共藝術的不同形式介入鄉村空間,為藝術鄉村實踐提供新的可能性,是這次公共藝術活動的主要目的。
在中國,無論是偏遠的空心山村,還是具有典型傳統文化特點的古村落,公共藝術的介入無疑打開了其公共空間和場域的封閉狀態,激活了其原有的地域文化和鄉野文化,使村民能感受到藝術的氛圍,并找回失去的精神依托。這個作用不僅是精神上的,也吸引了觀光客的關注,并帶來經濟上的效益。自楊家門村禪心居建成以來,無數游客慕名而來,在這里消費觀光,崇山書院也因此招收到更多的學員來這里學習。通過這次公共藝術活動提高了禪心居的知名度,近期禪心居還引起了政府部門的關注,支持其積極申報國家傳統村落。
這次公共藝術實踐是豐富中國公共藝術鄉村實踐的一次很好的嘗試,通過此次活動,把楊家門村禪心居的自然形態和人文形態通過公共藝術形式呈現出來,使多種公共藝術形式介入鄉村,受到當地游客的關注和喜愛的同時,又充分體現了公共藝術介入鄉村的必要性和參與性。
參考文獻:
[1]何麗.藝術介入鄉村項目實踐探索[J].住宅與房地產,2019(27):229+231.
[2]孫振華.公共藝術的鄉村實踐[J].公共藝術,2019(002):32-39.
[3]劉方,孫月鋒.自然·人文·印記——聚焦“拓·印嵩山計劃”公共藝術活動[J].美與時代(上),2017(5):58.
[4]陳研然.鄉村公共藝術的在地性探索——以休寧縣黃村為例[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9(9):59-60.
作者簡介:李磊磊,華北水利水電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講師。
編輯:雷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