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澤鋒 丁作坤
摘要 芍陂(què bēi)是中國最早的大型蓄水灌溉工程,始建于春秋楚莊王時期,已有2 600年歷史,比都江堰早300年,至今仍在發揮作用,在中國乃至全球灌溉農業發展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2015年成功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單。芍陂世界灌溉遺產特點主要體現在其悠久性、活態性、適應性、復合性、多功能性、可持續性、戰略性和瀕危性的特點,是一部厚重的農耕文化歷史百科全書,具有很高的傳承保護價值。主要體現在生態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科技價值、示范價值、教育價值及獨特價值8個方面。開展芍陂灌溉遺產保護利用知識普及和技術培訓,增強大家對遺產價值和特性的認知認同,提升管理能力,保障遺產保護工作的科學、有效實施和長遠發展。
關鍵詞 農耕文化;灌溉遺產;傳承;保護;芍陂
中圖分類號 G12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0517-6611(2020)13-0242-03
Abstract Quebei is the first largescale water storage irrigation project in China. It was built in the period of the King of Chu Zhuang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It has a history of 2 600 years, 300 years earlier than Dujiangyan, and still plays a role.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irrigation agriculture in China and even in the world. In 2015, it was successfully selected into the world irrigation project heritage list.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orld irrigation heritage in Quebei are mainly reflected in its longstanding, active, adaptive, complex, multifunctional, sustainable, strategic and endangered characteristics, and it is a thick encyclopedia of agricultural culture and history.It has high value of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It is mainly embodied in ecological value, economic value, social value, cultural value, scientific value, demonstration value, educational value and unique value.We will promote the popularization of knowledge and technical training on the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Quebei heritage site, so as to enhance peoples recognition of the valu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eritage site, enhance their management capacity, and ensure the scientific,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and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 heritage conservation work.
Key words Farming culture;Irrigation heritage;Inheritance;Protection;Quebei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12月《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農耕文化是我國農業的寶貴財富,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不能丟,而且要不斷發揚光大”。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農耕文化,拓展農業多功能,不僅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舉措,也是共建美麗鄉村和美麗中國的具體行動。
中國自古以農立國,耕耘畜養綿延上萬年。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大到思想意識、價值判斷,小到日常起居、言行習俗,都深深地浸潤著農業文化的印記,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特點[1]。農耕文明是中華文化的鮮明標簽,承載著華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碼,彰顯著中華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2]。為切實強化安徽省農業博物館農耕文化意識形態陣地功能,筆者實地調研了壽縣世界灌溉遺產芍陂農耕文化傳承情況,通過深入剖析芍陂農耕文化所揭示的農耕文明精神碩果和對傳統的繼承與發展,在新時代促進優秀農耕文化的發展中推進移風易俗、文明進步,弘揚農耕文明和優良傳統,使農民綜合素質進一步提升、農村文明程度進一步提高。把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有機結合起來,把我國農耕文明優秀遺產和現代文明要素結合起來,賦予新的時代內涵,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生不息,讓我國歷史悠久的農耕文明在新時代展現其魅力和風采具有更強的現實意義[3]。
1 世界灌溉遺產芍陂概況
芍陂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壽縣,位于淮河中游南岸,西邊是淠河,東邊是淝河和瓦埠湖,南邊是大別山脈。芍陂灌溉范圍涉及壽縣13個鄉鎮、114個行政村、約60萬人口[4],據《水經注》記載,陂中有白芍亭,芍陂因此而得名。芍陂的直接灌溉面積有4.467萬hm2,常年糧食總產量超過70萬t。芍陂是中國最早的大型蓄水灌溉工程,始建于春秋楚莊王時期,已有2 600年歷史,比都江堰早300年,至今仍在發揮作用,在中國乃至全球灌溉農業發展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2015年成功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單。壽縣作為農業大縣,糧食總產量達到全國的1/300,芍陂功不可沒。在目前已公布的32項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中,還沒有像芍陂這樣的獨特類型,芍陂目前正在申報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將為中國填補這項空白。
2 芍陂世界灌溉遺產特點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芍陂世界灌溉遺產在數千年的生息發展過程中,中華民族根據獨特多樣的自然條件,憑借勤勞與智慧,創造了種類繁多、特色明顯、經濟與生態價值高度統一的傳統農業生產系統,不僅推動了農業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的進步,也由此衍生和創造了悠久燦爛的農耕文化[5],為中華文明沉淀了深厚的根基底蘊。芍陂世界灌溉遺產特點主要體現在其悠久性、活態性、適應性、復合性、多功能性、可持續性、戰略性和瀕危性的特點,是一部厚重的農耕文化歷史百科全書,具有很高的傳承保護價值。
2.1 底蘊深厚,歷史悠久
芍陂由楚國令尹孫叔敖主持修建,主要工程包括塘堤、水源工程、水門以及灌溉和排洪渠道,修建之初就形成了較為完整的蓄水灌溉水利工程體系。芍陂的修建促進了楚國的農業發展,為挺進中原奠定了基礎[6]。從春秋到清末,芍陂和灌區屢經興衰。其中有兩次較大改建:一次是在隋朝,將原來的環塘5個水門增建為36門,相應的灌排渠系也更加完善;另一次是在清康熙年間,由于湖區圍墾嚴重,環塘水門由36門減少為28門。由于清末失修,20世紀10年代末,芍陂的灌溉面積僅0.467萬hm2,抗戰前,經過疏浚培修,灌溉面積增至1.333萬hm2,此后因戰爭失修,灌溉面積又萎縮至0.533萬hm2。芍陂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幾經興廢,由古塘初制時號稱灌田萬頃,總庫容171億m3,到1949年蓄水量僅1 700多萬m3。淠史杭綜合利用工程興建后,安豐塘經過不斷加固完善,蓄水量達到1億m3,目前灌溉面積達到4.467萬hm2,成為淠史杭灌區一座中型反調水庫。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芍陂歷經2 600年,見證了中華水利興衰歷史,成為國家水利工程歷史百科全書。
2.2 天人合一,自然和諧
農業是人與自然交互作用的產物,具有強烈的地域環境依賴性。因此,農業生產必須遵循大自然和農作物生長發育的規律,協調外部環境與生物有機體之間的矛盾[1]。根據衛星遙感地形圖分析,芍陂位于淮河中游南岸,西邊是淠河,東邊是淝河和瓦埠湖,南邊是大別山脈。壽縣處于中國南北氣候過渡帶,地勢南高北低易旱易澇,所以水利工程尤為重要,而芍陂巧妙地利用了有利地形,通過水利工程積水成塘,蓄水灌溉,此項工程充分體現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和自然在本質上和諧共生的自然規律。芍陂自然和諧灌區農業生態系統,主要包含兩部分:一是承載生態系統的載體,包括水域和灌區農田兩部分;二是水生和農田生態系統中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包括種植業,除糧食種植外還包括板橋席草等經濟作物,壽縣是中國四大席草基地之一;養殖業,皖西白鵝是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品種,享有世界珍禽和世界羽絨之最的美譽;傳統手工業,包括打席子、柳編等;壽縣是豆腐的發源地,現在還保留傳統的制作工藝,豆腐文化節已成為淮南一張亮麗旅游文化名片。
2.3 功能完備,博大精深
芍陂作為農業文化遺產,芍陂及灌區遺產組成功能完備,包括水利灌溉工程體系、灌區農業生態系統、農業生產生活系統、灌溉科技文化遺產以及傳統管理制度等方面。水利灌溉工程體系主要包括蓄水工程、環塘水門、灌排渠系、防洪工程四大部分。其中蓄水陂塘現有面積34 km2;環塘22座水門;渠系包括干渠2條、分干渠3條支渠54條、斗渠151條、農渠298條,總長度678.3 km;還有分水閘、節制閘、退水閘等渠系配套工程數百座;楊西分洪閘、老廟泄水閘是現在芍陂的主要排洪工程。從芍陂出土的漢代都水官鐵錘,見證了當時政府對芍陂灌溉工程的管理。為紀念芍陂創始人孫叔敖而修建的孫公祠,在北魏時期的《水經注》中就有記載了。孫公祠中現存幾十塊記載歷代芍陂治理的碑刻和歷史文獻、灌溉管理制度、祭祀儀式等,構成芍陂豐富的灌溉文化,體現了芍陂灌溉文化的博大精神。
2.4 志存高遠,可持續性強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芍陂能夠持續至今的重要保障。早在西漢時期地方政府就設有陂官,明清時期已經形成相對完善的管理制度,民國以來又有所推進。另一個突出特點是水神崇拜和祭祀在其中發揮的重要作用,祭祀成為聯系官方與民間的紐帶,政府通過主持祭祀、發布規章樹立管理的主體和權威地位,使大家對灌溉工程充滿敬畏。芍陂灌溉管理制度的組成主要體現在工程修建和用水分配兩方面,分官方和民間兩個層面。官方主持大的工程修葺,制定管理制度并監督執行;民間主要是對斗渠以下的工程進行管理維護,對田間灌溉用水進行分配。每年在孫公祠由地方官主持舉行祭祀活動,祭祀儀式上舞龍、花鼓燈、抬閣肘閣等具有農業文明特征的民俗活動延續至今。芍陂灌區悠久的歷史、龐大的規模、可持續利用、突出的效益,成為中國歷史上獨特灌溉農業的典型代表,為維護當時楚國糧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貢獻。芍陂創始人孫叔敖志存高遠,灌區獨具特色的農業生態系統,構成該地區生態系統的主體,它的安全和穩定關系到當時整個楚國的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值得后人敬仰。
3 芍陂世界灌溉遺產保護措施
芍陂世界灌溉遺產有著豐富的價值內涵,主要體現在生態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科技價值、示范價值、教育價值及獨特價值8個方面。近幾年,壽縣縣委縣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加大芍陂世界灌溉遺產文化傳承和保護力度,實施好芍陂及灌區農業遺產保護規劃,進一步強化組織領導,加大資金投入,提升遺產保護水平。
3.1 規劃先行,規范保護
鑒于芍陂作為農業文化遺產的突出價值和保護的現實意義,圍繞遺產保護工作縣政府組織專門力量,編制了《農業遺產保護與發展規劃》《縣文物保護規劃》《中國芍陂保護與發展研究規劃》,制定了《安徽省壽縣芍陂及灌區農業系統保護管理辦法》《壽縣中國農業文化遺產標識使用與管理辦法》等系列管理辦法,切實做到規劃先行,規范保護。
3.2 產業支撐,開發保護
壽縣縣委縣政府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把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有機結合起來,把我國農耕文明優秀遺產和現代文明要素結合起來,賦予新的時代內涵,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生不息”的要求,依托芍陂天人合一完備的灌溉系統和優質水源,加大芍陂農耕文化資源保護開發力度。創建百萬畝(6.667萬hm2)優質稻米生產基地,目前已經綠色食品認證4.933萬hm2,創建3.333萬hm2稻蝦綜合種養雙千工程,目前已建設1.667萬hm2,恢復雙低油菜生產3.333萬hm2,目前已恢復1.0萬hm2,作為景觀和生態農業示范基地,建立席草文化博物館。依托0.333 hm2生產基地,以及草稻輪作新模式,發展高效席草生產,普及宣傳席草文化,建成紫云英、油菜花與稻田畫景觀帶,建成3個田園綜合體:泰鱷谷生態園、天下第一塘田園綜合體、返璞歸真生態園。加強傳統特色農作物品種保護與培育。對席草、荸薺、打瓜等一些特色作物品種進行認定登記,對壽州香草這種瀕危品種開展了物種保護與推廣種植。
3.3 多措并舉,全力保護
為保護世界灌溉遺產芍陂,專門成立了管理機構。成立了遺產保護管理委員會,并成立了農村社會事業促進股,統籌指導村莊整治、村容村貌提升、美麗鄉村建設。啟動了芍陂(安豐塘)水源環境保護和水污染治理工作。舉辦了一系列芍陂(安豐塘)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相關的科研學術活動。與一些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多個研究示范基地。出版了一系列科研著作,如《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系列讀本·安徽壽縣芍陂(安豐塘)及灌區農業系統》《芍陂紀事校注及芍陂史料匯編》《芍陂詩文》《天下第一塘》等。投入資金1億多元,實施芍陂除險加固工程。將小學從孫公祠搬出,投入資金1千多萬元進行維修保護,在祠內進行遺產文化的展陳。塘堤的環境整治大幅度提升,新建了楚相廣場。成功申報了世界灌溉工程遺產,進一步促進遺產保護。
4 芍陂(安豐塘)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傳承保護建議
壽縣芍陂(安豐塘)作為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中國“四大古代水利工程”之一是中華文明瑰寶。芍陂(安豐塘)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傳承保護也存在傳統作物品種逐漸被外來品種替代、一些傳統農業技藝在社會發展沖擊下逐漸消失、區域灌溉農業文化民俗在民眾中的認同感、影響力有逐漸弱化的傾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根植于農耕文明。從中國特色的農事節氣,到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態倫理;從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到巧奪天工的農業景觀;從鄉土氣息的節慶活動,到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從耕讀傳家、父慈子孝的祖傳家訓,到鄰里守望、誠信重禮的鄉風民俗,等等,都是中華文化的鮮明標簽,都承載著華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碼,彰顯著中華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2]。習總書記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的論述,為壽縣芍陂(安豐塘)作為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傳承保護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為此,提出如下建議。
4.1 提高政治站位,強化傳承保護
切實保護好優秀農耕文化遺產,推動優秀農耕文化遺產合理適度利用。深入挖掘農耕文化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充分發揮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眾、淳化民風中的重要作用[8]。壽縣芍陂(安豐塘)作為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歷時2 600年,農耕文化源遠流長,漫長的農業文明創造、累積了豐富多姿的農耕文化,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根脈和主干,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提供了深厚的沃土和珍貴的思想資源。芍陂農耕文化的傳承應強化農博館和農耕文化大觀園建設,進行農耕文化的展示與體驗;發展鄉村生態旅游業,推動農耕文化的活態保護與保護性開發;加強農耕文化教育與研究,培養農耕文化傳承的各類人才,從而使農耕文化薪火不息,代代相傳。
4.2 突出保護重點,強化遺產保護
壽縣芍陂(安豐塘)作為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是一項系統工程,體現了楚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高度智慧,重點要從三方面強化保護:一是灌區農業生態系統設計體現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生態倫理,也是當今綠色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發展方向,應采取措施,加大灌區生態系統恢復和修復力度,強化傳承保護。同時,按照現代系統工程理念,進一步加強灌溉工程體系完善和保護。二是灌溉農業景觀始于春秋戰國時期,底蘊深厚,具有農耕文化特質,是民族特色、地域特點的物質文化遺產,應加大對芍陂區域古鎮、古村落、古建筑、文物古跡、農業遺跡的保護力度,讓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巧奪天工的農業景觀,展現其魅力和風采。三是芍陂所在壽縣為歷史上楚國國都,要讓活態的鄉土文化傳下去,深入挖掘民間藝術、戲曲曲藝、手工技藝、民族服飾、民俗活動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從鄉土氣息的節慶活動,到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從耕讀傳家、父慈子孝的祖傳家訓,到鄰里守望、誠信重禮的鄉風民俗等都是傳承保護的重點,應采取措施把芍陂農耕文明優秀遺產和現代文明要素結合起來,賦予新的時代內涵,讓芍陂中華傳統文化生生不息[9-10]。
4.3 立足產業化開發,強化支撐保護
保護與傳承意識的強弱制約著農耕文化保護和傳承工作的順利與否,政府作為傳統農耕文化的管理者是傳承傳統農耕文化的重要責任主體[11]。應認真研究芍陂農耕文化不同資源集的顯著特性,為其找到有針對性的產業化發展路徑,從而建立較為科學合理的芍陂農耕文化資源產業化開發體系,促進資源創造性轉化為資本,并為芍陂農耕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提供更加持久的動力支撐。首先對芍陂生態產品進行開發利用。建設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打通研發、生產、加工與包裝產業鏈條,打造特色有機農產品等產業基地,實現農產品產業聚集效應、規模效應和品牌示范效應。其次,依托資芍陂源稟賦和區域優勢,積極鼓勵發展適應時代需求和當地特色的綠色農業、循環農業、高效農業、休閑農業、特色農業、觀光農業、創意農業等新型農業模式,帶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第三,規劃建設以芍陂農耕文化為主題的重大文化旅游項目,通過農田景觀、主題住宿、主題餐飲、農耕體驗、農學知識、農產品、特色工藝品等一系列內容展示,將帶有農耕文化的原色、建筑、產品、思想等聚合呈現,強化體驗式消費場景下的文化傳承與發展[12]。第四,通過以獎代補、先建后補等方式,探索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新機制[13]。進一步健全遺產管理機構,完善管理制度,設立保護發展基金,推廣用水、種養等專業合作社模式,開展芍陂保護利用知識普及和技術培訓,增強大家對遺產價值和特性的認知認同,提升管理能力,保障遺產保護工作的科學、有效實施和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 曹幸穗.農耕文明的傳承創新[J].農民科技培訓, 2018(9):24-26.
[2]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三農”工作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
[3] 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習近平關于“三農”工作論述摘編[J].中國農業文摘-農業工程,2019(6):3-4.
[4] 壽縣地方志編委會.壽縣志[M].合肥:黃山書社,1996.
[5] 楊紹品.把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推向一個新階段[J].休閑農業與美麗鄉村,2014(6):10-11.
[6] 丁繼龍.孫叔敖與芍陂淵源[J].文物世界,2013(4):13-15.
[7] 丁繼龍.芍陂在中國水利史上的地位和作用[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3(8):78-79.
[8] 2018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A].2018.
[9] 歐陽雪梅.振興鄉村文化面臨的挑戰及實踐路徑[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8(5):30-36,107.
[10] 胡杰華.中國農民豐收節中的農耕文明傳承[EB/OL].[2019-10-31].http://journal.crnews.net/ncpsczk/2019n/d18q/70zngztg/125713_20191031030429.html.
[11] 劉子磊.中國傳統農耕文化傳承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7(1):26-27.
[12] 王曉娟.提升楊凌“農科城”景點品質策略初探[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17):106-107.
[13]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A].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