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 楊麗華
摘要:本文研究了在外語院校開設教育學課程的重要性。本文通過教育學科知識與教師教學的關系、教育學科知識與學生外語學習的關系以及教育學科與優化學科布局的關系,論述了在外語院校課設教育學課程重要性,以更好地構建中國特色社會科學學科體系,不斷為提開我國教育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做出努力。
關鍵詞:外語院校;教育學課程;外語學習
一、引言
在我國很多外語院校,主要開設的課程為語言技能、語言文化、學術、商務等方面課程,根據全人發展和通識教育理念,大學課程應促進入的全面發展和事業拓展。因此,教育學方面課程在外語院校的開設很有必要。
二、教育學科知識的重要性
1.教育學科知識與教師教學的關系
在社會文化理論中(socioculturaltheory,SCT),教學法和教育學相關知識是基礎性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文化理論認為,教師知識主要由基礎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構成,前者包括二語教師的教學內容、教學法、教育學相關知識等,它與教師認知有關,具有靜態性、理論性、系統性和客觀性的特征;后者是教師在課堂教學實踐和情境中不斷反思產生的知識,具有建構性、社會性和情境性的特征,兩者對課堂教學同樣重要(Johnson,2009)。
教師知識由社會文化環境建構由教師與客體或他人交互、不斷內化而成。具較常見的知識建構途徑有職前教師和師范生培訓、在職教師教育項目、教師課堂學習等,而正規教師培訓是培養“有心的(mindful)”且積極應對型教師的必要途徑(Johnson&Golombek,2016),教師發展不能只寄希望于“做中學”,那只能使教師知識停留在‘舊常概念”層面,難以形成“科學概念”。教師能力不僅是傳統所指的應用外語知識進行教學的能力,還包括教師與學習者交流溝通能力、自我反思能力等(Clark,1995)。換言之,設計并實施課堂活動,與學生進行互動和協商,為學生學習過程搭建支架,判斷學生最近發展區等能力都是教師能力,這無疑大大拓展了教師能力的內涵,也說明在“金課”建設中、在“雙一流”建設中,在教師隊伍建設的過程中,除提高教師對所授學科知識的能力,還有必要了解和掌握教育學科知識,從而更好地建設教師隊伍,更好地保證“金課”以及“雙一流”學科建設的順利進行。
2.教育學科知識與學生外語學習的關系
教育學科知識對學生學習外語有促進作用。如教育心理學中最關鍵問題為學習理論,教育心理學主要有行為主義、認知派,以及建構主義三大流派,教育心理學聚焦的問題為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過程、語言技能的學習、語言學習策略等。而且,導致學習結果的學習過程的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尤為重要。外語學習動機的激發和維持,語言技能的學習和訓練,以及外語學習策略的培養和應用都會影響外語學習的結果和成績。因此,從教育心理學角度來看待外語學習,將給外語學習者啟發新思路,引發新認知,對其外語學習產生積極影響。
3.教育學科與優化學科布局的關系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促進入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對教育和學習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們要抓住機遇、超前布局,以更高遠的歷史站位、更寬廣的國際視野、更深邃的戰略眼光,對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雙一流”學科建設指出高校應優化學科布局構建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學科體系,立足學校辦學定位和學科發展規律,打破傳統學科之間的壁壘,以“雙一流”建設學科為核心,以優勢特色學科為主體,以相關學科為支撐,整合相關傳統學科資源,促進基礎學科、應用學科交叉融合,在前沿和交叉學科領域培植新的學科生長點。此外,羅杰斯作為人本主義教學理論的代表人物,指出(1959)全人教育即以促進學生認知素質、情意素質全面發展和自我實為教學目標的教育。人本主義認為,在全人教育模式中,應強調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鼓勵跨學科的互動與知識的整合。
鑒于教育學科對學生外語學習的重要性,立足、扎根外語院校具體情況和辦學定位,應抓住機遇,以更高遠的歷史站位、更寬廣的國際視野,打破英語學科與教育學科間的壁壘,以雙一流建設為核心,以優勢特色學科一語言一為主題,教育學科為支撐,整合學科資源,將語言與應用學科一教育學科一相融合,培養新的增長點。將培養外語教師人才與服務國家需求緊密結合,在語言此原始領域的基礎上整合資源,進行自主創新,繼承已有的傳統、優勢和特色,打造新的學科群架構,凝聚學源結構更加合理、學術背景更加多元、教學科研水平不斷提高的學科團隊,以適應具有國際化特色的教育學科人才培養的需要,將對外語院校發展以及服務社會和國家需求產生建設性的影響。
三、結語
因此,我們應將比較教育學科引入到外語院校學科體系當中,對中西教育進行比較、研究,瞄準世界一流教育,吸收世界上先進的辦學治學經驗,并扎根中國大地,傳承創新中國優秀文化,幫助學生樹立、堅定教育自信、文化自信,從而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中國情懷和國際視野,更好地保證“金課”建設和“雙一流”學科建設的進行,并為積極打造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一流學科和一流教材,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教材體系,不斷提升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做出努力和貢獻。
參考文獻
[1]Bruner,J.The Culture of Education[M].Boston:Har-vard University,1996.
[2]Clark,A.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practicumsettings:Reflective practice under scrutiny[J].Teacherand teaching professional,1995,11(03):243-261.
[3]Engestrom,Y.Learning by Expanding:An Activity-Theoretical Approach to Developmental Research[M].Hel-sinki:Orienta-Konsultit,1987.
[4]Fullan,M&A.Hargreaves.Teacher Development andEducational Change[M].Oxon:Routledge,1994.
[5]Johnson,K.E.&Golombek,P.R.Mindful L2 Teacher Edu-cation:A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 on Cultivating Teach-ersProfessional Development[M].New York,US:Routledge,2017.
[6]Johnson,K.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A So-cial Cultural Perspective.[M].New York:Routeledge,2009.
[7]Rogers,C.R.A Theory of Therapy,Personality,andT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As Developed in the Client-Centered Framework.To S.Koch(Ed),Psychology:A Study of aScience.Formulations of the Person and the Social Context[M].New York:McGraw Hill,1959,3:184-256.
[8]Stenhouse,L.An Tntroduction to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M].London:Heinemann,1975.
[9]Vygostsky,L.Mind in 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1978.
[10]文秋芳.大學英語教學中通用英語與專用英語之爭:問題與對策[A].外語與外語教學,2014(01):1-8.
[1]]徐錦芬,雷鵬飛.社會文化視角下的外語課堂研究.現代外語,2018(04):563-573.
[12]周燕.教師是外語學習環境下提高英語教學水平的關鍵[A].外語與外語教學,2010(04):294-296.
作者簡介
劉燕(1982-),女,漢族,天津人,天津外國語大學講師,英語語言文學碩士,研究方向:外語教師發展以及外語教育。
楊麗華(1974-),女,漢族,內蒙古呼倫貝爾人,內蒙古民族大學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英語語言文學碩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應用語言學、外語教師發展。
基金項目
1.基金項目:于2013年,主持天津市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大學英語教師反思現狀調查與研究”主持人(項目編號:20132218);
2.基金項目:于2015年,主持天津外國語大學本科質量與教學改革研究計劃項目“以輸出驅動假設為基礎的大學英語口語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TJWD15B18)。此文章為以上項目的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