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梅
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人這樣一個極其細微的任務。”可見,學生教育離不開家長工作,學生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家庭學校之間的緊密配合。家訪,作為聯系家庭與學校的一條紐帶,它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情感是教育的橋采”,現在的聯系方式很多,諸如電話、手機、微信等,為什么還要到學生家庭跟家長面對面的交流呢?可是當我帶領班上的任課教師踏人本次家訪之路以后,我才真正體會到了電話家訪所不能達到的效果。面對面促膝交談與電話里的聽聲不見面,那感覺和效果就是不一樣。
第一個去的是我們班WJH家,到訪前和家長取得聯系請家長在家候訪,居住在某小區,家庭環境優越。只是學生在家長哪里知道老師要去走訪就設法外出了,家長也還在在哪里。
根據家長的述說,該學生一歲多就和奶奶生活,父母雙雙在外務工。只等到了小學三年級發現孩子不愿意和父母交流才棄遠就近回到孩子身邊做事,由于開了兩個餐館,起早摸黑和孩子交流的時間也不多,家長最終放棄一個餐館,只留下一個早餐店經營,維系家人生活。孩子自小內向,和家長交流的機會少,有事常和奶奶呱App。知道爸媽開餐館辛苦,不亂花錢,在經濟上不提過分的要求。愛好運動,短跑,跳遠,籃球是他喜愛的課外活動。上學后課余時間基本放在家教完成作業。小學時期老師反映課間常愛摸其他同學的頭,有的同學能夠接受,有的不能夠接受,老師建議學小提琴,家長按照老師的建議練小提琴,已經練到8級,原來愛摸同學頭的毛病也改變了。家長說到孩子沒有機會和家長交流時覺得忙于生計沒有時間滿足孩子的要求而感到愧對孩子流淚。每大上學不需要家長催促,放學以后也能夠及時回家,就是一些小心思不愿和爸媽說。媽媽估計是小學三年級時兒子在一個晚上說:“媽媽,我和您說個事哦!”當時由于忙于配備第二大早餐店的物料,就說:“等一會兒和媽媽說,啊!”一忙就在當大晚上忙過了,兒子也睡了。從此以后兒子再也沒有主動找爸媽說過事了。家長提起這事就后悔難過。兒子也知道做早點的艱辛,在家里也能夠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學習上凡老師不知道事能夠做,但到底符不符合要求只有他自己心里清楚。按照語文和英語的閱讀效果看,閱讀沒有落到實處。在他的學科中理科相對好一點,文科是他的心病。在家里也發現現在有點“愛臭美了”,擔心他會不會過于早熟而分散學習精力。
家訪的第二個孩子八年級從外地轉到我們學校,八年級上學期成績很好,還被評為優秀團員,但是到八年級下學期成績急劇下滑,開學初,周同學告訴我,他父母離異了,我決定去他家家訪。他父母已經離異,他隨母親住在租來用于理發的門面,他的父親沒有給他一分錢的撫養費。全靠母親的微薄收入。他父親想和他母親復婚,經常來騷擾他們母子。孩子心里很痛苦,沒有心思學習。家訪工作是班主任協調家庭教育,和諧師生關系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班主任經常性的工作。通過家訪了解情況,掌握了第一手資料,才能使我們的教育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家校雙方才能同心協力,才能事半功倍,達到教育目的。但是如果有誰期冀通過一次家訪達到一勞永逸的效果,那也是不現實的。我們的學生正處于成長期,身體和心理都還不成熟,再加上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他們的每一點進步,尤其是那些平常習慣差,學習基礎差的后進生,他們的進步往往不是一步到位的,必然有一個艱難的反復的過程,所以家訪后,不能對學生不聞不問,如果這樣的話,家訪的效果反映在學生身上一定不會理想。家訪會引起學生心理不同程度的變化,這點毋庸置疑,學生因為當時的觸動可能會因此而產生重振旗鼓決心改變缺點的決心,但也有可能堅持一段時間之后,又被原來長時間養成的不良習慣和自身惰性影響,重復過往的錯誤,這樣就不能達到家訪的效果,所以我們不能把家訪當作一次性的任務來完成,家訪過了一切OK,而應該在家訪后留心觀察學生變化,加強對學生的指導、幫助和督促,以鞏固家訪效果。好學生需要引導,中等生需要鼓勵,后進生需要鞭策,需要關愛,雖然我們能夠給予付出的有限,但在可能的情況下經常走一走,談一談,對學生的成長還是大有裨益的。
家訪,對我們教師來說,并不是一個陌生的詞。作為聯系家庭與學校的一條紐帶,它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家訪,說到底是學校與家庭共同教育好孩子的一道不可或缺的橋梁。通過家訪能及時了解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情況以及思想動態,讓每一個學生不在學校卻繼續享受學校給予的關愛,耐心傾聽家長對我們工作的反饋和建議,不僅取得了家長對學校和教師的理解和支持,同時還加深了教師與家長的感情。
通過家訪我體會到了電訪所不能達到的效果。面對面促膝交談與電話里的聽聲不見面,那感覺和效果就是不一樣。所以這登門家訪的傳統不能去。俗話說“情感是教育的橋梁”。老寫的“親”字,也說明一個道理:人要常見面才會親。所以家訪能讓我們和學生家長打成一片,感情親切融洽,這樣家長們就不再會有什么誤會和責怨,我們的工作就能得到心應手。
老師上門家訪,會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關注和重視。這對學生是一種激勵,對家長也是一個觸動。教師、家長、學生三者共處一室,促膝談心,拉近了彼此心理距離。每次家訪都會讓我受益非淺,和學生家長相互了解情況,交流各方面的信息,溝通感情,既使家長了解學生在校各方面的表現和學校對學生的要求,又使我了解學生家庭中各方面的情況及學生在家庭中的表現,并且同學生家長共同研究,在教育學生的內容和方法等方面達成一致意見。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參與;家訪則是這一系統工程中的重要一環,是做好教學和班級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