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艷艷
疫情背景之下,線上學習是主流。線上學習將近2個月,教師和學生都有所收獲。那么復學之后,如何處理線上已學內容與新課的關系呢?在兼顧二者的同時,如何有效推進語文教學工作呢?
【準備篇】聚焦目標,有效落實
線上學習微課視頻,倘若學生只是看看、抄抄,對于相關知識點的掌握則并不牢固扎實。為此,線上教學要輔以其他學習手段,以確保線上學習的有序、高效開展。
一、墓顫出矢口識狠抓落實
1.課前預學單精心設計
同一備課組內,老師分工合作,通過在線語音、視頻會議、微信群討論等方式開展教研活動,預測單元重難點,為課文設計預學單。預學單以基礎部分為主,內容包括熟練朗讀課文、小程序聽寫易寫錯詞、選擇正確讀音、分辨同音字等,同時鼓勵學生畫思維導圖理解課文。通過預學單,教師能快速了解學生在基礎部分的易錯點,在作業講評時間就能提醒學生,做到有的放矢。
2.在線小測試齊頭并行
線上學習鼓勵學生做好筆記、記下重點。為了夯實微課知識點、檢測學生微課學習效率,教師提前擬好簡單的小測試作為課中“彩蛋”,學生在線語音搶答,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3.課后溫故知,查漏補缺
一個單元學習結束,引導學生結合預習、課作等自主回顧以往的作業,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自主選做字形、字音、背誦積累、文學常識等方面的作業,也可進行錯題復習,這些都可以幫助學生查漏補缺。
二、閱讀能力興趣先行
五年級語文第二單元是四大名著學習單元。引導學生深入閱讀四大名著尤為重要。
1.初讀·布置任務
上學期結束時布置寒假作業,有一項內容就是四大名著的閱讀。疫情之下,隨著假期的延長,使用釘釘開展線上學習成為主流,利用學習平臺設置朗讀打卡、背誦打卡等,為喜歡的人物畫或故事設計手抄報、畫思維導圖,這些都可以引導學生開始主動閱讀。同時,將優秀作業匯總評獎,也能供其他同學學習。
2.深入閱讀·交流閱讀成果
為了讓學生更了解名著中的人物,除了完成課作中的人物卡設計,增加人物評析、三國風云人物圖、紅樓十二金釵卡、西游記妖精終生圖等選做作業。結合課作園地二進行拓展練習,進行根據圖文猜人物的“最強大腦”趣味測試。為名著中的人物寫朋友圈的這一趣味任務,更是參與率極高。這些活動讓學生走進名著,走近人物,加深了對故事的體會。
3.閱讀輸出·課內外緊密結合
課外閱讀,教師要幫學生了解內容、體會寫法、感悟主題,幫學生走進去,也要引導學生站在更高的角度看作品,幫助學生走出來。因受疫情影響,本學期課堂學習時間短,所以要利用假期在家多閱讀,為后續在校學習贏得更多的時間。除了閱讀經典名著,還要鼓勵學有余力的同學拓展閱讀。如,學了蕭紅《祖父的園子》這篇課文,我們推薦學生閱讀《呼蘭河傳》。后續還將結合《他像一棵挺脫的樹》推薦《駱駝祥子》、結合《兩莖燈草》推薦《儒林外史》、結合《刷子李》推薦《俗世奇人》、結合《楊氏之子》推薦《世說新語》等。
三、習作部分因材施教
1.結合疫情,針對性“小練筆”
疫情是困難,也是契機。特殊的背景為學生提供了大量可供練筆的素材,例如,鼓勵學生每周學做一個菜,學會一項家務,用文字記錄下來過程及心得;引導學生談談“宅家的日子,你覺得幸福是什么”;結合學校防疫行動的班隊課,自主交流感受致敬逆行者……
2.單元習作,結合寫作目標一對一輔導
第一單元習作《那一刻,我長大了》,難點在于如何使學生把自己成長的那一刻寫具體。為了突破這一點,在利用微課資源的同時,指導學生通過思維導圖的形式給事情經過創設“分鏡頭”,然后再引導學生將所見所思所聞所做所說多線交織,最終才能把文章寫具體。這樣的做法使學生的第一單元習作有很大收獲和提升。
3.家庭為組,不同年齡的對話下的研究報告
五年級第三單元《遨游漢字王國》是綜合性活動單元,這一單元有一項任務是對自己感興趣的漢字某一方面寫一篇研究報告。學生之間以小組為單位的互動交流只能通過釘釘放在線上。或者,可以引導學生選擇以家庭為單位,父母和孩子一起選定主題、設計實施過程,最后梳理、撰寫研究報告。讓家長和孩子一起走進漢字,走進生活,體會漢字魅力。
【過渡篇】分析學情,先預設后實施
1.好習慣與新計劃并舉
利用線上學習的集體教育時間,將線上教學階段收集到的數據、案例和故事分享給學生,和學生一起進行回顧。對于能合理規劃時間、實現自主學習的學生進行表彰,讓孩子們的好習慣得到強化。與此同時,教師方面要整合教材、活用教材,認真備好課,做出新規劃,努力將教材變“薄”、變“趣”、變“實”。在此基礎上,處理好已學內容和未學內容、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之間的關系。努力讓學生融會貫通,學得快而有效。
2.多種教學方式并舉
線上學習階段,每個知識點的推進,學生的掌握情況都有所不同。學生掌握情況較好,可將學習新課和補學鞏固講解并行;對于兩級分化的班級進行同伴互助式教學,班內統一教學與課后補學同時進行;對于班內學生知識掌握參差不齊的情況,可采用分層教學;對部分學習困難,注意力不易持久、獨立性自覺性較弱而產生的新學困生,教師應給予特別輔導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