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曉偉


摘 要:奈曼王府是內蒙古自治區僅存的保存完好的清代王府官式建筑群落之一。奈曼王府是成吉思汗第28代孫、奈曼旗第11任王爺德木楚克扎布修建的,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4月1日,在文物管理所的基礎上,在府址成立了奈曼旗王府博物館。奈曼旗王府博物館藏品豐富,數量眾多,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學術研究價值。
關鍵詞:奈曼王府;蒙古部落;王府;清代
奈曼王府位于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奈曼旗大沁他拉鎮王府街西段北側,是內蒙古自治區僅存的保存完好的清代王府官式建筑群落之一。奈曼旗蒙古族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其源于古老的“乃蠻”部落,成吉思汗時期融入蒙古民族共同體。元朝時期為忽必烈可汗的家族屬部,成為中央皇庭侍衛軍。北元(明代)中期始以“奈曼”部為號,是達延汗治下察哈爾萬戶八屬部之一。北元晚期游牧于今奈曼旗境內,后歸附清朝。在風云變幻的400余年中,其部落首領一直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屬民多為“乃蠻”部和其他蒙古部后裔,是北方草原一支強勁的蒙古部落。
奈曼王府是成吉思汗第28代孫、奈曼旗第11任王爺德木楚克扎布修建的。他是道光皇帝和皇后鈕祜祿氏四公主固倫壽安公主的駙馬,是身份最高的固倫額駙。在道光、咸豐、同治三朝任職,身份非常尊貴。他在1863年(清同治二年)修建了這座王府,距今已有150余年的歷史。
奈曼王府原址的全部建筑規模較大,占地面積39000多平方米,原有房屋140余間。2015年在原有古建筑的基礎上進行復建,目前總占地面積已恢復到31000平方米,房屋211間(圖1)。王府的整體建筑由王府的正門、二道串堂門(圖2)、垂珠門、主體院落四合院、佛堂、祖堂和后花園組成。四合院內的五間正殿是王爺的辦公場所(圖3),東殿是王府協理、梅林的辦公之所,西殿是王爺福晉的住所,佛堂是王爺及眷屬祭祀的場所,祖堂是王府后人的祭祖之地。整個院落均為封閉式建筑,王府建筑全部使用青磚灰瓦,封閉式,高臺基,多圓柱,滾龍脊,葉脈滴水,獸面瓦當,丹青彩繪,雕梁畫棟,前廊后廈,典雅考究,呈現出一方形大院,四角設有角樓,古樸莊重,集塞北風情、藏傳佛教、蒙古民族建筑特色于一體,是典型的清代臺榭回廊式建筑風格。
1985年4月,在王府古建的基礎上成立了奈曼旗王府博物館。博物館1986年5月10日被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確定為全區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被評為全國地縣級優秀博物館,1996年被確定為內蒙古自治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8年被評為國家三級博物館,2013年5月被國務院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12月被評定為全國4A級旅游景區。
奈曼旗王府博物館現有展廳46個,展陳內容包括奈曼地域史、奈曼旗史、草原藥王占布拉·道爾吉蒙醫藥館、塔塔統阿蒙古文字博物館、革命烈士紀念館、寶石柱書畫館、泥塑收租院7個展示奈曼歷史文化的專題性展館,還有司典院、政務院、寢宮院、內務府院、府衙院、佛堂院、馬廄、館驛展示王爺工作和生活環境8個院落的展館,展出近2000件文物。奈曼旗王府博物館館藏文物4000余件(組),其中一級文物6件(組),二級文物25件(組),三級文物35件(組)。一級文物中的元代金佛像、清代手提團壽銀香薰爐、元代玉帶飾、遼代銅鎏金面具都屬館藏精品,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學術研究價值。
金佛像 元代,高12厘米,金佛像由金片錘揲而成,心形三層底座與三層背光相通并連接,中心處有一尊佛,雙手合十,頭戴寶冠,神態祥和,左右各有一龍,腕處纏有金絲花束,結跏趺坐于底座上(圖4)。
手提團壽銀香熏 清代,爐通高18.5厘米,由銀質香爐、銀質連接鏈和木提梁組成,一龍須殘缺,木柄有裂紋。爐子母口,假圈足,爐與提梁用四根銀鏈相連,爐腹部堆雕三只獸首用來連接銀鏈,中間一條銀鏈與壺蓋中部圓形紐相連,壺蓋鏤雕四個團壽。提梁為龍首裝飾(圖5)。
透雕玉帶飾 元代,長7.5厘米,寬6.2厘米。玉質潔白,溫潤晶瑩,為純正的和田玉料雕琢而成。整體呈橢圓形,正面透雕兩只螭龍,一上一下,遙相呼應。中間透雕花卉紋,整個玉雕設計巧妙,主體突出,線條流暢,雕工精細,圖案采用了圓雕、半圓雕、浮雕、鏤空雕、巧雕等玉器制作工藝,層次非常豐富,多達四層,富有立體感(圖6)。
銅鎏金面具 遼代,長24.5厘米,寬25.5厘米。鎏金銅面具是依據死者的面容錘揲而成。五官與死者真容相像,眉毛刻畫精細,緊閉雙目,鼻梁高挺,閉唇,高顴骨,面目安詳(圖7),從特征判斷死者應為男性。面具周邊穿連有細密的銅絲,便于和頭部的網連綴,此面具是覆蓋于死者面容上的葬具。
奈曼旗王府博物館積極利用這所全區現存最完整的蒙古王公官邸,多渠道、多角度開展活動,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為文物保護、文化宣傳、青少年教育、文明建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稱譽為“科爾沁草原的一顆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