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蛟
摘 要:沙俄自清初對黑龍江地區進行頻繁的侵略,為抵御入侵,加強管理邊疆防務,清朝在黑龍江建立驛傳系統,以期達到有效管轄。隨著邊防道路和民間道路的開通,形成了交通網絡,陸路運輸更加活躍,關內關外的交流促進了黑龍江經濟、文化的大發展,各民族間的文化在這里交匯融合,形成獨特的地域文化。
關鍵詞:清代;黑龍江;驛傳系統;文化價值
古代對行省間傳遞的設置稱為驛,驛道和驛站合稱為“驛傳系統”,簡稱“驛傳”。其功能是傳遞軍情諭令、轉輸武器裝備及糧秣貢品以及接待官員并提供食宿和換馬服務。
黑龍江地區設驛傳始于金代,《金史·太宗紀》載:“天會二年(1124)春正月丁丑,始自京師至南京五十里置驛……閏三月,命置驛上京、春、泰之間?!边@里的“上京”就在今哈爾濱市阿城區。
1 清代黑龍江設立的驛道
清政府為鞏固邊疆防務,抵御沙俄的頻繁侵略,自康熙二十四年(1685)起,以齊齊哈爾和寧古塔向四周輻射,陸續開辟10條驛道(民間驛道不計入)。
1.1 吉林—璦琿驛道
此為連接吉林將軍轄區和黑龍江將軍轄區的官道,自吉林烏拉經伯都訥到茂興、墨爾根至璦琿,全程900多千米,設30個驛站。黑龍江將軍轄區驛道總長660千米,設20個驛站,卜奎站為南路驛站,隸屬茂興總站管轄。
1.2 黑龍江—京師驛道
通往京師驛道有五條:①璦琿至京師道,為官府奉公馳驛專用,也稱“進貢路”。由璦琿南行,經齊齊哈爾、伯都訥、吉林、盛京,入山海關后達京師皇華驛。此道行經4省設66站,全長約2000千米。②蒙古草地至京師道,時稱“遞折路”,它由齊齊哈爾西渡嫩江后向西南行,沿大興安嶺東麓,經蒙古郭爾羅斯入喜峰口,此道經26個驛站。③入京西道,由珠克特依站出發,然后沿洮兒河西行至其源頭,經巴林等站抵熱河,西行經古北口入京,長約1500千米。④茂興至法庫門,俗稱“八虎道”,因其地理位置介于東道和北道之間,故稱“中道”。起于茂興,穿過嫩江后南行,經法庫、盛京、山海關、通州而達京師。⑤草地至京道的輔助線,由齊齊哈爾出發,中間路程在草地路以東、八虎道以西,經額墨爾等10余站至關昌站,與草地路匯合以達京師。
1.3 墨爾根—雅克薩驛道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春,理藩院侍郎明愛奉圣諭,沿大興安嶺北坡順嫩江左岸開辟驛道。墨爾根(今嫩江市)為頭站,直至雅克薩斜對岸的額木爾河口,每25~35千米設一站,共設25站,全長700多千米。在雅克薩戰爭中此道被稱為“奏捷之驛”。
1.4 璦琿—吉林烏拉驛道
此道是遵康熙帝“遣官勘事”諭旨而設。始設25站,乾隆年間全線增至30站,里程900多千米。
1.5 墨爾根—漠河驛道
光緒二十年(1894),清政府開辟了漠河金礦,并收復一部分沙俄在漠河占領的礦場,設立驛傳勢在必行,參考李金鏞的奏折,開設從墨爾根到漠河的驛站。
1.6 卜奎—呼倫貝爾驛道
雍正十年(1732),初設10站,由卜奎站起,西渡嫩江后向西北行,達呼倫貝爾城,全長約435千米。道光六年(1826),加設7站,全程為17站。咸豐七年(1857),為便于傳遞涉外公文,從呼倫貝爾向北,至庫克多博卡倫增設3站。
1.7 民間驛道
咸豐時期實行“馳禁”政策后,“闖關東”陸續流入黑龍江,使民間道路也日益增多。至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已有齊齊哈爾至寬城子(長春)、洮南、璦琿、呼蘭北道、呼蘭中道、賓州、通肯的7條民間道。
2 清代黑龍江地區驛站的分布
驛站是驛道上用來給信使休息和補充給養的站點,每站設站丁30人,包括領催1名,站丁皆編入軍籍??滴醵辏?681),齊璦線通驛,計16站,至康熙二十三年(1684)增至20站;康熙三十四年(1685),通驛的齊齊哈爾—墨爾根—漠河計30站;雍正初年,齊齊哈爾—布特哈設通驛站170千米;雍正十年(1732),齊齊哈爾經錫爾特、巴林等地至呼倫貝爾城的西北驛道計17站;雍正十二年(1734)修成齊—呼(蘭)大道,乾隆元年(1736)前已設6站,另有黑龍江通向北京的驛道3條。面對眾多的驛站,最初每驛設5?。▔讯。?、撥什庫(領催)30名,隨著站丁的不斷補充,許多驛站隨之不斷擴大,有的成了村屯,個別甚至發展成了縣城。寧古塔、烏拉、卜奎、墨爾根、伯都訥、璦琿、依蘭哈拉被稱為邊外七鎮。
3 驛傳的歷史文化價值
3.1 驛道見證清以來重大的歷史事件及保衛國家領土的完整
清朝定都北京后,在東北相繼設置了奉天、寧古塔、黑龍江三個將軍轄區,實施軍事化管轄,設置關口,禁止關內人口遷居?!胺饨摺毕魅趿藮|北邊疆的防務,沙俄覬覦黑龍江的資源,經常侵擾,并有意占領,迫于形勢,光緒皇帝登基后解除了封禁,招民墾荒,擴充了黑龍江的人口,增設了30多個府、廳、州、縣,出現了以齊齊哈爾、哈爾濱等城為中心的民間大道,它們與驛道、卡倫構成了黑龍江的交通網。
3.2 驛站保留了傳統的民俗生活所產生的獨特文化習俗
站人特指東北地區清代驛站的站丁及他們的家屬和后裔,站人自詡為“站上人”。站人相互間有認同感,是具有三大標簽的一個“民系”,三大標簽即祖籍不同、風俗不同、方言不同。站人的祖先大多是吳三桂的舊部,部分人來自膠東半島。吳三桂在山海關大敗李自成,被冊封為平西王,在鎮守云貴期間補充了當地部屬。他們把山東、遼寧、河北等地的文化帶到了云南,和當地的文化相互融合,又把這種文化帶到黑龍江,糅合土著民族的文化,形成了獨特的站人文化。還有部分站人是清政府發配到黑龍江戍邊的犯人,即所謂流人。站人使用的方言稱為站話,與黑龍江官話十分相近,可以任意交流,一些方言沿用至今,流通全國,如上街(音gai)、膊了蓋兒(膝蓋)、欠兒登(湊熱鬧管閑事)。站人生活習俗中講究規矩,如穿長袍、勤儉持家、吃苦耐勞、修頭不修臉、房屋常打掃、孩子坐悠(搖)車、孝親敬老、長幼有序、來客人吃飯有四碟(重要客人八碟)壓桌等,這些獨特的民俗文化至今仍影響東北的生活習俗。
3.3 驛傳和站人對區域文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黑龍江地區的土著是世代游牧狩獵的達斡爾、滿、蒙古、鄂倫春、鄂溫克等少數民族,科技文化相對落后。隨著驛傳系統的成熟,經濟、教育、科技迅速發展??滴跞哪辏?695)在墨爾根設立了官學,選錫伯、達斡爾、鄂溫克等幼童,教習滿文。嘉慶元年(1796)黑龍江將軍愛新覺羅·永琨在齊齊哈爾設立了義學,聘請流人龔先瓚教授八旗子弟學習漢書。后陸續有漢人設私塾,教授《百家姓》《三字經》《四書》《詩經》等,中原先進文化開始在東北開枝散葉。
隨著驛站的普遍建立、民間道路和邊防道路的開通,儒、釋、道、回各教不同程度地流傳于黑龍江各地,康熙年間黑龍江相繼建立不少寺廟,如觀音庵、萬壽寺、大佛寺、清真寺、馬王廟、龍王廟、山神廟、火神廟、城隍廟等,數量以土地祠、關帝廟為最,遍布各個城鎮。
站人帶來了先進的農業,休間、施肥、壟作等耕作方式增加了農作物的產量和種類,改變了原住民對農業的認識。咸豐后期,闖關東風潮逐漸加大,更多人帶著技術涌入東北,陸續出現了手工業作坊。商業的發展影響了祖輩以漁獵、游牧為生的原住民,他們開始從事農業、手工業生產,促成本地區文化的形成。
驛站建成后,商賈紛至沓來,逐漸形成了以齊齊哈爾、寧古塔、璦琿、墨爾根、三姓等大城為中心的商業網絡,由驛道連接京城,關內的瓷器、茶葉、藥材涌入東北,黑龍江的人參、貂皮、鹿茸、珍珠等土特產品行銷全國各地。
4 驛站的裁撤
20世紀初,驛站受鐵路、航運等新式交通的沖擊,加上內部貪腐營私嚴重,已日漸式微。自宣統元年(1909)起黑龍江的驛站逐步被裁撤,或改為文報局(所),結束了歷史使命。
參考文獻
[1]脫脫等.金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5 .
[2]李興盛,張杰.清實錄黑龍江史料摘抄[M].哈爾濱: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1983.
[3]黑龍江省公路交通史志編輯室.黑龍江古代道路交通史[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
[4]劉捷.黑龍江百科全書[M]. 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1.
[5]張伯英.黑龍江志稿[M]. 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2.
[6]黑龍江省龍江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龍江縣志[M]. 北京:中國城市經濟社會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