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國榮 韓云珍 洪淵 鐘佳蓮 鄭青
摘? 要:“二元制”人才培養模式是提升勞動者技術技能水平和職業素養的有效方式,但不同行業由于生產組織形式不同,人才培養與需求也各具特色。本文針對新時期畜牧行業轉型升級快、防疫要求嚴、人才總體缺口大但單點企業用人少等特點,分析了畜牧行業開展“二元制”人才培養的五大優勢與三個困惑,并從企業、學校及政府層面提出了改進建議。
關鍵詞:二元制;畜牧行業;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0769(2020)06-0082-03
近年來,隨著以集約化、規模化和智慧化為主要特征的現代畜牧業蓬勃發展,尤其是非洲豬瘟流行背景下的生豬市場人才奇缺,引爆各大畜牧企業從搶豬和搶地到搶人才,畜牧行業人才需求與供給出現巨大失衡。一方面,養殖企業在市場驅動和政府鼓勵下到處圈地擴產,到各高校開出優惠條件挖學生;另一方面,各高校畜牧獸醫專業招生數量不足,在校學生進校就被企業預訂,還遠遠不能滿足企業需求。如何破解畜牧行業人才供需矛盾以及為行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這是畜牧教育工作者、養殖企業和政府部門共同面對的社會問題。
2014年,教育部發布《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提出要積極開展“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廠、校企聯合培養”的現代學徒制試點。現代學徒制的施行促進了人才培養過程的企業參與度,但仍存在“招生困難”和“工學矛盾”兩個突出問題[1];同時由于學徒入職的不確定性、企業培養成本高和國家優惠政策不配套等致使企業參與的動力不足[2]。2016年2月,福建省教育廳等五部門聯合推出以“招工招生一體化、企校主導聯合育人”為主要內容以及“七個二元”為主要特征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推動建立以學校和企業二元主導的升級版現代學徒制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新模式。該模式由于生源來源于企業員工,招考模式由學校自主招考,培養主體企校同責,更大程度發揮了企業育人的積極性,基于“二元制”的畜牧行業人才培養也進入快車道。但是,由于新時期畜牧行業的轉型升級,畜牧類專業實施“二元制”人才培養模式也存在相應的問題。本文結合福建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畜牧獸醫專業2017年以來開展“二元制”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實踐,對畜牧行業施行“二元制”人才培養進行探析,以期為兄弟院校和特點類似的行業開展試點提供借鑒。
1? 畜牧行業人才培養與需求特點
1.1 社會認可度低,招生難度大
畜牧業占農業比重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具有增加農民收入和改善居民生活的重要作用,但是,畜禽養殖由于受生物安全及環境保護要求的限制,生產場址往往地處偏僻,加上傳統養殖模式給大家留下臟臭累的負面印象,人們對畜牧養殖普遍避之若浼。正如尤文兵所述,絕大多數學生對畜牧獸醫缺乏興趣,錄取的學生也多為調劑或遵從父母意愿,真正喜歡畜牧行業以及主動報考畜牧獸醫專業的學生少之又少[3]。據了解,長期以來,除少數省份外,全國大部分院校的畜牧獸醫專業每年招生人數均在100人以內,造成畜牧行業的生源人數嚴重不足。
1.2 行業總體人才缺口大,單家企業需求少
隨著畜牧行業的快速發展,人才總體需求旺盛。養殖場、飼料公司、獸藥、動保服務企業以及各級畜牧獸醫行業主管部門和監管機構等均存在人員數量不足和從業人員知識結構不匹配的問題,亟須補充具有專業背景的技術技能人才。但是,隨著養殖企業轉型升級,早期業務人員需求較多的飼料、獸藥和動保行業對業務人員的需求銳減,而畜牧養殖企業又不同于勞動密集型工業企業,單點養殖場員工總數多為20~30人。為此,無論是豬場、家禽場還是牛場或羊場,單家企業每年人才需求多則3~5位,少則1~2人,只有大型牧業集團公司總體需要上百人。因此,盡管眾多畜牧行業企業人才缺口總量大,但每家企業的實際需求并不多。
1.3 養殖模式轉換快,人才能力要求新
近年來,隨著環境整治力度的不斷加大,各地養殖企業數量銳減,保留和新建的養殖企業規模逐漸加大,集約化機械化程度也不斷提高。養殖企業的轉型升級,對人才知識結構的要求也隨之變化。過去以培養懂養殖會治病的畜牧獸醫技術人才為主,現在將向懂經營、會管理、熟悉畜牧機械以及掌握畜牧養殖與環境控制技術的復合型人才轉變,對能診斷、會治療的臨床獸醫需求也向重防控、保安全的預防獸醫轉變。
1.4 環保限制嚴,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難建立
前廠后校和前校后廠是職業院校的理想建設模式。而畜牧獸醫專業不可或缺的實訓場所——畜牧養殖場由于行業的特點,既要滿足環保要求又要符合生物安全,為此,除非校園遠離城區、面積足夠大以及所處位置在當地不屬禁養區,否則難以建設校內生產養殖基地。
目前大多數未配備校內養殖基地的學校,其畜牧獸醫專業學生教學實訓均依靠校外合作基地進行。但是,合作基地作為獨立經營主體,所有實訓過程只能在不影響其正常生產情況下進行。因此,學生教學實踐也只能采取人員分散、時間集中的方式,難以達到邊講邊操作或邊做邊學的教學效果。
2 “二元制”人才培養模式內涵與特色
“二元制”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是學校與企業二元主體、學校與企業二元管理、學校與企業二元評價、學生與學徒二元身份、教師與師傅二元教育、畢業證與職業資格證二元證書以及全日制與非全日制二元學制七個“二元”。可以說,“二元制”是早期“現代學徒制”的升級版,與其相比,“二元制”具有明顯的特色。
2.1 招生對象轉變
早期“現代學徒制”招生對象仍是參加普通高考的高中或中職畢業生,擬建立的是“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廠,校企聯合培養”的協同育人機制。雖然意在引入企業合作培養,解決學生畢業就業,但在施行過程中多為錄取時或錄取后合作企業參與接納實踐教學和落實預就業單位。期間不同企業給出不同待遇,有的為學生(學徒)提供獎學金和助學金,有的代繳學費和提供實習生活補貼等[4]。但在企業培訓和實踐教學過程中,企業始終實施人才選擇,只有企業認同的學生,才能最終享受企業提供的待遇,而只有企業和學生雙方認可的才能最終被企業錄用[5]。
早期“現代學徒制”在某種程度上解決了培養過程符合企業需求,但由于社會對畜牧行業的認同感不足以及考生對畜牧企業認知度不高,難以從根本上解決畜牧獸醫專業招生少以及畜牧企業招人難的問題。而“二元制”培養模式實行的是從企業員工中進行招生,一方面幫助企業現有員工提升素質,另一方面由于可以實現就業與學歷文憑的雙豐收,有利于企業面向高中和中職畢業的社會青年進行招工宣傳,促進了企業的招工成效,也起到了企業“新員工技能培訓前移到學校”的效果[6]。如福建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畜牧獸醫專業第一期與福清市豐澤農牧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合作招生的24名“二元制”試點班,就是該公司以“二元制”學歷教育為亮點,提前半年招收的29名新員工經資格審查和理論+技能測試后選錄的學生。
2.2 二元主體落實
由于“二元制”學生是企業自身的員工,在學期間學校和企業具有同等重要的主體地位,因此,對“二元制”學生的管理和培養不再是學校單一主體,企業也需承擔教育、教學、實訓和就業等全方位的主體責任,而非只是參與和最后只管選人用人。
在“二元制”模式下,企業與學校選配雙導師進行管理,培養方案也由企業與學校共同商定,教學過程由學校組織公共基礎、專業理論及實驗課程教學,企業主動承擔崗位技能實訓,自主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真正體現了雙主體。
2.3 課程體系實用
由于“二元制”學生是來源于企業的員工,企業對員工的素質提升相較于學歷文憑更加重視業務能力的提高;同時,企業熟悉自己員工的基礎,清楚以后崗位的技能需要。因此,在校企合作開辦“二元制”試點班之初,校企雙方就該批學生的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等按要求反復磋商,既保證學生的政治素養和綜合能力培養,又兼顧企業崗位技能需要和人才發展需求,課程體系更加實用。
2.4 評價方法完善
近年來,學校對全日制學生的評價雖然也采取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但總體上仍然以課任老師根據課程學習情況綜合打分為主,結合學生平時表現進行測評,畢業前參考實習表現進行總體考核等方式進行。但是,由于大部分學生實習過程分散于不同企業,而且作為階段性頂崗,企業對學生的考評好壞對企業沒有絲毫影響,企業沒有就不同師傅對學生的評價制定相應的標準和要求,因此師傅打分隨意性大,難于對學生形成公平和規范的評價。
而“二元制”學生由于本身就是企業員工,企業人事部門會將其實習期間的考核作為后期崗位安排和提拔使用的依據。為此,企業本身制定了較為詳細的崗位能力考核體系,并要求帶徒師傅統一執行,實習結束作為該生總體學習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施政分析,真正實現學生評定由“學校單方”到“校企雙方”,從“需求端”角度進行科學評價[7]。因此,相對于全日制學生的考核評價,更為嚴謹和完善。
(未完,待續)
參考文獻:(9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