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初中教學改革的深入開展,在初中語文教學課堂上,為了進一步保證課堂教學效率,教師要結合學生學習實際,科學的開展語文閱讀教學,從而才利于全面提高學生語文閱讀能力。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分析閱讀能力培養意義,總結提高閱讀能力培養的有效途徑。希望為學生日后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能力培養
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為了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教師需要加強對于閱讀教學以及閱讀能力培養的研究,通過進一步總結,在有效地進行教學實踐過程,提出了具體的教學培養方式,希望結合有效的研究,能夠不斷提高閱讀教學水平,從而進一步為學生閱讀能力提高提供有效保證,具體教學實踐分析如下。
一、 語文教學中閱讀能力培養的意義
對初中語文的教學而言,在傳授理論知識的同時,還要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提升自己的基本素質。針對當下的初中語文課程而言,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式的教學,那么其教學深度無法達標。為了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閱讀教學是有效的方法,與此同時,閱讀練習也是語文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所以,在當下初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作為教師必須充分認識到閱讀教學的價值與意義,以閱讀教學帶動學生其他的學習能力,例如,學生的寫作能力極大程度上是依托于大量的閱讀基礎。因此,閱讀能力是當下學生語文能力的核心內容。與此同時,教師作為語文課程的引導者,積極做好閱讀教學,還能夠以此幫助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激發對語文學習的積極性,使得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熱情不斷提升。綜上所述,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是當下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教師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
二、 閱讀能力的構成
(一)正確選擇和運用閱讀方法的能力
選擇正確的方法以及有良好的閱讀能力,是幫助學生正確養成良好閱讀方法的關鍵,通過合適的方法,也能夠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師要做到“授人以漁”的目標,實現最佳的閱讀方法能力培養。
(二)閱讀的認知和理解能力
所謂的閱讀認知理解能力,即為對不同類型、不同文體和不同修辭文章辨識的一類具體能力。目前,初中語文要求學生的閱讀能力分為以下幾類:認讀、理解和評價這幾個方面。所謂的認讀就是對文章內的每一個字詞有準確閱讀的能力,是語文的基礎要求能力。而理解能力所指的是針對文章核心思想的解讀,是進階能力。而鑒賞則具體指的是對不同文章有一個具象化的分析和概念,就文章所使用的手法和思想進行鑒別,是相對較為復雜和要求較高的體現。
(三)閱讀的遷移與創新能力
遷移能力,是整個初中語文教學閱讀能力培養的核心目標。顧名思義,所謂的遷移指的是將學生閱讀、學習到的知識點,運用在自身寫作和其他學習之上,培養學生創新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閱讀活動能夠幫助學生在知識層面有所進步、有所挖掘,為其后續的學習奠定殷實的基礎。
三、 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培養策略
(一)以教材為依托,進行基礎閱讀能力的培養和訓練
針對閱讀能力的培養而言,最為簡單、有效的方法,即為讓學生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幫助學生深入淺出地了解到文章背后的思想感情,同時深刻地學習作者的寫作思路和手法。教師還需要進一步引導學生,使得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更好鍛煉,要在朗讀的同時體會文章的感情色彩,使得其情感體驗切實加深。具體來看,在語文課程之中,教師可讓學生針對課文進行初步讀書。而這一流程之中,教師要切實摒棄自己過往傳統的教學觀念,將自己的身份轉變為引導者,只發揮引導教學的作用,讓學生自行朗讀的同時體會文章背后的價值。通過這樣初讀的方式,學生能夠大概領會文章的意境內容與結構,教師則需要幫助學生圈劃出存在疑惑的內容,并在此基礎上鼓勵與其他學生或教師討論與分析,在思維的碰撞中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才能獲得較好的學習效果。接下來教師范讀,掃除生字生詞障礙,在這一教學過程中,學生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自己查詢字典解決生字生詞問題,加上老師的解釋,加深記憶。最后則是對文章的精讀,即對文章的深度閱讀,通過這樣的方式幫助學生切實挖掘文章背后的思想價值體系,專項打磨學生對文章信息的獲取能力。尤其是對部分有深刻含義的文章和字詞的剖析,讓學生不僅讀懂文章的面層含義,更對其深度價值有自己的判斷與理解,力求將其轉化為學生自行的內容,在潛移默化間培育學生的寫作能力。作為教師則需要在最后時段予以鼓勵和總結,幫助學生在不足之處予以進步,不僅能夠切實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也為后續教學奠定基礎。
(二)重視閱讀水平,培養總結能力
部分學生對閱讀教學的重視程度不足,認為閱讀學習相對較為簡單、容易,使得自身的閱讀積累嚴重不足。而教師則需要引導學生,為其閱讀學習中設置一定的疑惑,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升閱讀能力。這一點與作文教學的方法思路相通,只有系統性的方法出發,才能在后續的學習中不斷積累和提高。閱讀教學區別于其他的語文理論知識教學,其高度追求實事求是和個性化制定。教師則需要充分考慮每一位學生的喜好和弱點,篩選不同的內容以供學生自主的閱讀和學習。作為教師需要把控的環節很多,如創新、評價和閱讀等,達到層層篩選的目的。通過這樣分層次的教學內容,學生能夠真正意義上達到分層教學的目的,并且還能夠在原有的基礎上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最佳的教學成效。
教師在閱讀教學的練習上,要格外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閱讀教學中有諸多普遍的問題,其中學生盲目閱讀的現象非常突出,不僅浪費了一定的學習時間,閱讀的內容也不具備教育學習的價值,使得學生的閱讀能力停滯不前、難以上升。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重視對學生閱讀方法的培育,使得學生的閱讀效率和質量提升。例如,針對說明文體和議論文體,其閱讀方式要變化,即學生要掌握文章的行文思路,根據其文體進行判斷和學習。其次,快速閱讀。要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掃描全文,然后找出每段文字的中心,以清晰的文字來形容主題,可以用自己的語言匯總全文內容,品味閱讀風格。總之,要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閱讀,鼓勵學生分別嘗試以最慢和最快的速度默默讀書,思考理解文章的意思,并且能夠寫出獨特的感覺,最終教學的質量才有保障。
(三)以閱讀經典為途徑,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
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而言,一篇良好的文章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還能以此帶動學生審美能力提高。一篇優秀的文章,在結構、意境、思想、感情中都會有出彩的環節,而針對部分審美能力相對較為薄弱的學生,將難以充分感知文章的美感。因此,為了進一步幫助學生提升閱讀能力,教師就需要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教材是初中語文教學階段最為基礎也是最為重要的藍本,其中有眾多有深度閱讀價值的文章,而教師就要利用好這一契機,在平日教學的過程中,將文章的賞析、鑒賞方法教學給學生。經過長期的實踐經驗得出,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賞析得以提升其能力,包括語言賞析、意境賞析、情感賞析等多角度。例如,在進行《鄉愁》這篇文章教學的過程之中,不僅其本身有著極高的學習價值,同時作為我國近代最為著名的詩人、散文家之一,作者余光中也有很強的學習、欣賞價值,《鄉愁》更是其所有作品中的佳作之一,有極高的學習價值。教師在教學這首詩歌的時候,要將其背后的思想價值進行深度的剖析,同時將詩歌中富有韻律的結構美也具有極大的品鑒價值。教師要將其朗讀節奏和韻律美進行充分教學,使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詩歌藝術的結構表現。這也是切實提升學生鑒賞能力的有效措施之一。當然,僅僅依靠教材內的賞析教學是不夠的,教師可利用發達的互聯網資源、圖書館資源等,在原有的基礎上推薦給學生一些與教材內容相關的資料,讓學生通過閱讀,使學生有效鍛煉自己的賞析能力。
(四)制定閱讀計劃,培養閱讀習慣
初中階段的學生在學習壓力上已經相對較大,其課程安排也相對較多,傳統、良好的閱讀習慣也難以養成。而尤其是在現代化互聯網信息科技力量不斷提升的情況下,包括電腦、電視等多媒體設備也占據了學生的主要休閑時間,絕大多數的學生在課余時間選擇看電視和手機大于自主的閱讀。而這樣勢必不利于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養成,對此,教師要積極召開學習會議,為學生制定集體性的閱讀計劃。讓學生將日常的閱讀工作帶入到學習和生活之中,要根據學生的興趣和能力布置專門的閱讀任務,并讓學生之間進行互相監督、互相管理。要鼓勵學生在閱讀的時候學會摘抄好詞好句,達到積累目的。在每個學習還可以組織評選“閱讀之星”的活動,通過這樣的方式進一步提升學生對閱讀活動的積極性。盡管這樣的方式需要較長的流程,但在長期實踐上有突出價值。這主要是因為,初中學生平時的課業壓力比較大,時間相對緊張。沒有計劃或者沒有對計劃落實的監督和管理,學生的閱讀就很難保證質量。只有進行長期的合理的計劃安排,并對計劃的實施進行有效的管控和鼓勵,才能讓學生閱讀活動持續進行下去,同時在這種持續的堅持下形成閱讀習慣會讓學生受益終身,利于培養學生良好閱讀能力。
四、 結語
總之,在有效的開展語文閱讀教學過程,應該重視結合學生學習實際,科學的對學生閱讀能力進行培養,這樣不僅能夠幫助學生養成良好閱讀習慣,也進一步提高了學生閱讀興趣。在進行教學實踐研究過程,教師要從專業視角進行分析,要以學生為主體,積極構建更加高效的閱讀教學課堂,從而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語文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董立德.閱讀在農村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作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9(45):89.
[2]宋穎.論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J].低碳世界,2019,9(10):317-318.
[3]仙永華.論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J].才智,2019(27):17.
[4]劉福城.初中語文教學中閱讀思維能力的培養分析[J].學周刊,2019(11):117.
作者簡介:
宋文宏,吉林省大安市,吉林省大安市四棵樹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