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蕾
鄉村旅游作為旅游服務業與鄉村傳統農業融合發展的產物,對鄉村發展具有多方面的積極影響,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途徑之一。
一、四川省鄉村旅游發展現狀
四川是“中國農家樂發源地”,經過近30年的探索與實踐,形成了環城天府農家、川西藏羌風情、川東北蘇區新貌、川南古村古鎮和攀西陽光生態五大鄉村旅游發展板塊,有城鎮依托型、景區帶動型、特色村寨與古鎮型、歷史文化型、(農、林等)產業支撐型、交通沿線型等6種類型,構建形成了農業觀光、農事體驗、主題公園、鄉村休閑、傳統村落、特色村寨等多元化的鄉村旅游產品和服務體系。
2017年四川省鄉村旅游全年接待游客近3.06億人次,實現總收入達2283億元,鄉村旅游經營戶15余萬家,帶動800余萬戶農民受益。2018年前三季度,四川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綜合經營性收入達1137億元,接待游客2.84億人次,帶動1094萬農民就業增收,規模效益穩居全國前列。
二、四川省發展鄉村旅游主要做法
(一)實施“旅游+”融合發展戰略,整合資源,培育鄉村旅游新業態
四川圍繞“旅游+”融合發展戰略,把鄉村旅游提升發展與新型城鎮化、幸福美麗新村、農(林)業產業基地(園區)、農村文化、扶貧開發、災后重建、藏區彝區富民安康工程等緊密結合,通過整合資源及生產要素,在延伸產業鏈、拓寬產業面、集聚產業群上下功夫,催生了一批成規模、有特色的鄉村旅游新業態。例如以廣元利州區龍潭山地農業主題公園為代表的鄉村旅游聚集發展類;以邛崍大梁酒莊為代表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類;以彭州市寶山為代表的鄉村旅游度假類;以汶川縣水磨鎮為代表的災后重建類;以理縣古爾溝鎮丘地村為代表的扶貧移民和民族特色村寨類。
(二)優化發展模式,提升產業集聚程度,推進鄉村旅游規模化發展
四川通過培育現代農業產業基地,推進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從一家一戶分散經營模式向連片化、板塊化、集群化發展。例如成都“五朵金花”、郫縣農科村、西昌“鄉村八景”、武勝縣白坪-飛龍度假區等,通過產業集聚程度的不斷提升,其產業規模化效益也日趨明顯。
(三)結合當地特色,實行差異發展,實現鄉村旅游產品多樣化
四川省各地政府積極引導鄉村旅游經營主體充分利用其特有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以及產業資源,遵循“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注重特色,差異發展”的原則,打造了多種類型的農家樂產品,減小相鄰、相近地區的同質化競爭。例如宜賓市長寧縣依托蜀南竹海,以綠色健康為經營理念,從事健康休閑的養生山莊;眉山市洪雅縣通過采用不同品種的水稻秧苗栽插,設計形成巨幅稻田藝術畫,成為網紅打卡圣地;甘孜州丹巴縣依托自然風光,以藏區文化為經營理念,發展藏區特色民俗。
(四)創新發展模式,提升經營組織化程度,增強鄉村旅游發展動力
四川省積極引導鼓勵各地基層政府探索創新鄉村旅游發展模式:例如宜賓市筠連縣春風村創新“景區管委會+公司(旅行社)+農戶”發展模式,引入了陜西翰陽實業集團共同打造國家4A級鄉村旅游景區,由景區管委會負責統一管理,陜西翰陽國際旅行社負責引入客源,聯合打造“中國云上石漠·花海春風”品牌,帶動當地農戶通過房屋出租或入股、參與公司勞務、自營等方式多元化增收。
(五)挖掘文化內涵,依托節慶活動,打造鄉村旅游品牌,擴大市場影響力
依托地方產業基礎,深挖當地鄉風民俗,利用花木、果木生長期,順應節假日調整,整合資源,打造品牌。從2008年開始,每年以“四川鄉村文化旅游節”和“四川花卉(果類)生態旅游節”兩大節慶活動為主線,按照“主會場+分會場”方式,開展以“春賞花、夏避暑、秋采摘、冬年慶”為主題的形式多樣、特色鮮明的鄉村旅游節慶活動。每年全省各地共舉辦各類節慶活動30余個,吸引大批省內外游客。
三、借鑒四川經驗,推進甘肅鄉村旅游發展的幾點建議
(一)科學規劃、精準布局,實現鄉村旅游差異化、特色化發展
根據全省鄉村旅游發展的總體思路,明確發展目標和布局,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確定重點任務,完善推進措施,對我省鄉村旅游資源進行統一開發、統一營銷、統一管理。依托我省農業發展基礎、旅游資源條件和自然生態環境,精準布局鄉村旅游發展方向,例如榆中以農業生態園區和古鎮文化為主,天祝依托藏族文化以民俗風情、特色民俗為發展方向……通過統一規劃、精準布局實現各地區差異化、特色化發展。
(二)引入社會資本,開發各類產品,創新鄉村旅游發展模式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專業化投資商和運營商,提升鄉村旅游的運營能力和管理水平。重點引入鄉村酒店、主題民宿、休閑農園、度假莊園等業態經營商,以資金扶持、稅費優惠、土地供給等為吸引,示范引領和帶動鄉村旅游整體水平提高。同時,創新農民參與方式,通過到企業務工獲得勞務收入、出租房屋土地獲得租金收入、入股獲得股金分紅等方式,帶動農民共同致富。在農民自主經營的傳統模式基礎上,引入公司+農戶、公司+集體+農戶、公司+協會+農戶、股份制、個體農莊等整體運營方式。依托多元主體,投融資平臺,采用訂制式、產權式、公寓式等多種產品的開發形式,創新鄉村旅游資源開發、產品建設、品牌打造和經營管理的模式,推動鄉村旅游跨越發展。
(三)深挖文化資源,突出創意特色,打造鄉村旅游地域品牌
充分挖掘本地區、本鄉、本村在人文、歷史、環境、生態、農業等相關特色,堅持原住房、原住民、原生活、原生產、原生態的原則,確定本地鄉村旅游發展的重點與優勢。把創意貫穿到鄉村旅游開發的全過程,例如圍繞主題,以鄉村物品、農業種植等,形成創意景觀;在鄉村生活的體驗過程中加入特色民俗、傳統禮儀、地方風情等元素,形成體驗創意……在地域特色的基礎上,突出創意特色,打造地域品牌。
(四)加強宣傳力度,推出一批示范項目,帶動鄉村旅游快速發展
制訂全省鄉村旅游宣傳促銷實施方案,把鄉村旅游作為主打產品和營銷重點之一,納入全省旅游整體宣傳營銷計劃,整體對外包裝營銷。因為甘肅地域狹長,各景區距離較遠,鄉村旅游恰好能夠適當填補景區間的空白地帶。可以與旅行社合作進行旅游產品宣傳、制定新的旅游線路,推廣甘肅省的鄉村旅游。定期開展鄉村旅游新業態示范項目的評選活動,以特色化、創新性和帶動性為評選標準,確定一批以避暑避寒、養老養生、運動健身、高端休閑等為主題、各具特色的鄉村旅游新業態示范項目,建立鄉村旅游新業態示范項目庫,跟蹤項目的建設和運營情況,及時總結推廣典型示范項目的建設和運營管理經驗,發揮示范項目的典型示范作用,帶動鄉村旅游又好又快發展。
(五)重視人才培養,提高村民能力,保證鄉村旅游長足發展
實施鄉村旅游人才培養戰略,采取多樣化人才培養形式。繼續加強對基層干部的培訓,提高干部治理能力,明確政府在鄉村旅游發展中干什么、怎么干。定期對當地村民開展培訓,有意識、有方向的培養村民的各項能力。例如提高普通話水平,能夠與游客有效溝通;學習服務理念,提高服務質量;普及法律常識,保證村民知法守法,保障村民、游客雙方權益;學習現代電子支付方式的使用方法,提高村民在交易中自我保護的能力……通過多種培訓提高村民在鄉村旅游中的參與度,增強村民參與的自覺性,讓村民更好地分享鄉村旅游發展的紅利。(作者單位:中共甘肅省委黨校(甘肅行政學院))
本文系:
1.2018年甘肅省社科規劃項目,項目類別:一般項目,項目名稱:“互聯網+”視角下甘肅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研究,項目編號:YB138
2.2019年中共甘肅省委黨校(甘肅行政學院)創新工場科研支撐項目,項目類別:一般項目,項目名稱:甘肅文化旅游產業發展路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