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茜?崔文靜?何文滿?譚建亭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賡續傳承,既為文化自信奠定堅實基礎,也為文化自信提供豐厚滋養。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的保護已成為全世界的行動,也是高校人才培養的現實使命。陜西科技大學拾遺團隊通過調研了解到非遺漢中棕編現存的銷量差、知名度低、無人傳承等問題,而后前往當地開展了一系列保護活動,結合學校專業特色給出解決方案及保護建議,構建了非遺棕編和時代接軌的橋梁,為棕編注入新的活力,使處在消失邊緣的指尖技藝重回大眾視野。
陜西漢中南鄭的省級非遺(棕編)——棕箱及棕制品加工技藝曾在陜南漢中及周邊地區甚至全國范圍內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發揮過巨大的作用。尤其在漢中市南鄭區的高莊村,這一技藝有近千年的歷史。該產業鼎盛于上世紀七十年代后期至兩千年初。當時的高莊村家家戶戶都在農閑時從事棕制品的加工銷售,男女老少參與其中,并成為本村的主導產業且輻射帶動周邊十余個村,形成了當地村民們致富創收的主要途徑。當時的周邊縣城和漢中市農貿市場隨處可見棕箱、棕床墊、棕拖把、棕掃帚、棕板刷等棕制產品,南來北往的客商來到漢中必買棕箱等產品以作紀念。可現如今隨著時代的更新發展以及新型替代產品如箱包、席夢思床墊的廣泛使用,棕編工藝品已經不能被時代所廣泛認可。
一、漢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棕編的現狀概述
如今,提起漢中棕床墊,棕箱,認識它們的人只有很小一部分,會做這些產品的人更是屈指可數。隨著新型替代產品的出現,綠色、低碳、環保卻帶點土氣的棕制產品及其加工行業受到了市場的極大沖擊,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棕編的知名度和它不再流行的產品一樣, 從大眾熟知變成了鮮有人知。
現有產品如棕箱、蓑衣、棕墊等產品,體積較大,工藝復雜,純手工制作,需要花費大量精力和時間。比如:制作一個棕箱需要花費兩到三天時間。如果面向市面,訂單量突然增多,短期內根本無法制作出成品,所以銷售僅僅通過熟人介紹買賣,產品銷量極低。并且如果將售賣價格和制作所花費的時間和人工成本進行換算,棕編傳承人一天最多只能賺六十元,有的甚至不足十元。與外出務工所得工資相比而言,相差甚遠。同時,手工棕編產品的外觀在工業化產品的對比下精致美觀度較低,而價格在低廉的機器化生產產品中顯得較為昂貴,如今原意購買棕編產品的人越來越少。
此外,21世紀的年輕人習慣于當代社會快速,便捷,高科技的生活方式,很少有年輕人能沉下心專注制作棕編。另外制作棕編耗時長,收益低,在經濟上不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在高莊村1450人中,能夠獨立完成棕編制品的人35歲以上僅占30%,30歲以下的村民基本不會棕編工藝,棕編傳承人不愿意繼續將這個事業繼續下去,后繼無人的現狀令世人感到擔憂。
因此,越來越多的人不愿意把編制棕編產品當作主業,越來越多的傳承人也漸漸放棄傳承棕編技藝選擇外出打工。如今的棕編產品知名度低、銷量差,以及技藝無人傳承,這流傳千年的指上非遺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
二、陜西科技大學拾遺團隊對漢中棕編的保護研究
陜西科技大學拾遺團隊致力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于2018年底建立。團隊成員在2019年1月前往漢中棕編開展社會實踐調研活動,調研了當地傳承人的數量及年齡,當地人對棕編產品前景的看法,并在互聯網平臺發放問卷了解外界對非遺棕編的認識。調研發現當地傳承人的年齡大都在65歲以上,且僅占當地人口的8%,而當地傳承人大都不愿意繼續做棕編,而外界對非遺棕編的了解程度近乎為0,其保護和傳承情況不容樂觀。
在了解到非遺棕編的現有情況后,拾遺團隊于2019年7月在此前往漢中南鄭開展一系列保護活動。通過查閱文獻充分了解棕編項目及各地對其的保護措施,歸納總結出棕編現有保護措施中的不足并完善;通過對當地的走訪調研以及對傳承人、村干部、政府部門的重點訪談后總結出棕編現存 “銷量差、知名度低、無人傳承” 三大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產品和時代的結合程度不夠。在進一步研究討論后,拾遺團隊成員結合自己的專業知識和非遺棕編的實際情況分別針對這三方面給出詳細解決方案并進行實踐。
拾遺計劃開展了工廠參觀與訪談、走訪南鄭縣非遺文化館等活動,深入了解了其它非遺的傳承和發展情況,借鑒了其他非遺發展保護的成功實例并結合棕編特色,制定了文創產品的方案。設計與藝術學院同學的設計出符合現代人審美貼近現代生活的棕編文創產品,改善了棕編銷量差問題;拾遺計劃進行了體驗店裝修、墻繪制作、寫稿宣傳、宣傳渠道經營等活動,從當地開始逐漸向其他地方介紹棕編,解決了棕編知名度低的問題;拾遺計劃舉辦了棕編技藝培訓會、棕編走秀展覽等活動,讓當地人了解棕編的魅力,讓棕編走進當地人的心里,改善了無人傳承的問題。同時“前身”為“西北輕工業學院”的陜西科技大學在輕工方面有極強的師資基礎,針對棕編產品本身植物纖維掉渣、落灰的特性,拾遺計劃將棕編原料帶回學校,請教專門研究植物纖維的老師進行材料改性研究,現實驗室理論研究已經成熟,正在進行實驗研究。
最終,拾遺計劃開展的一系列棕編保護活動,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棕編保護存在的三大問題。同時,在開展棕編保護的活動中,拾遺計劃走訪貧困戶,了解他們的致貧原因、棕編技藝的熟練程度、從事做棕編產品制作的意愿等情況,搭建起了貧困戶和棕編合作社從事制作棕編工藝品工作的橋梁,將精準扶貧和非遺保護結合起來,解決了一部分弱勢群體的就業問題。拾遺計劃在參照現有實踐反饋的前提下繼續查閱文獻針對政府、棕編合作社、投資方、高校等不同方面給出非遺棕編保護的建議。拾遺計劃事跡被近百家媒體報道,同時棕編技藝和棕編制品也被推廣至全國各地,處在遺忘邊緣的棕編制品正逐漸回歸大眾視野。
三、對高校大學生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棕編保護研究的建議
高校大學生更是傳播知識文化的中堅力量,有責任有義務參與地方非遺的保護和研究中來,拓展高校大學生的社會服務領域,推動非遺保護的進程。當代大學生要主動關注漢中棕編等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充分發揮大學生的優勢,熟練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助力非遺棕編發展。積極參與各類型創新創業、互聯網+、文創產品設計等大賽。以棕編為項目對象,為其發展創造更多的可能,并通過各類比賽進行推廣。從而提升棕編的知名度,擴寬棕編發展市場,使其進入到更多人的視線當中。
同時,為棕編拍攝視頻紀錄片、設計廣告、銷售策劃等。相較于地方非遺傳承人,大學生對這類技能更加熟悉。以新穎的方式進行視頻宣傳、廣告設計、銷售策劃,既是棕編發展的福音,又是大學生理論付諸實踐的絕佳機會。
此外,高校大學生應充分結合自己的專業知識致力于非遺棕編的保護中來。大學生團隊大多跨越各個專業,兼具各類專業人才。機械專業可以對接制作流程,經濟管理專業可對接市場銷售,設計專業可對接設計宣傳,匯聚多方力量,助力棕編發展。
高校大學生應主動做一個非遺棕編保護的踐行者,深入了解棕編,也讓棕編融入我們的生活,達到可持續傳承的目的,只有傳承下來才是對棕編最長久的保護。(作者單位:陜西科技大學)
陜西科技大學 2019 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項目編號:201910708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