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水
加快鎮域經濟發展,是統籌城鄉發展,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通過提升特色產業發展水平、提升城鎮綜合服務功能、堅持城鄉統籌、深化城鄉體制改革一系列措施取得。
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把鎮域經濟放在鄉村振興的龍頭位置,堅持走創新、綠色、集約之路,推動新時代鎮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鎮域經濟是縣域經濟的基礎和支撐,鄉村振興要以發展鎮域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加快鎮域經濟發展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指導,以統籌城鄉發展,堅持從本地實際出發,因鄉鎮、因村制宜,構建充滿活力的塊狀經濟區,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協同發展,同時不斷創新鎮域經濟發展體制,增強發展的活力,對于實現鄉村振興,統籌城鄉發展,促進鎮域特色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提升特色產業發展水平,夯實鎮域經濟發展基礎
提高鎮域經濟的實力和檔次離不開特色產業的發展,它對于轉變鎮域經濟的經濟增長方式,拓寬財政收入來源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打造符合鎮域經濟發展的特色產業要立足于本地實際,因地制宜,發揮優勢,創新發展方式。
(一)加快鎮域工業化進程要以工業園區建設為平臺
鎮域工業園區的發展思路,即鎮域工業發展的集約化、區域化是符合工業發展規律,有利于加快鎮域產業聚集,也有利于鎮域基礎設施配套和項目服務,同時還能集約利用土地、減少環境污染。要在鎮域中心鎮村和交通、資源、基礎條件較好的區域,集中規劃建設加工業園區,積極引導各類加工制造企業向基地集中。園區實行閘口管理,企業只管生產管理,社會事務由園區接管,使園區真正成為鎮域經濟發展與擴大招商引資的良好載體和平臺。
(二)大力發揮鎮域經濟主力軍的作用
民營經濟是鎮域經濟的主體和生力軍,是鎮域經濟發展的活力所在、希望所在。發展民營經濟的市場主體是民營,地方黨委政府要積極扶持、壯大私營企業,培育個體大戶,使民營經濟真正成為加快鎮域經濟發展的主力軍。切實放寬直至取消對鎮域民營資本投資的各種限制,消除各種不合理的限制門檻,積極培育有利于鎮域經濟快速成長的良好環境;通過招商引資積極引進有實力的民營企業到鎮域投資創業,逐漸形成各種資源聚集效應;鼓勵和支持富裕起來的農民、農村能人、打工學成歸來者,投資興業,做實鎮域民營經濟發展的塔基;同時重點篩選一批前景廣闊的民營企業骨干,重點幫扶,促其上規模、上檔次,加快提升鎮域民營經濟發展水平。
二、提升城鎮綜合服務功能,優化鎮域經濟發展環境
城鎮化是一個鎮域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對推動鎮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要堅持以城鎮化促進工業化,以工業化帶動城鎮化,使二者相互促進,共贏發展。
(一)小城鎮的建設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水平管理
特別要堅持重視規劃、求精不求大的原則,規劃高水平、高標準,樹立精品意識和適度超前意識。加強區域內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做好城鎮的“凈化”、“綠化”和“美化”。全面提高城鎮的管理水平,在管理服務上,要樹立“企業發展我發展、企業發展我服務”的親商、安商、富商的服務理念,打造“投資洼地”、“生活福地”,為鎮域經濟的發展創造優良的投資、生活環境。
(二)城鎮建設與產業發展結合起來,實現產城融合
城鎮建設與產業發展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互促共進,城鎮建設靠產業發展來支撐,產業發展靠城鎮環境來驅動,實現城鎮發展活力和競爭力不斷增強。有些中心鎮和地處城郊的鄉鎮,具有發展第三產業的有利條件,應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提升人氣,聚集財氣,讓城鎮繁榮起來,真正成為宜業宜居之地。
(三)轉變地方政府職能,運用市場化的手段經營城鎮
改革開放40年實踐經驗證明,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已是大勢所趨,鄉鎮地方政府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小政府、大市場”的開發模式推動鎮域市場化開發。政府主要負責規劃定位和方向把握,提高招商引資、項目篩選等準入管理水平,為鎮域經濟健康發展完善配套、保駕護航,以項目、資金、人才、先進理念的不斷引入來推動鎮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實現跨越式發展。
三、深化城鄉體制改革,為鎮域經濟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加快鎮域經濟發展、實現鄉村振興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方面面,推進農村各項改革并切實落地,激發鎮域經濟發展活力,為鎮域經濟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一)積極推進土地“三權分置”制度改革
土地是鎮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加快鎮域經濟發展,搞活土地流轉,實現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離,促進土地向規模經營、優勢產業、重點區域集中。要不斷完善土地流轉政策,規范流轉程序,創新流轉形式,加快流轉速度,確保農民流轉收益不斷提高。貴州六盤水的“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農村“三變”改革實踐經驗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它有效激活了鎮域系列要素資源,地方政府應認真學習、推廣落地,真正實現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產業向園區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真正解除鎮域經濟發展瓶頸制約。
(二)深化農村經營方式改革,壯大農村合作經濟
農村新型合作組織本身就是鎮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新型合作組織是農民在保持產權相對獨立的前提下、自愿組成的一種新型集體經濟形式。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引導農民以多種方式流轉承包土地經營權,通過土地經營權入股、托管等方式,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實現“一村一品、強村富民”,夯實鎮域經濟發展的產業基礎;也可鼓勵農民以承包土地經營權或者資金、技術等直接入股既有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同時支持龍頭企業、合作社等農業經營主體與村集體、農戶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采取保底收購、股份分紅、利潤返還等方式,實現合作共贏,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加快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企業增效。
四、打破資金制約瓶頸,為鎮域經濟發展提供資金支持
(一)加大招商引資,破解資金難題
發展鎮域經濟要有大量的資金支撐,招商引資要因地制宜、不拘形式,才能提高時效。首先鎮域招商要圍繞資源優勢、特色產業抓招商,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競爭優勢,在做大鎮域特色產業的同時,不斷提升“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水平,提高市場競爭力;其次,做好市場調研,積極參與市場分工,通過招商引資做好既有產業與相關大項目的對接,發展配套經濟,在分工協作中不斷發展壯大鎮域經濟;再次是創新招商形式,采用親情招商、蹲點招商、企企(產業鏈)招商、推介會、線上線下等多種形式,增強招商的時效性。
(二)加大地方金融機構改革
縣鎮金融機構要積極順應農業農村經濟的深刻變化,按照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在支持現代農業、服務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促進農業結構加快調整、拓展農業產業鏈、推動產業融合發展等領域,發揮連接供求的橋梁作用。為農村服務的金融機構和準金融機構如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村鎮銀行、小貸公司、互聯網金融機構、保險公司等在助力鄉村振興是要找準切入點,這個切入點就是從鎮域經濟發展所需要的資金融通。找準切入點,不僅能有效解決鎮域經濟發展的資金缺口,還能使提供資金的金融機構在這個過程中得到合理的收益,實現雙贏。如村鎮銀行通過與當地供銷社合作,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積極探索一條適合鎮域經濟發展、鄉村振興的村鎮銀行發展新模式。可共同打造為鎮村金融綜合服務站,構建區域金融服務骨干網,在共同推進農村電子商務、農民專業合作社業務發展提供農村普惠金融服務體系,真正實現鎮域資源、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同時鼓勵發展農村信貸擔保機構,積極培育小額信貸組織和資金互助組織。還要探索設立鎮域經濟發展投資基金,組建各類投資公司,逐步建立全面的市場化的農村投融資體制。(作者單位:中共濟南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