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鵬
摘? ? 要: 職業教育的核心任務之一是提升學生的職業技能,校內實訓基地是學生提升職業技能的重要場所,加強校內實訓基地建設是提高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環節。本文通過對浙江省部分高職院校的調研走訪及調查研究,總結了共性問題并加以分析,提出加強統籌規劃、整合多方力量、創新管理手段、強化師資隊伍、探索校企共贏的長效合作機制等五個方面的解決思路。
關鍵詞: 高職院校? ? 職教改革? ? 校內實訓基地
一、引言
2019年1月,國務院印發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方案指出職業教育是國家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的教育類型,同等重要。方案進一步明確了職業教育的重要地位及發展方向,提出了“推動建設300個具有輻射引領作用的高水平專業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職業院校實踐性教學課時原則上占總課時一半以上,頂崗實習時間一般為6個月。”的具體發展目標。隨后,為了解決高職院校的改革方向,教育部、財政部印發了《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意見提出“打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提升校企合作水平”等10項具體發展任務。通過國家一系列政策的發布,不難看出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在職業教育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校內實訓基地建設與管理是高職院校職業教育改革工作的重要內容。提高校內實訓基地的使用率,優化校內實訓基地管理,加強校內實訓基地設備性能,改善校內實訓基地的教學條件等,都是提高實訓基地建設與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筆者對浙江部分高職院校的校內實訓基地進行了調研走訪,了解了高職院校校內實訓基地建設與管理的現狀,總結了存在的主要共性問題,分析了產生的原因,對如何在職教改革的新要求下進一步加強校內實訓基地建設與管理進行了探究并提出了對策。通過調研走訪,總結了浙江省高職院校校內實訓基地建設存在的普遍問題,主要為以下幾個方面:
二、浙江省高職院校校內實訓基地建設和管理的普遍問題
(一)建設思路及功能定位不清。
多數學校的實訓基地建設思路不清晰,功能定位不明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表現:一是實訓基地建設初期,沒有經過充分的調研和考察,往往為了滿足專業教學需求匆匆上馬建設,或照搬照抄其他兄弟院校的建設思路,沒有融合自身的辦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學生特點等要求;二是缺少共建共享的意識,實訓基地建設基本以專業為單位,各自為營進行建設,沒有進行專業群發展規劃的思考,造成實訓資源的不必要浪費;三是缺乏長遠的發展規劃,多數實訓基地建設,僅僅著眼當前建設需求,缺少對未來學科發展的研判,導致實訓基地剛建成沒多久,又面臨升級改造的窘境。
(二)實訓設備及場所不足。
根據調研,多數高校均存在實訓場地及設備不足的情況。比如某職業院校建立的咖啡實訓室,因高端商業咖啡機價格昂貴,維護成本高,無法滿足每位學生都配備一個實訓工位,實操過程中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生花費了大量時間在互相等待上,導致實訓效果大打折扣。又比如某職業院校的客房實訓中心,在鋪床實操環節,因場地限制,實訓室里僅五張床,學生的實操訓練變成了老師的操作演示。目前,部分職業院校針對實訓設備不足的現狀,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進行學生分組訓練,部分學校設備連分組訓練都無法滿足,往往變成了老師的操作示范課。這不僅影響了學生職業技能的提升,更影響了學生良好職業觀的樹立和學習興趣的培養,進而影響了人才培養質量。
(三)管理水平不高。
根據調研情況來看,一些職業院校校內實訓基地的整體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手段不夠智能化。部分院校都沒有學校層面統一的實訓管理中心,各個實訓基地的管理工作均分散在各個院系,缺少整體統籌與系統的管理,管理標準、管理要求、管理手段都不統一。一個院系往往配備兩三名實訓指導老師,負責實訓場地的日常開關門、場地預約與借用、設備檢查、報修等工作,日常管理的工作臺賬以紙質登記為主,鮮有運用信息化手段進行管理的。
(四)師資隊伍薄弱。
根據對浙江省內走訪學校的實訓指導老師統計分析,發現超過90%以上的實訓課程指導為專任教師,剩余的課程很少有專門的實訓指導老師參與實訓指導,多數為行政教輔人員。專任教師及行政教輔人員往往缺少一線的企業生產工作經驗,甚至從未去企業掛職鍛煉過,對學生的指導停留在理論層面。通過對院系負責人的訪談,不難發現這個現象的背后是實訓教師隊伍匱乏,往往專任教師的各項福利待遇均高于實訓指導教師,并且多數院校的實訓指導老師為勞務派遣崗位,導致具有企業工作經驗的技能型人才往往因為薪資、工作內容、崗位性質的原因不愿意來校工作。學院一方面無法找到優質的實訓指導教師,另一方面經過幾年好不容易培養起來的實訓指導老師,因為薪資、崗位性質等原因流動性很強,造成師資隊伍水平不高。
(五)校企合作共建不深。
經過國家多輪的產教融合推進,幾乎所有高校都或多或少開展了生產性實訓基地、企業制學院、訂單班等一系列校企合作。多數學校也開展了校企共建實訓基地,企業投錢、學院按照企業的要求定向培養符合企業需求的人才,但從調研情況來看,一些院校的實訓基地共建浮于表面,一方面由于雙方的核心利益不一致,學校以培養學生為主要任務,企業以產生經濟利益為主要目標,另一方面企業的運行管理機制與學院的運行管理機制存在諸多差別,雙方權責不清,導致一些很多校企合作有名無實。
針對以上幾個問題,筆者通過研讀國內外的相關文獻資料,深入學習職教改革對當前校內實訓基地建設與管理工作的新要求,借鑒其他省份的實訓基地管理經驗,認真分析問題背后的原因,對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與管理提出建議和對策。
三、校內實訓基地建設的對策和建議
(一)加強統籌規劃,實現科學定位。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方案中提出的一項重要建設任務是啟動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等職業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即我們熟悉的“雙高”建設。要求建設一批具有引領作用的學院及專業(群)。校內實訓基地建設一樣需要引領性和示范性。因此,在高職院校校內實訓基地建設之前,有必要充分調查行業企業的崗位能力需求和技術發展方向。實訓設施、實訓設備和技術質量標準必須與實際職業崗位的需要相適應,甚至超過大多數企業的技術水平,具有先進性和前瞻性。先進的實訓技術條件可以為學生提供行業內最先進的技術支持,使學生掌握當前工作的新技術發展方向和具體應用,幫助學生掌握先進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為今后更好地就業和個人職業發展規劃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整合多方力量,提升實訓基地建設水平。
一方面,高職院校要充分把握當前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機會,積極爭取國家層面資源及力量支持學院發展。如日前公布的《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擬建單位公示名單》,不難發現,浙江省的高職院校充分把握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的機會,浙江省共有15所高職院校榜上有名,其中高水平學校建設單位(A檔)2所,高水平學校建設單位(B檔)3所,高水平學校建設單位(C檔)1所,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單位共9所,建設單位數量居全國前列。
另一方面,高職院校要積極與地方政府、主管部門、行業、企業等緊密聯系,爭取政策及資金支持學院發展。如積極與地方政府、主管部門溝通,爭取在用地保障、建設資金等方面予以傾斜;與行業、企業合作,發揮自身優勢,積極引入工商資本,探索混合制辦學等。
(三)創新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水平。
充分運用信息化的手段開展實訓基地的日常管理工作,運用實訓基地智能管理終端、物聯網、人工智能等設備和技術,完成實訓基地的課堂考勤、設備巡檢、門禁管理、空間借用、服務呼叫、信息播報、信息查詢等。積極探索形成以校級實訓管理中心為核心的校內實訓基地管理體制。理順實訓管理中心與系、院、教學主管部門的關系,實訓管理中心與院系共同規劃實訓基地的建設工作,院系負責制訂實訓教學計劃,教學主管部門負責審核批準實訓教學計劃,實訓管理中心負責落實安排實訓教學計劃,實現實訓教學資源的充分利用和共享。
(四)強化師資隊伍建設。
打造一支符合學校教學發展需要、結構合理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半p師型”實訓指導老師是能夠讓校內實訓基地充分發揮功能的重要條件之一。對于實訓師資隊伍建設,高校要落實實訓師資隊伍成長發展的培養機制,注重“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一方面要制定一系列激勵政策,在職稱評定中給予優惠政策。比如,在職稱評定和優秀教師評定中,可適當降低或作為高級職稱評選的必要條件,充分調動專任教師參與企業生產實踐的積極性,鼓勵一線教師參加相關行業的資格證書評定。另一方面建立校企人才多方交流機制。學校和企業設立交流崗位,實行一線專任教師和一線企業技術人員互聘,建立崗位交流機制。為提高兼職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引進企業技術人員擔任學校實訓教師,對引進的技術人員進行教學水平、專業認知、信息化教學技能等提升培訓。繼續完善“雙師型”教師企業培訓制度,落實教師下企業鍛煉的規定;強化激勵機制,與校企共建“雙師型”教師培訓基地,開展雙師型教師兼職和全日制教師培訓;建立“雙師型”教師標準,實行分級管理,積極探索校企互動、相互培養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新模式。
(五)探索校企共贏的長效合作機制。
建立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環機制。在校企深度合作、產教深度融合的基礎上,按照“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原則,深化與優質企業的合作,進一步推進校內實訓基地建設和共享機制。一是明確校企雙方在校內實訓基地建設和管理、資金設備投入、培訓課程開發等方面的權利和責任,簽訂合作協議,使校企雙方在各自的權利和責任范圍內進行合作;二是探索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將課程體系、實訓項目等與企業的生產管理、技術、服務相結合,努力實現教學知識與崗位技能的匹配,三是探索校企雙贏的社會服務體系。《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高職院校應開展“學歷+多項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工作,學校和企業要以此為契機,共同建設職業技能培訓評估中心,為內部職工和社會人員提供職業技能培訓,實現資源共享、互利共贏。
四、結語
校內實訓基地是高職院校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條件之一,我省校內實訓基地建設已取得較好的成效。目前,許多高職院校都開展校企合作,共建實訓基地。但仍然存在建設思路及功能定位不清、實訓設備及場所不足、管理水平不高、師資隊伍薄弱、校企合作共建不深等問題。因此,把握國家職業教育改革的良好契機,通過加強統籌規劃、整合多方力量、創新管理手段、強化師資隊伍、探索校企共贏的長效合作機制等方式,提高校內實訓基地建設與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A].國發〔2019〕4號.2019-1-24.
[2]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市場監管總局.關于在院校實施“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方案[A].教職成〔2019〕6號.2019-4-4.
[3]教育部,財政部.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A].教職成〔2019〕5號.2019-3-29.
[4]蔡小平.高職院校實訓室管理標準化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青春歲月,2017(35):229.
[5]葉東明.高職院校計算機實驗實訓室的管理與維護分析[J].數字化用戶,2019,25(10):140.
[6]沈慶磊,孫惠芹.校企合作共建實訓基地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42-44.
[7]蔡霞,曾玲芳.高職院校經管專業校企共建校內實訓基地創設的思慮[J].經營管控者,2017(19):23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