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勝鋒
摘 要:做好基層人民調解工作是加強和創新新時代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內容和有效舉措。當前我國基層人民調解工作依然存在組織渙散、隊伍素質不高、工作創新力度不夠、工作保障不足的問題。必須通過加強隊伍建設、加大經費投入、強化機制建設等途徑來切實做好新時代基層人民調解工作。
關鍵詞:新時代;基層;人民調解;社會治理
一、引言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基層社會矛盾日益多樣化和復雜化。人民調解作為一種重要的法律服務資源,對推進依法及時就地妥善化解基層社會矛盾,維護基層社會和諧穩定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積極打造基層人民調解升級版,充分發揮基層人民調解優勢,是新時代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課題。
二、做好新時代基層人民調解工作的重要意義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調解法》的解釋,“人民調解是指人民調解委員會通過說服、疏導等方法,促使當事人在平等協商基礎上自愿達成調解協議解決民間糾紛的活動。”[1]人民調解是訴訟程序之外化解矛盾、消除紛爭的有效手段,是新時代維護基層社會穩定的“第一道防線”。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社會開放程度的日益提高,人們的價值觀念和是非觀念相互摩擦與激蕩,越來越多的矛盾糾紛匯聚在基層社會,導致基層法院的案件負擔越來越重。一些基層法院,由于人員緊張,越來越多的案件積壓,使得審判質量和司法效率降低,嚴重影響了群眾對司法公正的滿意度。相對于訴訟審判程序而言,“人民調解具有便民、快捷、靈活、經濟的優勢”[2],努力做好新時代人民調解工作,對于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維護基層社會穩定,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三、當前基層人民調解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直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人民調解工作,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有利于人民調解工作創新發展的政策法規和制度規范,我國人民調解工作取得了長足進步。但當前基層人民調解工作也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和不足。
(一)基層人民調解組織渙散
近年來,在中央和省市上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和統一要求下,各地縣(區)、鄉鎮、村(社區)人民調解組織和行業調解組織基本建立起來,實現了組織建設的廣覆蓋,但部分基層人民調解組織存在有牌子無固定人員,有機構沒有發揮作用的現象。調解組織工作大部分由“村兩委”兼職兼做,各地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工作繁重的情況下,兼職兼做人民調解工作村干部基本無暇顧及這項工作,使得部分可及時調解的矛盾激化,導致上訪、上訴情況出現。
(二)調解員隊伍整體素質不高
目前,各地基層人民調解員普遍存在年齡偏大、文化偏低,能力不強的問題。人民調解員年齡在60歲以上的占比較大,一些只有小學或初中文化,大部分基層人民調解員沒有接受過較為系統的法律知識學習和培訓。調解人員在調解過程要么憑經驗,要么無所適從,解決矛盾能力不強。雖然各地經常對人民調解員進行培訓指導,但“村兩委”干部兼職的人員調解員本職工作繁重,加之人員流動性強,能抽擠時間參與培訓的非常少,培訓效果不理想。
(三)調解工作創新力度不夠
雖然國家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調解法》,對人民調解工作原則及組織原則上作了相應規定,但在人民調解實踐中,往往只注重風俗人情、不注重法律法規規定,只注重化解矛盾糾紛效果、不注重法律后果,只注重經驗說教、不注重程序規范等,調解隨意化,調解程序不規范,文書制作簡單化等問題突出。這導致涉及政策和法律的社會經濟活動的矛盾糾紛沒有得到履行而訴諸法律時,調解意見往往與法律規定相悖,從而導致矛盾進一步激化,增加糾紛解決的難度。部分調解組織制度不健全,工作職責不明確,對調解的糾紛沒有形成規范化的檔案管理,調解經驗也沒有得到較好積累和總結。
(四)基層調解工作保障不足
近年來,國民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各地財政均有縮減,人民調解工作經費也因受其影響而有不同程度的縮減。再加之各地鄉鎮、村因扶貧、農村環境整治、綠化亮化等各項任務重、經費投入大,鄉鎮財政投入到人民調解的經費較少,大部分村集體經濟薄弱也無法增加對人民調解工作的經費投入。由于經費困難,大部分村沒有人民調解工作專用電腦打印機等物質裝備,有的村甚至沒有工作場所辦公、只能在就近的干部或調解員家里開展調解工作,更無法發放人民調解委員會工作人員的誤工補助或獎勵,人民調解員的工作積極性不高,也影響了人民調解工作順利開展。
四、做好新時代基層人民調解工作的對策建議
新時代做好基層人民調解工作,必須以貫徹落實中央改革委員會《關于加強人民調解員隊伍建設的意見》和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民調解工作切實維護社會穩定的意見》為契機,不斷加強對人民調解工作的組織領導、大力創新基層人民調解方式方法,切實保證人民調解在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和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第一道防線”作用。
(一)加強隊伍建設,為做好人民調解工作提供人員保障
做好新時代人民調解工作,隊伍建設是基礎。要著力解決有人管事、有人辦事的問題。一是健全調解組織網絡。要建立健全各種形式的人民調解組織,進一步加強以“縣矛盾糾紛調查處理中心”為龍頭的,覆蓋鄉鎮、村(社區)等的人民調解組織網絡。大力加強鄉鎮司法所的規范化建設,充分發揮司法所在基層人民調解工作中的組織、指揮、協調作用。二是選優配強人民調解員隊伍。結合農村“兩委”建設整頓健全、配齊配強人民調解組織,選聘“兩代表一委員”(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五老人員”(老黨員、老干部、老教師、老知識分子、老政法干警)、城鄉社區工作者、大學生村官等熱心人民調解工作、社會威望較高、具備一定專業知識的人士參加,不斷優化調解員隊伍。探索建立人民調解信息員和志愿者隊伍,發揮村(居)民小組長的積極作用,讓其幫助了解社情民意,排查發現矛盾糾紛線索隱患。發展調解志愿者隊伍,積極邀請充分發揮律師、公證員、司法鑒定人、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法律援助工作者等參與矛盾糾紛調解化解。要抓好人民調解員隊伍的培訓。針對不同層次不同類別人員制定培訓計劃,采取舉辦講座、參加庭審旁聽、參與案例分析討論等方式對人民調解員進行培訓,引導律師在公共法律服務點、辦案法官以案說法等方式,開展法律咨詢、解釋等工作中培訓人民調解員,著力提高人民調解隊伍的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