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胡雙 郭雯瑜 江越
摘 要:2020年1月,由新型冠狀病毒(2019 novel corona virus,2019-nCoV)感染引起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NCP)在湖北省武漢市爆發并蔓延至全國[1]。截至2020年2月10日,中國報告共確診NCP 40259例,疑似病例23589例,死亡909例;全球24個國家報告319確診病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成為我國自2003年SARS以來面臨的又一場重大公共衛生疫情[2]。本文對疫情爆發期間當代大學生在對疫情的基本認知度、自我的約束能力、心理健康水平、思想覺悟四個方面進行了調查研究,進一步探討大學生中所存在的因疫情而觸發的深層問題,為我國大學生的下一步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論依據。
關鍵詞:重大疫情,大學生,身心,思想狀況
一、研究對象和方法
研究對象為我國18-22歲的本科生。
研究方法為通過QQ、微信兩大線上平臺,隨機邀請大學生線上填寫調查問卷(由問卷星http://www.wjx.cn提供)。問卷填寫時間規定為2020年2月1日22:00至2020年2月2日20:30。答題結束,對每題答案進行匯總和百分比統計。問卷中不涉及隱私信息,避免敏感詞匯。團隊成員于網絡問卷后臺監測每份問卷的答題時長,答題時長低于50秒的視作廢卷。
二、研究內容
自行設計問卷,內容如下:
一是對疫情的基本認知度(NCP特征、病原體特征、預防方法);
二是自我約束能力(對國家號召的響應度和執行力、居家鍛煉、自主學習);
三是心理健康程度(應激反應、戰勝疫情的信心);
四是思想覺悟(對各類謠言、武漢人民、別國態度、明星捐款的看法)。
三、結果分析
(一)研究對象特征
本次問卷共回收206份,有效答卷197份,有效回答率為97%;男性139人,女性58人。
按年級排序,研究對象人數由高到低為:大一(123,62.65%)、大二(57,28.92%)、大三(11,5.42%)、大四(6,3.01%)。
按地域排序,研究對象人數由高到低的前五大省份為:江蘇(72,36.75%)、四川(34,17.47%)、陜西(7,3.61%)、湖北(7,3.61%)、廣東(7,3.61%)。
(二)對疫情的基本認知度
1.NCP特征知曉率
99.03%的學生知道NCP常見體征為發熱、咳嗽、乏力、呼吸困難;98.62%的學生知道NCP的傳播途徑為口液、飛沫、接觸傳播;98.77%的學生知道NCP的潛伏期為1-14天。
2.病原體特征知曉率
99.52%的學生知道病原體為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99.76%知道蝙蝠可能會攜帶該病毒;92.42%的學生知道高溫(56℃,30min)和酒精(75%濃度)均能有效滅活病毒。
3.預防方法知曉率
99.08%的學生知道開窗通風能降低室內可能存在的病毒量;98.87%的學生知道勤洗手能預防感染;99.95%知道醫用防護口罩和醫用外科口罩均能有效預防NCP。
(三)自我約束能力
1.對國家號召的響應度和執行力
19.74%的學生表明不會主動查詢疫情相關新聞;面對疫情期間的親友聚餐活動,90.87%的學生會響應國家號召,勸阻親友取消聚餐,24.13%的學生會礙于人情往來仍然赴宴;面對國家“盡量不出門”的國家號召,35.76%的學生會趁著天氣好,擅自出門閑逛。
2.居家鍛煉的意識
居家期間,69.95%的學生不會進行室內鍛煉,10.05%的學生會在家通過開合跳或運動器械來鍛煉身體,20%的學生基本不下床或沙發。
3.自主學習的意識
面對寒假延期和開學日期不確定的消息,50.09%的學生不會進行自主學習,其中22.87%的學生更加沒有壓力,每天在家吃喝玩樂,27.22%的學生覺得在家不知道該干什么,無聊至極。
(四)心理健康程度
1.應激反應
86.77%的大學生不了解“應激反應”的含義與特征;當身體稍有不適時,29.42%的學生會驚慌失措,將身體的不適與“感染”聯系在一起,高度緊張;32.07%的學生每日關注疫情的時間超過1小時;17.21%的學生每日反復查看疫情進展,無法專注于自己感興趣的事上;43.78%的學生會因為無法出門而暴躁易怒;自從疫情爆發以來,25.66%的學生出現過失眠、口干、胸悶、心悸、便秘等癥狀。13.90%的學生對每日班級群內發布的各種匯總行動拖沓,不積極配合;4.67%的學生覺得疫情的進展狀況與自己完全無關。
2.戰勝疫情的信心
3.45%的同學認為疫情無法控制且難以戰勝;76.24%的學生認為短期之內抑制疫情較難,但經過不懈的努力,我們必將戰勝它;18.31%的學生認為我們可以在短期(兩周)內控制疫情并戰勝它。
(五)思想覺悟
1.對于謠言
23.57%的學生曾聽信“新型冠狀病毒就是SARS”“風油精可以預防感染”等謠言;8.67%的學生曾全盤接收并主動配合各類新聞中提及的防范方法。
2.對于武漢人民
面對武漢人民吞食野味而導致疫情爆發這件事,25%的學生表示對武漢人民因無知而吞食野味感到心痛和同情;35.96%左右的學生會謾罵武漢人民;39.04%的學生會在社交平臺上暗諷或埋怨武漢人民。
3.對于明星捐款事件
此次疫情中,眾明星的捐款數目各不相同。對此,75%的學生認為捐不捐款是個人意愿,不應強求;13%的學生認為明星作為公眾人物,起著表率和榜樣作用,應當捐與自己收入相匹配的金額;10%的學生認為明星應該捐款,但金額無所謂。
4.對于各國態度
疫情爆發以來,有的國家發揚著人道主義精神,給予武漢很大的支持,而有的國家卻冷嘲熱諷甚至是侮辱我國。對此,17.67%的學生表示沒什么特別的感觸;24.78%的學生極度憤慨,以牙還牙,同樣侮辱他國;55.75%的學生認為應采取和平方式,攜手共進戰勝疫情。
四、問題與思考
(一)大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有待提高
一是在國家號召與呼吁面前,大學生呈現出執行力水平低、存在僥幸心理、懷抱不負責任態度等問題。各地政府明確下達相關規定,嚴令禁止居民聚眾活動后,30%左右的大學生不能正視此次疫情帶來的危害,無法嚴格遵循國家要求——做到“盡量不出門,不與親友聚餐”,表現出無原則無底線的不負責態度和僥幸心理,或是趁著天氣好出門,或是礙于人情往來前去聚餐,這些都將阻礙疫情的控制,促使疫情進一步擴張。作為新時代的主力軍,大學生應當牢記自己的使命和擔當,與祖國同命運,與人民共患難,力所能及地在特殊時期為社會作貢獻,堅決服從黨中央統一指揮、統一協調、統一調度,做到令行禁止,并自覺發揮榜樣作用,積極督促身邊的親友、家人響應國家號召,這既是對自己和他人負責,也是對奮戰在一線的醫務人員的寬慰。
二是在學習、生活方面,大學生呈現出懈怠懶惰、自律意識不強等問題。就疫情期間的身體鍛煉情況和假期生活安排的情況來看,近90%的大學生不會在家自主鍛煉,有些甚至基本不下床或沙發;面對假期延長和開學日期不確定的消息,超過半數的學生不會進行自主學習,學習方面自由散漫;生活方面不規律不健康,終日沉溺于娛樂節目和電子產品,身體素質下降,沒有表現出應有的自律精神。假期是大學生實現自我,彎道超越,擴充自己的最佳時機,合理自律的假期生活、勞逸結合的學習方式,有助于大學生離夢想更進一步。疫情不應成為大學生放縱沉淪的借口,相反,在此特殊時期,大學生更應加強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以頑強堅韌的精神來應對此次疫情帶給學習、生活的種種困難,發揮長征精神,樂觀勇敢地戰勝自己的惰性,而不是淪為電子產品的奴隸。利用網絡資源平臺進行自主專業學習和查漏補缺,師生一起線上切磋琢磨,教學相長;有意識地自我提升,在文學作品中增長才情、拓寬胸襟;在哲學典論中改進思維、把握規律;在藝術音樂中陶冶情操、平和心靈;在手工烹飪中尋思生活的奧妙;積極強身健體,可采用開合跳、俯臥撐、仰臥起坐等室內運動方法,或是利用跑步機等運動器械,塑造健康的體魄,為創造美好未來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不容樂觀
一是存在應激反應和恐慌心理。NCP的肆虐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給我國經濟、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和嚴峻的挑戰[3],與此同時,NCP也沖擊著人們的心靈,危害著人們的心理健康。由于2003年SARS肆虐時,當代大學生群體正值2至6歲的幼童,因而對疫情的印象不會很深刻,所以可以說,此次突發疫情是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一次嚴竣的考驗。在災難與危險面前,人體會產生“應激反應”(stress reaction),即身體的一種本能預警,會帶來軀體、情緒、思維和行為上的許多變化。根據調查數據,30%~40%左右的學生都存在應激反應卻不自知,伴有焦慮、緊張、暴躁等心理變化以及失眠、便秘、口干等身理變化。同時,由于此次新型冠狀病毒具有傳染性高、傳播范圍廣、潛伏期長、危害大的特點,大學生群體中已出現恐慌氣氛。18%的大學生存在嚴重的恐慌心理,當身體稍有不適時,驚慌失措,將身體的不適和“感染”聯系在一起,高度緊張;或是擔心疫情無法控制,反復查看疫情進展,回避自己喜愛的娛樂活動和其他普通信息。針對這些,政府要正視存在的問題,及時發布權威信息,回應群眾的關切,增強及時性、針對性和專業性,引導群眾增強信心、堅定信心。學校應及時進行有關應激反應的知識介紹,緊急開通心理支持熱線和網絡輔導服務,對急需情緒疏導和心理支持的學生予以援助之手;學校應利用公眾號或電子郵件,配以溫和舒緩的顏色、插畫、音樂,來進行心理咨詢和與疫情相關的知識普及。有恐慌情緒的學生每日關注疫情時間不宜過長,盡量控制在1小時以內;應轉移注意力,做一些使自己愉悅的事情;通過寫日記記錄每天的生活,主動和家人溝通,堅持運動鍛煉,合理發泄情緒。
二是存在輕視疫情,無法科學認知此次疫情的態勢。小部分(10%)學生根本不把疫情放心上,不積極配合學校、班委的每日匯報工作,動作拖拉;身體不適時不吃藥,不告知家人,覺得睡一覺就好了;近20%的學生覺得疫情在短期(兩周)內可以控制并戰勝,無法科學認知此次疫情。對此,學校應每日做好疫情進展的告知工作,開展有關疫情知識的問答活動,利用線上打卡觀看短視頻等方法,帶領全體學生科學全面地認知此次疫情,做到既不盲目輕視,也不過分擔憂。校方應時刻繃緊安全這根弦,把精力聚焦到學生的疫情防控上來,在學生群體中敲警鐘,落實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的措施,切實為學生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保駕護航[4]。針對對疫情不以為意的學生,校方更應聯系家長,告知情況,敦促家長對其進行溝通和教育。
(三)大學生的思想覺悟有待提高,大學生對此次疫情引發的種種問題的評價有失偏頗
一是大學生應加強明辨是非、辯證分析的能力。仍有約20%的學生在疫情期間相信過各類謠言,近10%的學生曾全盤接收并主動配合非官方新聞中提及的防范方法。對此,大學生應學會明辨是非,辯證分析,做到區分媒體類型,對非官方媒體的說法保留意見,不被各類小道消息帶偏方向,不信謠、不傳謠、不造謠。同時,大學生作為媒體主體之一,有責任和義務去引導正確輿論,抵制錯誤輿論走向。學校應在線上加強對傳染病防治法的宣傳教育,引導學生依法行動、依法行事,做科學的傳播者、謠言的粉碎者、健康的守護者;加強輿論引導,加強對黨中央和政府有關措施的宣傳解讀工作,堅決維護校園穩定,平穩因謠言而可能帶來的恐慌勢態。
二是大學生應增強理智看待問題、冷靜處理問題、合力和平解決問題的意識。35%的大學生對“武漢人民吞食野味而導致疫情爆發”持激進的觀點,采取“謾罵武漢人民”的舉措,近40%的學生則會在在社交平臺上暗諷或埋怨武漢人民;在對待有的國家冷嘲熱諷甚至侮辱我國的這件事上,約25%的學生存在“極度憤慨,以牙還牙,同樣侮辱他國”的偏激行為。這反映出部分大學生心智不夠成熟,以偏概全,以點概面,粗暴對待問題,幼稚解決問題。部分學生不能清醒認識到吞食野味只是個別武漢人的行為,在危難面前,我們更應團結一致抗擊疫情,對武漢人民的遭遇表示同情,而不是做鍵盤俠,在屏幕前做出無意義的謾罵;部分學生也不能認識到此次疫情是人類共同的敵人,只有國與國之間攜手共進才能戰勝疫情;當代大學生作為未來國內、國際社會發展的重要成員,向各國傳遞出中國態度,展現中國自信十足重要。擁有理智看待、冷靜處理、合力和平解決問題的能力更是新時代的要求,當代大學生與其在網上打無聊的口水戰,不如積極回應各國關切,表達中國始終本著公開、透明、負責任的態度及時向國內外發布疫情信息,呼吁只有和平相處,團結合作,才能共同維護好地區和全球的公共衛生安全,展現應有的大國風范;并向外國友人生動講述防疫抗疫一線的感人事跡,講好中國抗擊疫情故事,展現中國人民團結一心、同舟共濟的精神風貌,凝聚眾志成城抗疫情的強大力量。
三是部分大學生的愛國情懷不夠濃烈,道德責任意識薄弱。就這次調查問卷結果來看,某些大學生認為此次疫情以及相關事件與自己無關,并無什么特別的感觸,呈現出漠不關心的態度,這反映出部分大學生愛國情懷不夠濃烈、社會意識淡泊等問題;在面對明星捐款金額各不相同的問題上,僅有13%的學生意識到明星作為公眾人物,起著表率和榜樣作用,應當捐與自己的聲譽、收入相匹配的金額;75%學生都認為捐不捐款是“idol”們的自由,不應強求。這體現了部分學生過分沉溺于追星和娛樂,忘記了影視明星作為在表演藝術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文藝工作者,是一種象征性的偶像符號,在社會中具有極大的影響力與號召力,對群眾起著表率、引導、號召的作用[5]。危難當頭,公眾人物只有做出好的做派、好的表率才能傳遞正能量,打造見賢思齊、崇德向善的社會風氣,防止道德缺失。縱觀當下社會,富足的生活磨滅了部分大學生的斗志,享樂主義淡化了先輩們艱苦奮斗的品質,不少大學生精神空虛,心浮氣躁,沉溺于追星娛樂之中,缺少責任感、道德感、凝聚力和愛國主義精神。當代大學生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堅石,是參與國際間競爭的重要組成人員,肩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榮使命,因而大學生擁有強烈的愛國情懷和道德責任意識是國家的需要,更是時代的需要。學校應加強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園精神文明建設,推動榜樣作用和道德責任意識深入人心;學生應不斷強化理論學習,提高自身素養和思想覺悟,關注社會熱點話題,加強主人翁意識,爭做一名正義、優秀的國家公民。
參考文獻:
[1]齊曄,陳劉歡,張栗,等.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的公眾認知、態度和行為研究[J/OL].熱帶醫學雜志,2020(2):1-12.
[2]湖南日報評論員.防控重大疫情,我們在一起[N].湖南日報,2020-01-23.
[3]陳大明,趙曉勤,繆有剛,等.全球冠狀病毒研究態勢分析及其啟示[J/OL].中國臨床醫學,2020(2):1-12.
[4]湖北日報評論員.切實扛起疫情防控的重大政治責任[N].湖北日報,2020-01-22.
[5]周盼盼.榜樣教育視域下中學生影視明星崇拜及其引導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