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悅言 張莉君
【摘 ?要】國家公園是研究自然保護和旅游領域最重要同時也是最基本的內容之一。本文以“中國知網”最近5年國內以及國外國家公園相關文獻為基礎,通過對比的方法發現問題,從經營管理理念、服務與質量控制、景區硬件設施、景區規定與法律依據、資金來源、維護與保護措施、環境保護與休憩服務、公益與運營成本、游客的游覽活動與原住民生活方式以及保持原始人文自然風貌和提高貧困地區人民生活水平等多個方面對國內外國家公園研究的主要內容進行評述。最后,并結合中國國情和目前自然保護地管理體系,提出相應的建設性方案,以此來推動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公園旅游游客的管理模式的建成,合理且有效地協調利用與保護這二者之間的矛盾。
【關鍵詞】國家公園;國內外;中國國情;游客管理模式
引言
2021年6月5日,中國國家林業局宣布今年中國將成立第一批國家公園。經過幾年的努力,我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國家林草局會同中國科學院,開展了中國自然保護地體系等方面的相關研究,表明將在具有國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以及珍惜瀕危物種分布等基礎之上,對中國國家公園建立相應的標準,整合國家現有自然保護地及其周邊的生態脆弱區。而“國家公園”一詞最初是由美國提出來的,它是美國在野外體驗、自然社會保護和人類社會發展等一些方面的共同需求。于2018年2月,為了深入貫徹落實“十三五”規劃,中央和地方相關工作小組將國家公園試點正式提上了工作日程。此后,大運河國家公園完成了將文化公園這一主題建設從理論概念到具體實施的轉變[1]。鑒于此,本文主要運用SWOT分析法和系統綜述法,通過對比國內外國家公園的具體發展狀況,因地制宜地對中國國家公園提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游客管理模式。
1.國內外國家公園基礎設施與服務發展實況
1.1以美國國家公園為例的國外國家公園發展實況
美國國家公園主要優勢(S)有歷史文化悠久,種類較多,基礎設施完善,配備齊全,服務發展理念先進等;其劣勢(W)主要有國家天然公園的環境容量十分有限;其面臨的機會(O)有因地制宜地將國家公園附近的森林、湖泊、海洋、河流等有效利用起來;其面臨的威脅(T)國家公園園區的環境承載力有限,而大量游客的涌入很容易使國家公園環境遭受嚴重破壞。
1.2中國國家公園的發展實況
中國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左右建立了國內第一個國家公園。中國國家公園建設的主要優勢(S)有深厚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環境容量大、娛樂活動豐富、政策扶持;其主要劣勢(W)有地區分布不均勻,基礎設施不完善;其面臨的機會(O)有數量多,游客量大;其面臨的威脅(T)主要有對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性逐漸加大,不利于國家公園的可持續性發展。
1.3美國與中國國家公園基礎設施與服務發展實況對比總結
前者因其國家土地管理的特殊性、國家公園開發時間早,經驗豐富,側重于對國家公園進行保護性開發,因而娛樂項目活動較少。而后者則因其豐富的歷史底蘊和源遠流長的文化,注重將國家公園的開發與實際的人文地理相結合,這也促使我國的國家公園比美國的國家公園更富有歷史文化內涵。
2.國家公園的經營管理理念
《國家公園法》它對于國家公園這一自然生態保護地的立法是非常重要的,它是針對國家公園相關方面所確立的一部較為完備的法律。
自從美國第一個國家公園建立以來,世界各國根據其各自具體國情探索出了一套適合本國國家公園發展的管理體系,包括有美國、日本、荷蘭、丹麥等[2]。
3.景區規定與法律依據
3.1對法律體系進行具體的立法規劃
近些年來,我們國家大力推進與實施關于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地與公園體制的建設與重構。自2013年至2019年以來,中共黨中央明確提出了要建立中國國家公園體制。并且在2018年,《國家公園法》被正式列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自立法的規劃以來的第二類有關立法的項目[3]。
3.2明確法律體系中對法律部門的歸屬
從法律的方面可以看出,《國家公園法》的立法類型既屬于自然生態環境保護地,同時又屬于社會法。因為自然生態環境保護地是包含在生態資源的法律范圍之內的。
3.3國外國家公園法律對中國未來國家公園法的啟示
中國在深入推進國家公園體系體制的建設這一大的背景之下,應該進一步的去借鑒與學習國外的一些好的研究成果,以此來加強本國國家公園的一些基礎性的理論研究。
4.資金來源以及公益與運營成本
4.1國家公園資金相關方面
資金是作為國家公園正常運行的關鍵要素之一,對國家公園的發展影響重大。在生態性和公益性的前提之下,應加強政府的引導作用、企業以及相關的組織支撐和個體的支持,積極努力地探索基礎設施方面的特許經營、財政補貼、政府購買服務等融資方式,從而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資融資格局。
4.2國家公園的公益性
公益性的原意意為公共利益(Public Benefits),而公共利益一般指能夠滿足特定范圍內所有人需要的對象,而這種對象是必須具備有公共效用的作用[4]。美國作為主要的承擔者,在各個方面面向大眾、服務于大眾,主動向大眾征詢意見,以加深公眾的參與度,充分發揮國家公園的教育以及生態功能,實現了公眾利益的最大化。中國需要充分確保作為利益相關的主體公眾的參與,充分考慮當地居民的具體情況與自然生態保護的和諧發展,并且通過各界大眾媒體的方式與部分實體活動來弘揚國家公園的生態文明。
4.3國家公園的特許經營
各個國家均在法律條例中強調特許人員在其負責的授權項目中時刻保持著公平、公正原則,且有法律法規明確禁止無故授予某些地區、團體或者個人“優先權”或者“優先續約權”,并且同時還做出相關規定,規定國家公園特許經營的咨詢委員會的內部成員應該規避與自己有直接或者間接利益關系的一些項目的申請。國家公園的運行與收入逐漸依賴于特許經營,但國家公園的特許經營目前正面臨著一些挑戰。依據世界各國自2012年到2016年的特許經營收入占到國家公園總的收入比例情況可以看出,澳大利亞的國家公園特許經營收入占比位居第一,約在30%,依次分別為美國(America)、加拿大(Canada)以及韓國(Korea),其國家公園特許經營的收入占比分別是13%、3%和2%左右[5]。
5.國家公園游客的游覽活動與原住民生活方式
游客們在國家公園開展的活動豐富多彩。但大多數都以拍照、觀光和休憩為主要方式。通過調查研究表明,國家公園原住民的共同利益訴求是要求保護他們本身的自身利益,例如地產、房產以及林產等不受其影響。
6.國家公園的社會參與度與游客感知
6.1社會參與度
國家公園在最初的建設過程中應該優先考慮到這一點。不僅可以維護公園周邊社區的自身利益,而且還有助于提高公眾對建設國家公園的參與投入度。以青海省為例,青海省會在每一年都舉辦一次與我國三江源主題有關的攝影活動,目的旨在將我們國家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推廣到全世界。近些年以來,青海省省政府又多次舉辦各式各樣的活動,目的也是為了讓世界各地對中國的三江源地區有一個更深入的了解[6]。我國建設的國家公園是要服務于社會大眾的,以下是專門針對國家公園在大眾群體參與方面所做出的幾點建議:(1)應大力加強文化教育的宣傳推廣;(2)完善大眾傳媒等基礎的網絡設備,結合實際,進行線上與線下的同步推廣;(3)可以構建一個網上的學習平臺[7]。
6.2游客的整體感受
國家公園的分類多種多樣,以我國的國家濕地公園為例,針對游客對國家公園的感受做一些總結與分析。從整體來看,大眾對我國的國家濕地公園的感受主要有:濕地公園園區內環境優美,空氣新鮮,綠色生態,人為破壞少,大多保持了自然的生態特征,交通便捷[8]。
7.與國家公園相關的利益構建
在處理利益相關的問題方面,國家公園的相關管理部門應該多加關心訴求者的合理利益訴求,積極主動地去建立與協調多方利益相關的各種機制,從而達到平衡的穩定狀態,從而實現各方的利益最大化[9]。
國家公園的利益相關問題并不是單一的,而是有多個方面的。依據有關文獻資料調查研究表明:大眾對于國家公園的意愿大部分來自于利益的驅動作用[10]。因此,針對國家公園相關的利益建構大致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1)構建對外部管理的體制;(2)構建對內部管理的體制;(3)以政府為主導,進行宏觀調控[11]。國家公園的利益相關者主要涉及到有:當地的政府相關部門、部分相關企業、社會上的一些私人投資者以及公園園區附近的社區人員以及前來參觀游覽的游客[12]。我國國家公園的發展要想取得更好的成就,就需要與這些利益相關者達到利益上的平衡點。
8.總的啟示
以日本國家公園的建設為例,給予我國國家公園在今后的發展的經驗有:(1)要注重本國的歷史文化底蘊,注重文化教育;(2)可以適當建設具有區域性的公園管理體制;(3)要明確國家公園與原住民的利益關系[13]。而從國際的角度來看國家公園的發展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方面的啟示:(1)完善基本的法律法規等方面的制度;(2)要建立相關的經濟保障制度;(3)建立合理的區域協調制度,并加強管理與監督[14]。有部分公園本身就富有礦產資源,而一些開發者只顧眼前的經濟效益,不顧及長遠的發展,致使我們的生態環境變得越來越脆弱,所以,鑒于此,應加強對相關企業的合理管控,使相關行業不斷進行創新發展與改造,從而保護國家公園的自然生態環境[15]。
綠水青山,就是我們國家追求的金山銀山。隨著中國經濟近些年的快速發展,國民生活水平質量的提升,消費觀念的改變等因素,人們越來越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因此對國家公園的需求也是越來越大的。從而,對自然環境的潛在破壞也是可以想象得到的。我們國家在國家公園方面仍應該不斷向其他國家學習、借鑒和交流其相關的經驗管理方面等知識。
參考文獻:
[1]王健,王明德,孫煜.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理論與實踐[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18(05):42-52.
[2]肖練練,鐘林生,周睿等.近30年來國外國家公園研究進展與啟示[J].地理科學進展,2017,36(02):244-255.
[3]劉超.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法律表達[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0(05):81-92.
[4]邢一明,馬婷,桑衛國. 論國家公園公益性建設[J].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29(01):43-48.
[5]陳朋,張朝枝. 國家公園的特許經營:國際比較與借鑒[J]. 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8(01):80-87.
[6]李紅松,張杰. 整體性視域下我國國家公園公眾參與研究[J]. 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20(03):73-81.
[7]李霞,余榮卓,羅春玉等.游客感知視角下的國家公園自然教育體系構建研究——以武夷山國家公園為例[J].林業經濟,2020,42(01):36-43.
[8]胡安安,李洪貴. 基于網絡文本分析的下渚湖國家濕地公園旅游形象感知研究[J]. 貴州商學院學報,2021,34(01):49-56.
[9]劉偉瑋,李爽,付夢娣等.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的國家公園協調機制研究[J].生態經濟,2019,35(12):90-95+138.
[10]孫琨. 國家公園公共服務在公民意愿中的義利特征[J]. 旅游學刊,:1-17.
[11]李曉琴. 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的國家地質公園管理體制研究[J]. 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13,30(01):97-101.
[12]黃恬恬,林璇.利益相關者視角下黃石國家礦山公園協同治理路徑[J].資源與產業,2019,21(04):90-96.
[13]任海,張寶秀,中岡裕章等.日本國家公園的制度建設、發展現狀及啟示[J].城市發展研究,2020,27(10):71-77.
[14]曹輝,陳婉婷,張靜嫻等.國際國家公園管理研究知識圖譜分析及啟示[J].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2020,36(10):1233-1242.
[15]吳健,蘇夢緣.美國國家公園礦業管理對我國生態保護紅線區礦業活動管控的啟示[J].環境保護,2020,48(11):64-68.
基金項目:
本文系2019年度“四川省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擴展)國家公園研究中心”“中外國家公園游客管理模式比較研究”(項目編號:GJGY2019-ZC018)階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
張悅言(1989年7月),女,四川省成都市,碩士,成都銀杏酒店管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張莉君(2001年4月),女,漢,四川省巴中市,本科,成都銀杏酒店管理學院。
(作者單位:成都銀杏酒店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