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華
〔摘 要〕以“如何在現代文化創意產品設計中應用隴東南儺面元素”為核心,探討隴東南儺面藝術的歷史淵源及造型特色、儺面藝術元素在“文創”產品中的設計策略;并以教學研究實踐為例,探究在當代文化創意產業語境里儺面文化具象元素和意向元素的設計轉化路徑,為儺面文化的當代傳承和保護探索新方向和新空間。
〔關鍵詞〕隴東南儺面文化;當代“文創”;設計應用
中國的儺文化歷史悠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分支,也是人類一種獨特的宗教儀式。伴隨儺祭而產生和發展的儺戲面具,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甘肅隴東南儺面是古老的農耕文化的產物,是儺舞、儺禮、儺儀等文化活動的重要載體,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和深厚的民族內涵。
一、隴東南儺面的造型特色
隴東南儺面在產生的過程中依然保留了西周、先秦時期的特色,同時也富含鮮明的少數民族地區地域色彩,早在商周時期,周人就在與氐羌民族長期的碰撞與融合中不斷吸納融合氐羌文化。周人的巫儺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與氐羌巫儺文化的影響有關。西周立國后,制禮法以強統治,儺禮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 《周禮·方相氏》中就有生動描述: “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帥百隸而時儺,以索室驅疫。”由此可見早在西周時期儺面的主要特點就以成形。
1.造型奇特多,多種形體組合。隴東南儺面樣式根據場景靈活變化,用動物裝飾,兼體造型。將人或獸的肢體、器官變異為其他物體形象作為儺面的造型方式。為突現神怪的特異本領,民間藝人在儺面中以超現實的組合表現超自然的力量,充分體現出隴東南儺面神秘詭異的風格特征。在以兼體造型方式制作的隴東南儺面中,“人(神)面”是基本形體,可根據需要兼容其他形體,具有極大的包容性。所涉形體種類繁多,包括動植物、人物、器具等,具有自由的創作意識和豐富的想象力。
2.五官表現夸張靈動。夸張奇異的五官造型和哲理化的色彩運用使隴東南儺面的五官表現鮮明突出,用色別具一格。其設色在傳統民間“五行”學的基礎上融入當地固定內涵的習俗,如紅表忠誠、白為奸詐、黑是正直、黃為殘暴、藍為草莽、金銀為神仙精怪等。多數儺面以一種色彩作為主色調涂繪臉部,以其他色彩涂繪五官,塑造出反差感極大的五官和面部形象,給人留下了深刻的視覺印象。
3.標志性的額頭紋飾。紋樣受到宗教影響,造型民俗化。絕大多數隴東南儺面的額頭有紋飾,數神人儺面和始祖儺面的額頭紋飾最為紛繁別致。這些紋飾或是直接繪制而成,或以雕刻加涂色的方式表現。其中象征著正義、法力和仙人之體的日月星辰、八卦、寶珠、眼等最為常見。
4.陰陽表情儺面。“雙表情面孔”,又稱“陰陽變臉子”,是隴東南儺面的獨特的形象。這種形象就是依中軸線將儺面劃分為左右對等兩個部分,并對這兩部分分別進行塑造,使之成為截然不同的兩種形象的組合體。
二、儺面藝術元素在“文創”產品設計中的應用策略
1.儺面形態、色彩等構成內容的提取。包含儺面圖形符號提取、色彩提取以及形態構成提取等三方面。通過考察獲得第一手資料,從多角度挖掘的其背景和內涵,再通過查閱史實材料獲取具有代表性的視覺符號和元素,將這些視覺符號和元素運用在現代設計中,以此傳達地域民族特色,提升以地方儺面為特色的現代化創新“文創”產品設計。
2.儺面圖形符號提取。作為儺事的標志符號,儺面具有一定的傳達信息功能,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隴東南儺面運用奇異的造型和紋飾,構成一定情節,傳達出更多信息,起到敘事性作用,設計中對文化資源的提取、轉化和創造,直接影響到“文創”產品的文化價值和商業價值的轉化和提升,可通過具象轉化和抽象轉化從傳統的儺面形象中提取出典型圖形元素,尋找文化認同度高且具有代表性特征的資源進行視覺元素提取,如傳說中的人物角色、標志性的額頭紋飾、雙面表情等形象或故事。運用現代審美加以設計,結合具有驅除疫鬼,保幸福平安的美好意義和審美價值進行“文創”產品的轉化。
3.儺面具圖案色彩提取。隴東南儺面的色彩運用方式反映著當地勞動人民的傳統色彩觀念。其設色在傳統民間“五行”學的基礎上融入了當地民眾的習俗,具有固定內涵。如葫蘆神儺面為藍色,以示他出身于草莽;悟空儺面為紅色,以示他性格忠誠。同時儺面色彩的寓褒貶功能也是最顯著的一個特征之一,往往儺面的色彩側重于象征人品和性格。儺面譜式的圖案化、格律化具有指示性作用,視覺表現力相當豐富,一切人物的性格特點都淋漓盡致地流露于儺面色彩中。儺面色彩的選擇與我國的傳統文化是緊密相連的,其中所涉及的政治、社會、地域等因素是不可缺少的。現代色彩設計應具有儺面色彩所體現的民族文化特征,并將這一民族特色在當代設計中凸顯出來,繼承并創新,從此來發展出新的現代藝術設計產品。
4.儺面形態構成提取構成形式。儺面在藝術造型上注重人物的表情與特點,突出人物形象,在造型和五官上具有別致的特點,有些表現祭祀時驅趕災難、鬼怪的威猛與勇氣,有些則表現在戰場上的嚴肅與莊重。
三、儺面藝術元素在現代“文創”產品中的轉化
1.轉化思路。在“非遺”商品化的過程中,原真性保護和創意再造是相輔相成的。在現代設計中“文創”產品設計比比皆是,但關于儺文化的創新及應用還是屈指可數。從設計的途徑來看,除了對文化的考究,往往要經過定位、轉化、生成、開發四個過程。在運用傳統的儺面文化進行產品設計時,還需考慮受眾市場,要為用戶“畫像”,了解消費者需求及消費層次。面對不同的受眾群體及文化消費對象決定不同的產品定位,抓住非遺文化創意衍生“文創”種類也就決定了設計的方向,有助于儺面文化資源提取、轉化和創造。
2.轉化緣由。隴東南儺面比較突出的主要匯聚在隴南文縣與北川交界的白馬藏族和聚居于宕昌縣的木家藏族,在與中原民族碰撞中融合中,既吸納著中原民族的先進文化,又至今都保留著濃郁的民俗文化。而且這一地區宕昌縣有小九寨溝之稱的官鵝溝風景優美,氣候宜人。在旅游文化產業的帶動下,大量游客來到這里,并且越來越多的游客在旅游觀景的同時對當地的藏羌民俗特色,尤其是儺面文化產生極為濃厚的興趣。然而,目前在旅游景區以及市場上還沒有形成與隴東南儺文化有關聯的“文創”品牌及相關產品。
3.轉化應用。首先深入挖掘當地具有價值的創作素材,從中提取典型的特色元素進行創意表現,筆者通過帶學生在教學實踐中實地調研和資料收集,了解到宕昌藏族苯教在祭祀儀式中戴的儺面具,代表“五方神”,具有驅除邪避災,為民祈福的寓意。并以其為創作原型進行提煉和概括,結合現代人的喜好,設計出圖形感強且具有不同設計風格的儺形象,視覺呈現上具有設計感和趣味性,最后將其應用在日常的物品上,如手機殼、鑰匙扣、手賬本等。將傳統元素與現代設計完美融合,既延續了傳統文化,又有現代實用性。
結 語
在儺面品牌化“文創”產品設計的應用思考中,其整合內容不僅只包括文化故事匯編和“文創”產品設計。在創意具體執行時,要貫穿整個跨媒介、跨平臺的品牌化思路,跳出傳統文化發展思路的桎梏;要有針對性地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物制宜,提煉儺面具元素,最后串聯成面的創意圖形設計,加以應用到“文創”產品中,引導文化創意設計,從而形成一套完整的“文創”產品設計。因此將隴東南儺面藝術元素與時尚元素融合為一體開發設計“文創”產品,既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傳承也是在新時代對傳統文化生命力的延續。
(責任編輯:翁婷皓)
參考文獻:
[1]熊鸝施瑾.贛儺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創品牌策劃及推廣研究[J].戲劇之家,2019(03):240.
[2]余永紅.隴東南儺文化及裝飾的氐羌文化特征[J].文化藝術研究,2017,10(01):154-164.
[3]何偉偉.淺談京劇臉譜的色彩研究[J].藝術科技,2015,28(04):138-139.
[4]劉曼冬. 蘭州西固軍儺舞的歷史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4.
[5]張國榮.甘肅隴東的儺面藝術[J].雕塑,2012(05):58-60.
本文系蘭州市2018年第一批科技計劃項目《基于敦煌壁畫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與研究》研究成果,編號2018-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