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暢
前言:小學語文的教學是小學階段人文社科教學中極度重視學生素養綜合培養的教學項目,在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進程中,語文教學的模式得到了各個方向上的持續改進,小學語文教育正向著科學、系統化不斷發展。本文將基于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的體系,對當前語文教學中的具體情況作出分析判斷,使當前語文大單元教學的模塊組成更加明確,促進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的整體性、主題性、多元性發展。
1.1整體性教學目的與單課時的偏差
小學語文教學的課程體系在整體上呈現出較為成熟的態勢,以部編版教材為例,每一單元之間的文章類別都能有所區分,單元主題鮮明,能夠為學生提供較為全面的知識體系以供小學階段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培養。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小學語文教師在單個課時的教學中的目的與單元整體的教學目的上存在一定偏差的現象。例如在部編版小學六年級上冊教材第一單元的教學中,第一單元文章整體以呈現自然風光為主,其核心要義在于使學生形成對自然景物的審美能力。但在具體教學中,《宿建德江》卻是一首富含詩人離鄉愁緒、仕途悵然的情感的古詩,語文教師更多要集中讓學生形成對詩中蘊含的情感色彩的分析能力。這體現出了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單元整體的教學目標難以反映各課時特殊要求的現狀。
1.2單元主題貫徹性不顯著
讓小學語文的單元教學得以實現的,并不是教材,而是教師。教師作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主導者,其對于小學語文的教學節奏需要承擔主要責任。然而在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趕課時、跳課時的情況屢見不鮮,使得學生對于小學語文的學習認知局限于對單節課堂內容的理解,這一現象從根本上是小學語文教師對部編版語文教材的單元理解不夠深刻所導致的連帶結果,由于小學語文教師對部編版教材的內容理解停留于教材所規定的篇目順序的層次,缺乏進一步整合,通過對單元主題的提煉使每節語文課堂在教學銜接方面實現邏輯的承接,從而最終造成了學生跟隨教師片段式的單節課程教學形成對單元主題的片面認識,無法使大單元教學的初衷得到有效的實現。
1.3單元課程教學缺乏方式變化
大單元教學的理念不應停留于將各節課程進行簡單的加法拼接組成所謂的單元概念,在這一課程結構下,會導致小學語文教師在對各節課時進行備課時以前后割裂的思路進行預設,從而導致每節課時之間不僅聯系性降低,且課堂組織方式、教學手段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復。例如,在單獨思考每一節課的安排時,我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往往會用“故事引入+作者介紹+語段具體分析+主旨提煉思想升華”的思路進行上課步驟的安排,在內容上較為充實,也能夠達到循序漸進的效果,但長此以往,我發現班級里的學生上課回答問題的積極性越來越低,我在抽取學生進行訪談時發現,是我多節課的教學缺乏變化,使得學生不自覺產生了厭倦的心理。毫無疑問,在大單元教學中,前后文章的主題較為接近,一旦忽視了教學方式的變通,就容易使學生在單元學習的中后段喪失對語文學習的熱情,這一現象是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亟待解決的一大困難點。
2.1細分單元教學目的,合理調整教學計劃
2.1.1理解部編版教材單元內容
小學語文教師必須深入理解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的內容與結構安排,要將了解教材中各單元主題作為備課的第一步,在此之后對各個主題中的課程所對應的學生綜合素質培養方向進行細分,通過該過程,使教師在備課階段就能夠完成對小學語文各單元教學中各個課時的具體教學方向進行預設,避免在實際教學后期教師在執行單節課時的教學時缺乏課程計劃的指導,使語文課堂教學節奏被打亂,失去應有的教學效率。
2.1.2根據實際需求安排各課時計劃
在具體落實到單節課時的備課時,我會從課文涉及的文本、作者特征與文章所處的時代背景進行對課程教學方式與教學目的兩大方向的細分。例如在部編版六年級教材第二單元的教學中,我就在備課階段對各個課程的教學目的進行了細分,比如《七律·長征》這一節課,我認為其在文體上屬于七言絕句,要將建立學生對詩歌的常識認知作為首要目標,其次要重視作者毛澤東的革命地位與精神,通過這首詩使學生了解長征精神,完成其歷史素養與社會素養的同步提升。在實際教學中,學生跟從我的教學思路,十分順利地完成了對課文的概念理解,同時也完成了對該單元的主題的第一印象認識,為他們后續的單元學習打下了基礎。
2.2完善課時間的線性邏輯,強化單元概念
提煉各個單元主題并非難事,例如“愛國”、“藝術”、“保護環境”都是部編版教材所劃定的單元主題,但在提煉單元主題后,如何完成各個課時的邏輯串聯,就必須在課時的教學中合理穿插單元主題的思想表達。例如在部編版教材第二單元的教學中,通過單元內文章的逐篇教學,使學生了解祖國的發展史,并弘揚愛國精神,便是單元的主題。而如何串聯文章,就必須仔細觀察教材安排的單元內的文章之間的深層邏輯關系。在《七律·長征》、《狼牙山五壯士》、《開國大典》三篇主要課文之間,我就試圖以時間作為推進邏輯進行課時的引導。《七律·長征》的寫作基于1935年紅軍長征的歷史事件,《狼牙山五壯士》的故事則發生于1941年抗日戰爭時期,而《開國大典》的故事則發生在1949年10月1日。毫無疑問,這三篇文章在寫作上存在著時空的遞進,跟隨著這三篇文章,學生就能夠逐步了解祖國近代歷經的坎坷,對愛國教育所涉及的理念教育也能夠更為認同。在這種文章之間的時間、地位、國別等各類邏輯被教師尋找到后,就能夠幫助小學語文課堂在教學邏輯上完成自洽,使單元的概念得到強化,使學生上課如同聽一場有開端、發展、尾聲的故事,自然能夠形成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的課堂參與主動性、上課積極性得到顯著的提高。
2.3促進單元教學中的教學方法變化
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大特點即為其教學方式的靈活變化,由于語文課堂教學所涉及的文學體裁方式的區別、中外文體的思想差異以及所反映的時代背景區別,所適合的教學方法也有極大的不同。因此,單一的教學方法不僅會使學生的學習熱情降低,還會使教學的效果被拉低。我在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關于魯迅的大單元教學中,就通過轉變教學思路,靈活運用教學方法,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我在《少年閏土》一課的教學中,讓學生通過動作表演去試圖模仿文中所描寫的閏土刺猹的體態,我的班級中一位學生表現欲望十分強烈,活靈活現的表演宛若少年閏土從書中跑了出來,引得教室里充斥笑聲的同時,同學都給予了由衷的贊嘆;而在《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中,我則在學生通過他人視角了解魯迅時,讓學生以繪畫的形式,畫一畫自己眼中的魯迅是什么樣子,并且邀請學生上臺為大家講解自己繪畫的思路,令我印象深刻,一名學生畫出的魯迅眉毛緊皺,和其他人畫像中的平和神態截然不同,他給出的理由是:魯迅先生畢生抨擊中國社會之弊病,無時不刻不在沉思,這一想法不僅讓在場的學生折服,也讓我感到學生們在小學階段并不只是像老師們心中認為的那樣只能夠乖乖跟從教師的步伐,恰恰相反,學生們在得到正確的引導后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思考實現對單元學習中的教學內容的深度理解,同時能夠形成自己獨到的認識。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中,通過文章的特點、班級學生的特征,教師可以安排恰當的活動方式豐富語文課堂教學的形式,使單元教學更加多元化,同時也顯得生動有趣。
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的思路改良,必須以理解語文教材各單元主題安排的結構、內容布局為前提,并通過教師對課文適合的教學方式、學生對學習的適應度等教學經驗進行合理的教學策略調整,才能使大單元教學的概念不成為空談,得到實際的落實。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新橋實驗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