尕登木草
2012年9月5日,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2012〕48號),《意見》的出臺和實施,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教育事業的高度重視和關心,對于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著力提升農村學校和薄弱學校辦學水平,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努力實現所有適齡兒童少年"上好學",對于堅持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解決義務教育深層次矛盾、推動教育事業科學發展,促進教育公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于進一步提升國民素質、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全市通過實施一體化辦學發展策略,實現市域內學校之間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和優質教育資源全覆蓋,促進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水平的整體提高,滿足廣大群眾“上好學”的需求,使人民群眾對教育工作的滿意度明顯提高。
近年來,義務教育堅持教育發展優先規劃,教育工作優先研究,教育經費優先保障,教育困難優先解決戰略,城鄉義務教育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但是,由于現實的原因,義務教育各種問題也不斷地積累。義務教育還存在質量較差、師資不足、觀念落后、資源配置不合理等一系列長期積累所形成的問題,這些問題都對義務教育一體化的新發展提出了挑戰。主要表現在:第一,教育資源配置方面,城鄉學校教師隊伍配置不平衡。進一步說,正是由于資源配置方面的差距嚴重影響了農義務村教育質量的提高,使其質量低下而無法與城市相比。第二,教育管理方面,與城市相比,農村基礎教育管理極不規范,教育效益低下。這些人都缺乏對教育教學改革的思考和研究,中小學教育教學管理工作常常出現思想認識滯后于教育教學發展,出臺制定的政策甚至不利于教育改革與創新。農村中小學內部的管理普遍存在著行政命令盛行,粗糙隨意有余,人本管理缺乏,導致農村義務教育質量下降。第四,培養目標方面,農村教育培養模式單一,嚴重脫離農村社會實際。目前農村義務教育辦學方向應試化。由于農村學校中學術化、城市化的課程,農村學生畢業后如果考不進大學回鄉后便處于種田不如老子,養雞不如嫂子的尷尬局面,根本沒有培養出一代有技能的農村勞動者。
實施義務教育是我國的基本國策之一,廣大農村人口能否接受良好的教育,是一個直接關系到農村實行小康和現代化的大問題。
(1)優化農村義務教育資源配置。建立教育過程中的最佳資源結構即在保證一定的教育質量和教育成果的前提下,教育資源——人力、物力、財力最合理的構成關系。這是發揮有限的教育資源,在運用中達到最大效果的必要前提。確立合理的辦學規模,推進中小學標準化建設通過學校建設標準的法律規定,政府為人民群眾提供相對均衡的辦學條件,使每所中小學校都能按照法定標準,擁有大體均等的物質條件和師資隊伍條件,對學校的投資,無論是農村或者是城市,占地面積、基礎設施都必須是一樣的,從而在義務教育領域形成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逐步淡化和取消國標、省標、市標以及農村和城市不同辦學評估的標準。要切實落實教育經費“三個增長”和新增教育經費主要用于農村的要求,優先保障推進義務教育資源配置所需資金。
(2)促進教師發展,提高教師素質。教師是學校辦學的主體力量,師資水平是一個學校發展的最重要條件,關系到學校的教育教學、教研教改、教學管理,也關系到教風、校風、學風,更關系到學生的成長和未來發展、成才。教師隊伍建設首先要狠抓師風師德教育,制定一系列激勵教師工作積極性、發展性的評價手段,使全體教師具備樂教善教的奉獻精神。其次要通過校本培訓和集體學習、培訓,苦練教師教育教學基本功,學校要建立一整套促進教師發展、激發教師活力、帶動教師創新的制度,通過老教師發揮經驗特長,新教師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特長,專業教師發揮專業特長,在教研教改中在整合教師資源,共同學習、共同培訓、共同提高,加強青年教師的培養,發揮骨干教師的引領帶頭作用。只有重視青年教師的培養,才能把握學校的未來,使青年教師盡快成長起來,成為學校的骨干教師、中堅力量。
(3)“互聯網+”讓教育從封閉走向開放。“互聯網+”打破了權威對知識的壟斷,讓教育從封閉走向開放,人人能夠創造知識,人人能夠共享知識,人人也都能夠獲取和使用知識。在開放的大背景下,全球性的知識庫正在加速形成,優質教育資源正得到極大程度的充實和豐富,這些資源通過互聯網連接在一起,使得人們隨時、隨事、隨地都可以獲取他們想要的學習資源。互聯網+時代的校園,將不單純是指物理意義上圈在圍墻里的幾幢教學樓,而是現實與虛擬無縫結合的學習場所。網絡已覆蓋校園的每個角落,教育管理的每個環節都通過互聯網實現。教育云課堂和數字圖書館可以為師生提供浩如煙海的學習資源。互聯網+時代的課堂,將以活潑有效的師生互動代替傳統的知識灌輸與接受。
(4)加強教育資源建設,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教育資源建設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和靈魂,因此,教育部門必須組織由軟件專家、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一線教師以及教育技術專家構成的隊伍,注重教學軟件與課程相配套,與教學內容相吻合,研制出能真正為實施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服務的、為廣大教師和學生喜聞樂見的優質多源。教育部門要妥善處理好區域資源網、資源庫的關系,要互聯互通、優質教育資源共享。以實際應用為導向,完善各地的資源服務平臺,儲存更多的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方便廣大師生檢索下載,為信息交流和教師協作研究提供服務。
(5)建立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平臺,全面提高教師素質。教育發展靠教師,教師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教育教學質量。目前城鄉教育發展不均衡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教師素質參差不齊,發達地區的教師能夠獲得更多更好的教學資源,有更多的教育培訓和學習機會,從而能夠不斷提升業務水平。而對于偏遠地區學校的教師能夠獲得的教學資源非常有限,不僅沒有信息化資源,而且連基本的圖書館、資料室都不具備,甚至都沒有教學參考書,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教師素質的提升非常有限。因此,提高偏遠地區教師素質是實現教育均衡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建立遠程教師培訓平臺和教師自主學習平臺,可以為偏遠地區教師提供接受繼續教育的機會,進而實現教師素質的提升。遠程培訓利用計算機網絡打破時間限制和地域限制,使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合理安排時間進行學習,根據自己的程度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和方法,還可以和不同地區不同條件的其他教師學員交流,取長補短,掌握更多的教學信息和技能,更加適應當前偏遠地區教師的現狀。同時還可以構建各級各類學校教師的信息化學習室,使教師能夠熟練的掌握信息化的學習手段,提升自身的業務能力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師資不均衡的現象。3.加強服務體系建設,構建完善的教育信息化評價體系實現基礎教育公平,需要加強服務體系建設,逐步形成以縣為主,國家和各省市縣以及學校的五級聯動,現場與遠程協作相結合的技術支持服務體系。教育行政部門要對學校開展信息技術教育的現狀一學校在信息技術教育的裝備數量、質量等信息化教學設備資金投入情況,進行檢查評估。學校要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發展原則,注重技能和實踐能力的訓練,從培養師生獲取、處理、創新的能力等多方面,對教育信息化技術水平進行綜合評價。
總之,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作為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環節,則是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促進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的重要舉措,是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全面完成教育脫貧任務的現實需要。從制度設計、教育資源分配、師資配備、全面改薄等多方面為切入點,才能推動不斷一體化教育取得新成效。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一般規劃課題(課題名稱:藏族地區雙語類學校一體化辦學管理實踐,課題立項號:GS[2019]GHB1870)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藏族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