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珺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兒童的教育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兒童的音樂藝術教育也備受重視,鋼琴作為“樂器之王”,以其強大的藝術表現力得到更多家長們的青睞,成為家長為孩子提升藝術特長的首選樂器。然而,目前的兒童鋼琴教育模式依然是應試教育,這種教育模式引發的弊端越來越嚴重,給孩子與家長以及鋼琴教師都造成了無形的壓力,在這種情形下,兒童鋼琴的快樂教育的提出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兒童鋼琴快樂教育是針對我國現階段鋼琴應試教育的弊端進行反思而提出的。兒童鋼琴的應試教育是建立在理性基礎上的,教師在教學中注重講解彈奏的知識與技能、技巧,教師占有絕對的主導地位,學生只是被動地接納、吸收教師灌輸的知識,被動地聽從教師對彈奏的指導,課堂內容顯得特別枯燥乏味,甚至有的學生還誠惶誠恐,擔心因為彈奏不好而受到教師和家長的批評,以至于厭學情緒在某種情況下迅速滋長。其弊端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學內容方面。在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下,兒童鋼琴教育也與其他的課程一樣,以傳授鋼琴彈奏的系統知識和技能技巧為中心。對于鋼琴彈奏的知識,學琴兒童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和存儲前人已經發現總結出來的知識,這些知識對于兒童來說,只是一些干巴巴的理論,如果教師不在課堂教學上加點心思的話,那么就很容易讓鋼琴的學習變得枯燥無味。
(2)教師方面。現在的兒童鋼琴教師大多數都是在應試教育思想占主導地位的教學環境中成長的,對國內外先進的教育思想理論尤其是兒童鋼琴教育理論掌握并不充足,很多高校也并沒有開設兒童心理學或者兒童鋼琴教學法之類的課程,鋼琴教師更多的是根據自身的學琴經驗和應試教育方法來進行教學的,把向兒童灌輸彈奏鋼琴的系統知識與技能技巧視為神圣的職責,片面理解素質教育,把素質教育等同于特長教育。
(3)現階段我國兒童鋼琴應試教育還讓學生、家長以及教師之間陷入了一定的困境,具體表現在如下方面:
1)學生方面。由于鋼琴應試教育的教學內容枯燥,教學方法乏味,沒有新意,學生們的厭學情緒越來越嚴重,學生們經常以喝水、上廁所等各種理由逃避練琴。還有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過分的依賴家長,每堂課的學習內容都讓家長記錄,自己不動腦子,只是機器的彈奏,沒有家長的陪伴就不會彈琴,這也給家長造成了很多壓力。
2)家長方面。第一,家長最初讓孩子學習鋼琴的目的大多是提高孩子的音樂素養,陶冶情操,提高孩子心理素質,同時也讓孩子有個技能。但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卻漸漸改變了最初的學習目的,慢慢變成以考級、參加比賽,獲得各種證書為目的的學習了。第二,有的家長因為學習費用昂貴,不顧孩子的喜好與能力,盲目要求老師給孩子布置高難度、多數量的曲目,給老師也造成了很大的壓力。第三,琴童家長之間的攀比,也讓家長對琴童的要求越來越高,經常引發家庭矛盾,出現父母打罵孩子,孩子砸琴的現象,親子關系遭到嚴重破壞。
3)教師方面。首先,學生的厭學情緒嚴重影響了上課進度,眾所周知,鋼琴的學習是要通過不斷的練習才能取得一定效果的,如果學生厭學情緒高,就不愿意練琴,那么上課的時候就不會出現好的效果,作為老師就只能一遍一遍苦口婆心的解決之前沒有解決的問題,新課的內容就進行不下去了。其次,家長也會無形中給教師施加壓力。眾所周知,鋼琴自身的價值就很高,其學習費用也會比一般樂器高一些,家長們在付出了昂貴的學習費用的同時,也要求學生可以從課程中學到高難度、多數量的曲目,有時會要求老師給學生趕進度,加難度。但是從專業的鋼琴教師都堅持在學生的能力范圍內布置相應難度的曲目,不建議盲目追求高難度、多數量的曲目。
綜上所述,學生、家長與教師三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鋼琴的快樂教學就是要合理協調三者之間的關系,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讓琴童們擁有一個快樂的鋼琴課堂,從而達到提高學習興趣,陶冶情操的目的。
2.1 創設良好的學琴環境。
首先,在家庭內部營造一個良好的音樂氛圍,家長的引導作用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引導孩子對音樂的興趣,比如在吃飯的時候可以放一些輕松的音樂,周末也可以帶孩子去聽音樂會,多看鋼琴演奏,逐步建立對鋼琴的親切感,讓孩子覺得彈琴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
其次,教師在課堂上也需要創設一個良好的音樂環境,通過歌唱、欣賞、舞蹈、游戲等形式,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音樂學習中來,在這樣的情景下來學習彈奏鋼琴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技巧,使學琴的過程變成一種愉悅的審美過程。
2.2 教師要更新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方法,把快樂教學的元素引入課堂。
首先,要實現兒童鋼琴的快樂教育關鍵在于任課教師,因為教學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師生的雙向活動。教師應更新教學理念,充分認識與理解素質教育的意義,用素質教育的理念取代陳舊的應試教育理念。
其次,教師應加強對國外音樂課程改革積極成果和先進教學法的學習,為改變教學方法豐富課堂內容增加理論基礎。目前,已經被實踐證明的成功教學法有瑞士人埃米爾·亞克·達爾克洛茲創立達爾克羅茲的“體態律動”教學法,匈牙利人柯達伊·左爾坦創立柯達伊的集體歌唱教學法,德國人卡爾·奧爾夫創立的奧爾夫“元素性音樂教育”教學法以及日本人鈴木鎮一創立的鈴木音樂環境教學法。它們追求的音樂教育理念都是在上世紀 8O年代以來所興起的世界性教育改革運動的影響下,把音樂教學目標確定的指導思想,由片面地強調“通過教育學習音樂”轉變為更多地強調“通過音樂進行教育”,把音樂教學目標的關注點,從“音樂”轉向了“人”。這也是我們主張倡導的兒童鋼琴快樂教育所堅持的音樂教育理念。
2.3 教師還要根據孩子不同年齡的特點授課,因孩施教。
由于不同年齡段的兒童特點不同,故教師在鋼琴教學中也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來進行授課。
2.3.1 3—6歲兒童的鋼琴教學
幼兒從出生到三歲,不僅身體經歷了快速地發展,同時生理學、感知世界的能力、語言能力以及獲取知識的能力都在快速發展,這些成長都幫助幼兒形成最原始的身體自我形式,三歲開始生理自我基本成熟,這一時期學習音樂時,重點要培養孩子的音樂拓展能力,主要在聆聽和節奏游戲中完成。在鋼琴教學方面,3-6歲的兒童需要多聽多唱,練習時間也不宜過長,可以每天練習兩次,每次都在15分鐘左右,讓孩子們覺得彈鋼琴就像玩游戲,逐漸是鋼琴成為他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時,也可以多聆聽美麗而歡快的音樂,讓孩子們在音樂中舞蹈,教師可以示范,讓孩子模仿,通過肢體語言來傳達音樂的樂趣。另外,有一點需要注意,這一時期由于每個孩子的手指軟硬程度不盡相同,教師在這一方面不應太過較真。
2.3.2 6—9歲兒童的鋼琴教學
當孩子六七歲時,他們進入小學,開始了系統的學習文化知識,要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這一階段在鋼琴教學上,要重點培養孩子的注意力,教師講解課堂知識的時候,需要孩子自己主動聽,家長的輔助功能越來越低,要鍛煉孩子自己的識譜能力和糾錯能力。同時,孩子需要通過大腦思考而不只是機械的運動手指,應該讓孩子大膽地表達自己對音樂的鑒賞,將音樂的情感完美的表現出來,以此來啟發學生的創造力,幫助學生獲得音樂的鑒賞能力。
兒童鋼琴教學要堅持正確的教學理念,同時,不斷探索新的適應現代兒童心理的教學方法,豐富兒童鋼琴教學的課堂,快樂的學習,快樂的練琴。在教學實踐中,可借鑒達爾克洛茲、奧爾夫、柯達伊和鈴木的已經被實踐證明的成功教學法,讓學生感受體驗節奏和音樂的魅力,在愉悅的基礎上,學習彈奏鋼琴的知識和技能技巧,使學琴的過程充滿樂趣。
(作者單位:山東旅游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