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秀清
在當今教育教學方式的大環境下,學生習慣了“老師講授知識,學生接受知識”的學習模式,學生自己生成問題的能力相對比較薄弱。對于探究學習型的綜合實踐活動學科來說,是一個障礙。學生對問題進行反復掂量,思索不同的解決方式,對于他們來說這種“頭腦風暴式”的學習方法一時很難接受,但是如果我們通過研究找到影響學生生成問題能力的成因及提高學生生成問題能力的要素和方法。學生還是很容易產生創造性的,相信他們會有更多的想法產生!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門面向全體學生開設的,以學生自主選擇的、直接體驗的、研究探索的學習為課程基本方式,以貼近學生現實的生活實踐、社會實踐、科學實踐的主題為課程基本內容,以學生個性養成為課程基本任務的非學科性課程。綜合實踐活動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主進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是基于學生的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實際,體現對知識的綜合應用的實踐性課程。
但在當今教育教學方式的大環境影響下,我們的學生習慣了“老師講授知識,學生接受知識”的學習模式,學生自己生成問題的能力相對比較薄弱。對于探究學習型的綜合實踐活動學科來說,是一個障礙。學生對問題進行反復掂量,思索不同的解決方式或者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產生更深層的問題,對于他們來說這種“頭腦風暴式”的學習方法一時很難接受。
在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中,探究也指學習過程。它是一種積極的學習過程——“學生去做的事,而不是為他們做好的事”。( something that students do, not something that is done to them)換句話說,就是讓學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讓學生接受教師思考好的現成的結論。如果我們通過研究找到影響學生生成問題能力的因素,探索出在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提高學生生成問題能力的方法,從而提升學生實踐的深度,培養學生養成善于思考的習慣,鼓勵學生開拓視野集思廣益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宣傳推廣。相信他們會有更多的新想法產生!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加重要。問題是探究的開始,是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的起點。沒有問題就沒有探究,沒有問題就無法探究。
讓學生明確“提出問題”的重要性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要敢于“放”,敢讓學生“胡思亂想”“天馬行空”,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讓學生學會思考,學會提出問題。我在指導三年級學生開展“小腳訪恩寧”綜合實踐活動時,學生的熱情勁頭非常足,活動前提出的問題有:八和會館的用途是什么?建于多少年?為什么叫八和會館?是誰創立的?泰和樓位于哪里?它的用途是什么?建于多少年?是誰創立的?……但由于學生年紀較小,處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起始年級,提出的問題過于簡單,求量不求質。上網一搜索資料,幾乎全部問題都可以解決了。雖然如此,但教師也要鼓勵學生積極想問題,給學生打造一個思維活躍的基礎。
學生的問題是無窮盡的,但并不意味著所有的問題都能成為學生開展探究活動的主體。一些沒有研究價值的問題或明顯沒有結果的問題則不應作為學生開展探究活動的主題。要提高學生的生成問題能力還要使學生敢于質疑。教師讓學生通過實地考察、采訪等途徑親歷實踐,去考證問題的結果。使學生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創造性完成任務,并在實踐的過程中鼓勵學生敢于質疑,提出“刁難”“鉆牛角尖”的問題。如:學生上網查到李小龍祖居的地址,但我們學校內也有一間房子叫李小龍祖居,究竟我們學校內的那所破舊房子是否李小龍祖居呢?學生質疑于是實地考察,按照地址訪問街坊,證實我們學校內的那所破舊房子就是李小龍祖居。只有學生成為問題的主體才會更有動力去探究結果。
意大利的瑞吉歐方案教學思想中有這樣一句話:“接過孩子拋過來的球,并拋還給孩子?!彼嬖V我們,作為一名教師,要隨時注意觀察孩子,及時捕捉孩子有價值的問題,然后再把問題還給孩子,讓他們接過球,投入新一輪的思考、探索,從而使活動不斷深入。要引導學生善于提問,教師就要不怕學生多問、深問、怪問,教師要細心傾聽,留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并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給予恰當的評價。
天佑小組考察的對象是詹天佑紀念館。他們小組通過實地考查和搜集到的資料了解到詹天佑先生的生平事跡,還到詹天佑紀念館旁邊的詹天佑小學里進行拍照(因為里面有著名的人字形鐵路模型)。回校后,改組同學交流整理資料。我問:“通過考查,你們還會想到什么問題呢?”“嗯……”一片沉默,我鼓勵道:“沒關系,發揮想象,但不要太不靠譜。”“我們的資料很少,表演匯報的形式不夠豐富?!薄澳芴嵋恍┯刑骄啃缘膯栴}嗎?”我接著問,“你們不是還考查了旁邊的詹天佑小學嗎?那我們呢?”說著,小銘同學眼珠子一轉興奮地說:“我們學生里有李小龍祖居,那我們學校也改名叫李小龍小學吧!”同組同學馬上有人回應:“不好!”這就是我要的效果,我笑了笑說:“別急,這個問題不錯呀,我們可以把這個問題作為探究問題,設計一份調查問卷,對全校師生進行訪問統計局,了解民意呀?!碧煊有〗M的同學好像若有所思,繼續想下一個問題。
學生生成問題能力還需自身平時對現實問題的看法沉淀、觀點積累,這樣到真正要用的時候才能從知識庫里鏈接相關的解決方法。
在“歲月‘樓聲”探究活動中,我校五年級學生通過與香港小特首們的互動交流,吸取各自城市的好做法,以增強對文化保育的意識,改進文物保育的成效。如:通過考察對比,我們發現香港政府辦事比較拖沓,但市民卻十分重視文物保護,積極爭取這方面的權利。我們廣州市政府在文物保育這方面做得比較完善、努力,但市民對政府的措施比較冷漠。說明政府在宣傳教育方面力度不夠。學生能夠結合自身生活經驗運用頭腦風暴的方法生成解決問題的方法。如:市政府應該加強力度對市民進行宣傳教育。在學校教育階段應該滲透文物保育這方面的知識,特別是作為廣州人應該從小了解廣州的文物建筑。市政府在解決搬遷市民的問題時可以通過低息搬遷的政策、通過價值評估決定選擇性保留、翻新等。通過綜合實踐活動,孩子們對文物保育提出了很多自己的看法,我們還鼓勵孩子把這些看法、提到的問題和建議進行歸納整理,寫成信件發送給文化局局長。如果學生平時沒有對現實問題的看法一定的沉淀和積累,他們是很難會生成出自己的觀點的。
要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必須從平時的課堂抓起,從平時的生活培養起,使學生在模仿、體驗的過程中逐步積累經驗,形成自己的觀點,提高生成問題的能力。通過改變教師的教學模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增強學生實踐探究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在深度實踐的過程中生成更有深度問題的能力。
附1:(學生提取關鍵詞能力調查卷)
探尋騎樓故事喚醒保育意識
西關文化的元素有多少恐怕連廣州人自己也數不清、說不盡,但隨著現在城市經濟規劃發展的需要、人們素質的提高,越來越多的西關居民開始重視對西關文化的保護。瞧,廣州市荔灣區西關培正小學的西關文化保育紅領巾小隊在寒假假期里又再出擊。這一次,他們活躍在上下九繁華的茶樓食肆——陶陶居。通過對市民與陶陶居管理人員進行采訪,搜集上下九步行街陶陶居這棟古老騎樓的故事。從中發現問題,關注它的發展,了解它的現狀、隱憂,增強隊員們對西關文化的保育意識,也用實際行動向市民推廣保育的措施。
請寫出3個你認為是本文的關鍵詞:
附2:(學生生成問題能力調查卷)
綜合實踐活動學生生成問題能力測試(時間:30分鐘)
班別:???? 姓名:
請同學們認真閱讀以下材料,并按要求回答。(恩寧路在改造中煥發青春2011年07月25日???來源:廣州日報)
隨著最近荔枝灣涌二期建設全面啟動,華貴路、逢源街和恩寧路片區涌邊大約3萬平方米左右的房屋面臨拆遷,結合恩寧路的新規劃,老西關的大面積改造再度牽動人心。
“從景觀價值看,恩寧路極具特色的騎樓街和八和會館等西關傳統建筑,再加上恩寧涌揭蓋復涌后兩岸的改造,肯定會比現在荔枝灣涌一期周邊更加美麗,對游客更有吸引力?!痹趶V州海珠區生活了近30年的彭小姐近日專門陪北方來的朋友參觀荔枝灣涌,對改造后的荔枝灣涌贊不絕口。
在6月底,新的恩寧路改造規劃在廣州市規委會獲全票通過后,記者發現,越來越多的游客在參觀荔枝灣涌一期后,會順便到距離荔枝灣涌10分鐘左右步行距離的恩寧路感受地道西關風情,甚至到西關銅鋪買紀念品。
參與過荔枝灣涌改造的思哲設計有限公司總設計師羅思敏認為改造才能讓歷史保存,“對舊城區有計劃、有功能區分的保護才是正確的道路,也不能只強調保留原貌,大量的危樓還是應該拆掉,區域應有的商業價值應該得到發掘。”
有廣州市民認為,非急功近利的發展模式,反而能帶來更廣泛更深遠的益處,亞運之前完成的荔枝灣涌一期復涌工程,并沒有以純粹商業利益為目的,卻成功將周圍人流量激增幾十上百倍,來自外省、港澳臺甚至外國的旅行團也絡繹不絕,成為廣州旅游的新名片。而面積更大、珍稀歷史建筑更多的恩寧路改造,如果能夠做好保護、改善環境,相信可以讓荔枝灣涌改造的示范效應更加放大,恩寧路肯定能成為廣州對外的一張更靚麗的名片。
1、請寫出3個你認為是本文的關鍵詞:
2、看了這份材料后,你能提出兩三個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嗎?
(作者單位:廣州市荔灣區西關培正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