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泉本 孫立
服務社會是高校的三大職能之一,高職院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利用自身的教育教學、技術研究、學生活動、校際合作等優勢,對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作用。這既是高職院校價值的體現,也是地方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內在需求。本文分析了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不足和意義,提出了高職院校更好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1)專業設置不符合地方產業發展需求。根據教育部發布的《2018年普通高等教育高職高專專業設置備案結果》,高職專業現有19個大類、78個二級類和1150個專業,基本滿足了高職教育專業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然而,通過對我國高職院校的現狀分析發現,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相對集中,與行業的整合不夠緊密。據初步統計,截至2018年底,江西省共有職業院校46所,電子信息、財經類、制造類、土建類等專業是熱門,主要分布點已達100多個,專業總數已達700個。高職院校專業設置在與區域產業的發展、地方經濟建設的需要還有很大的欠缺,主要表現在與第一產業專業的銜接還很薄弱,第二產業相對不足,第三產業增長過快過快。
(2)服務地方經濟的意識不強
我省的公立高職院校多為中等學校升級而來,還有一些是私人辦學。管理人員普遍有重教學、輕科研服務的觀念,不能正確認識和處理人才培養、科研與社會服務的關系。此外,目前高職院校的職稱評定以發表著作為主要指標,教師對縱向教育改革課題更感興趣,而忽視了橫向科研課題。因此,教師積極為地方經濟服務的積極性不高,意識不強。
(3)服務地方經濟的體制機制不夠靈活
從內部看,高職院校的機構設置不完整,一些學校沒有設立專門的部門,專門的教職工和專職領導統一組織全校的社會服務工作。教師和部門參與社會服務的情況沒有列入考績。
從外部看,政府部門和工業企業在技術服務和管理咨詢方面的要求,大多是通過人際關系與高職院校聯系在一起的。高職院校由于缺乏相應的管理機制、激勵機制和服務機制,只能被動地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在與企業的合作和社會服務方面,沒有長遠的規劃,沒有完整性、連續性,沒有長期系統的服務。不能樹立良好的口碑和較大的服務品牌影響力。
2.1 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是高職院校提升自身地位和聲譽,發揮社會服務功能的重要途徑
高職院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源數量和規模已占全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是高校的社會責任,同時對提高學校的聲譽和影響力有積極作用。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人才培養、培養條件、師資隊伍是否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是否符合社會就業創業的需要,決定了它能否更好地服務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此外,高職院校為社會輸出技術技能型人才,提供科技支撐,對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積極作用。
2.2? 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離不開高職院校
(1)人力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高職院校培養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符合地方企事業單位的需要。地方企事業單位可以近水樓臺先得月,優先選擇人才。顯然,在中國經濟新常態下,經濟結構的不斷優化和調整需要更多具有較高人文素質和良好技術技能的專業技術人才。在經濟轉型時期,中職生和初中學歷的畢業生已不能滿足企事業單位的需求。高職人才的培養需要大力發展高職教育,高職院校肩負著這一重任。
(2)加快城鎮化進程,需要大力發展高職教育。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加快城鎮化建設步伐,高職院校肩負著培養和教育農村人口和城郊農村人口的職責,讓他們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技術適應城市發展需要的。
2.3 高職院校在地方經濟社會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1)與本科教育不同,高職院校注重培養專業、實用、技能型人才。畢業生可以直接進入企業和勞動力市場,為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便捷高效的“生活要素”。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高端人才,但絕大多數是技術熟練的技術工人。
(2)高職院校是地方經濟建設和發展的技術資源和信息服務基地。高職院校擁有的師資、實驗設備、信息資源成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寶貴財富。一方面,高職院??蒲嘘犖榭梢酝ㄟ^技術市場,將自己的科研成果、發明創造和技術轉化為生產力,促進當地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另一方面,高職院校還可以利用人才優勢和企業合作技術研發、生產指導、人才培養等,對企業在生產經營中遇到的問題進行研究和解決,使校企科技人才相互滲透、相互扶持,促進企業發展,增強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活力。
(1)合理設置專業。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決定了高職院校培養什么樣的專業人才。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發展,社會職業的變化頻繁而迅速,這就要求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要與時俱進、實時響應、及時調整、適應社會。目前,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適應公共教育需求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品牌專業建設的優勢并不明顯。隨著當前經濟社會的發展,行業對員工的素質提出了很高的標準和要求。高職院校要建設好品牌專業,發展好特色專業,利用專業的品牌優勢,調動學生學習專業的興趣。品牌專業和特色專業的發展壯大在社會上有一定的影響力,也可以吸引當地相關企業和個人投資創業。
(2)深化校企合作
一是校企合作運營新模式“訂單班”模式。學校和企業共同參與學生培養。學校提供場地、理論教學和完備的教學體系,而企業則提供實踐練習項目和技術支持,這種校企合作模式豐富了教師的實踐經驗,提高了教學質量,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專業能力;對企業而言,提前培養人才,減少資金投入,降低生產成本和員工培訓成本,形成“人才協同教育、過程協同管理、成果共享、責任分擔”的校企之路。
二是“導師帶領學生”模式。近年來,國家大力鼓勵和支持創新和創業人才,研究和制定相關政策與措施對離職的科研人員、創業機構如大學以及其他機構等給予創業支持。根據中國科學技術協會2016年的調查,60%的科技工作者愿意創業。許多高職院校的專業教師都愿意離開自己的崗位去創業。許多調查顯示,大學生創業的熱情很高,但成功率很低。他們缺乏的是“技術、視野、資源和人脈”,這是教師的優勢。高職院校教師引導學生創業只是優勢互補。目前,一些高職院校出臺了相應的優惠政策,鼓勵專業教師引導學生提高專業實踐能力,在學習、實踐、創業的同時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實現工學結合、項目開發與專業教學相結合,整合“專業、企業、就業、創業”的人才培養模式。
三是“現代學徒制”模式:2014年2月26日,國家提出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規劃,提出“現代學徒制聯合招生、校企合作培養學生試點”。高職院??梢猿闪⒁孕袠I技術專家為主體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指導委員會,確保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課程改革和建設,實訓基地建設與師資隊伍建設工作和生產線直接相連?!半p師教學法”的實施,使學生在真實的生產現場學習。聘請企業兼職教師和專職教師共同承擔課程教學任務,對專業教師和兼職教師進行“以教促產、以產促教”的聯合指導,提高培訓質量以及教育”。
加強繼續教育,實施繼續教育,是高職院校履行社會責任的表現。高職院校繼續教育服務于地方經濟社會,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有利于教學資源的有效利用和高職院校的發展??梢愿鶕呗氃盒W陨淼膶I特點、教學資源、師資隊伍、設備、儀器儀表、技術水平等,滿足當地經濟發展的需要,豐富培訓項目,形成多層次、立體化的培訓體系,并具有相關的功能各地各部門通過高職院校的資源和技術優勢,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支持和幫助,建立良好的合作與溝通機制。
教育部《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指出,有必要建立一個技術推廣服務平臺整合生產、學習和研究,為企業開展技術服務,并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因此,作為地方高職院校要堅定不移地走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道路,更好發揮教育、科研、社會服務的引領作用。
(作者單位:吉安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