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淑惠
以核心素養的培育為目標,立足地方旅游資源,開發出具有地域文化視野的語文校本課程。設計出既能體現學生實踐參與,又能體現地方特色的校本課程體系。將地方文化傳承的知識性目標與學生人本發展的目標相結合,創設人文化的校園環境,豐富師生的認知,培養學生的鄉土熱愛、家國情懷、責任擔當、審美情操、實踐創新等素養。本文以“海濱鄒魯·龍?!睘槔?,分析地方旅游資源與語文校本課程的整合,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實施路徑和改進反饋。
隨著課程管理制度的發展,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提出了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體系,意在增強課程對地方、對學校、對學生的適應性,這為本次校本課程的開發提供了政策依據。但目前,對于地方資源課程的開發和研究還不夠充分,落實亦很不到位,因此本課程的創設、開發對地方校本課程走向學生生活具有重要意義。
在全面深化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創設、開發高中語文校本課程,業已成為越來越重大的話題。作為國家課程改革的頂層設計和戰略要求,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為語文校本課程的改革指明了方向?;?em>核心素養的校本課程設計已成為共識。以核心素養培育為目標,以地方旅游資源為依托,設計并開發課程內容,為語文校本課程開發提供了新的理論和途徑。
如今,僅僅依靠傳統的教科書已難以適應新時期課堂教學的要求。學校依據自身資源、條件和特點,積極探索并開發具有創生性、特色性的語文校本課程,既從根本上反映了教育的地域特色,也從視域上進一步開拓了語文的學習空間,激發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的人文修養、審美情操,增強合作意識,樹立社會責任感。
積極創設開放的、有活力的語文校本課堂,是“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是全人教育目標的真正落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充分利用地方旅游資源開發語文校本課程,積極構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雙主型課程模式,是本課程的主要設計理念。地方課程必須面對學生,以學生的發展為著眼點。在本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教師只需扮演好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的角色,將學習的主動權真正交還給學生。以學生為本,真正讓地方課程設計能符合人才發展需要,符合社會發展需要。
本課程還具有開放性、多元性、實踐性、綜合性等特點。從課程目標到課程內容,再到課程實施,都有一套完整的操作體系。本次語文課程開發主要分為五大環節:探討課程內容——定位合理目標——編制實施方案——組織實施課程——總結反饋并完善課程內容。這五個環節環環相扣,一步一印。而且上一個環節的終點也是下一個環節的起點,它們彼此循環滲透,最終實現對課程質量的修正與完善。
龍海物華天寶,地杰人靈,無論在自然旅游資源還是文化旅游資源的發展上,都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這為本課程的開設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以下是筆者整理出的龍海旅游資源集中形式和語文校本課程開發的具體途徑。
2.1 藍色旅游:一個個獨特鮮活的案例
龍海自古就有“海濱鄒魯”的美譽,濱海風情,雄偉壯觀。這里聚集著福建省迄今為止種類最多、面積最大、生長最茂盛的紅樹林分布帶;有風清、水藍、沙黃的隆教灣海灣浴場;有氣勢磅礴的古火山和風光旖旎的浯嶼島……自然風光,美不勝收。
本次語文校本課程開發,首先便是依托龍海的自然旅游資源,開展“藍色之旅”。以審美的眼觀觀照自然,陶冶情操,培養家園意識。
在校園內,開展主題為“一人一心一風景”,講述照片背后故事的活動,讓學生盡情展示眼里心中家鄉的風光美,并分享自己獨特的、鮮活的旅途感悟,圖文并茂,貼近生活。在課程實踐中,學生通過攝影、旅游、文字和語言等魅力,邂逅家鄉美景,厚植鄉土情懷,增強對家鄉的認同感、使命感,提升人文素養水平。
2.2 紅色旅游:一段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龍海是一塊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紅色”土地。革命老區遍布龍海市的15個鄉鎮(場),106個村(居)。近百年來,可謂英雄豪杰輩出,仁人志士如云。雖經歲月流逝,但英雄的詩篇卻愈發閃亮,成為一代代人的精神印記,這也為本課程提供了立體、鮮活、豐厚的歷史文化素材。
傳承紅色基因,挖掘、整理龍海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讓學生充分了解并感受這片龍江大地上曾經發生過的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并從這些英雄志士身上汲取奮斗的力量,塑造新時代的精神,這是本次語文校本課程開發的一個重要環節和預設目標。
活動中主要將文本體會與現場體驗相結合。感受紅色文化的熏陶與浸潤,深入挖掘紅色文化的核心價值,弘揚英雄情懷,推動紅色精神薪火相傳,激發學生的學習、生活熱情,砥礪意志品格,培養愛國主義情操。讓紅色文化育人功能與校本課程建設有效結合。
2.3 青色旅游:一幀幀古老常新的畫片
龍海作為歷史古城,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和深厚的人文積淀:古壘雄風的鎮海衛;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里的月港遺址,享有“閩南第一村”之美譽的埭美古厝……古跡遍布,史脈悠久。還有龍海的花鼓、戲曲、工藝、風土、方言、習俗等一系列“或顯性或隱性”的文化資源也都具有獨特的文化內涵和審美味道。這些古老、豐潤的鄉土文化是寶貴的遺澤與資源,亦為本課程開發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開展“青色旅游”,主要采用了“成果激勵法”。學生利用假期,自行分組合作,自主選定課題,深入了解自己家鄉的風土人情和文化風貌,并合作撰成論文,最終還將對成果進行分享交流、總結評比等。本環節不僅促發了學生對本土文化的了解,而且是實踐新課改的一種有益嘗試。
尊重學生的興趣、人格和選擇,注重面向現實生活和社會獲取資源, 通過合作、實踐和探究, 打破原有以傳統課堂為主的單一課程模式,將課堂從教室引向社會,將知識的學習轉化為生活的能力,從而構建符合高中語文核心素養培育的新型課程模式。
本課程兼具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特點。是課程結構中的必要板塊,也是校園文化脈絡的節點,具有獨特的價值。
3.1 學術價值:探尋本土自然文化資源和語文教學的契合點,使語文教學更貼近自然、貼近生活,具有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通過形式多樣的教學模式彌補傳統課程的不足,使校本課程的開發有了新的發展,同時有助于校本課程改革理論的豐富和完善。
3.2 實踐價值:本土文化根植于學生的生活,是學生可以切實感受到的活生生的舞臺。將校本課程資源生活化,捕捉鄉土資源的優勢,創設有活力的,開放性的課堂,為學生提供實踐和創造的場所。讓學生從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變成主動構建者,并在活動實踐中增進對家鄉的了解,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熱愛,發展人文精神素養。同時,在開放化、多樣化的活動形態中交流互動,在多學科的碰撞、整合中比較、思考,形成多元化的價值觀和知識體系。本課程具有非常豐厚的實踐價值。
綜上所述,基于本土自然、文化資源的語文校本課程,具有鮮明的區域性和開放性。開發地方課程資源,可以有效促進地方資源向課程轉化,使地方資源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成長。
同時,個體核心素養的落地也要以課程為依托。特色課程是校園文化建設的載體,是核心素養落地的校本化、特色化表達。以核心素養為導向,以地方旅游資源為支撐,開發語文校本課程,既能構建特色的校園文化,也能促發學生的興趣點,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增強學生對自然、社會和家國的熱愛,樹立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作者單位:福建省龍海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