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文化交流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新時代對外文化交流思想為當前如何開展對外文化交流應該指引了明確的方向,有利于我國進一步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對拓寬我國外交布局具有極大的影響。
新時代加強對外文化交流能夠促進國家乃至世界的文明進步。自從黨的十九大召開之后,習近平在馬克思主義的基礎上,選擇其優秀的文化理念并加以創新,指出新時代應注重文化交流,全面促進國家之間的文化合作,充分發揮文化在對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從而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對外文化交流思想體系。
在習近平主席的領導下,中國的文化外交不斷創新理念和積極實踐,創造了良好的局面。從推動大國文化發展到營造良好的周邊環境,從搭建平臺到提升軟實力到爭取國際思想輿論的主動權,都體現了新一代國家領導人的外交風格。通過追溯近兩年來習近平的文化外交,可以清晰地展現出習近平文化外交思想的內涵和實踐成果,對新時期我國文化外交戰略的深化和拓展具有重要意義。
1.1 必須堅持走合作共贏之路
早在2013年,習近平就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演講中提出了最適合新時期中國主張的外交政策,那就是“平等互信、包容互鑒、合作共贏”,明確了我國與其他國家應該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原則。新時代到來,我國堅持走合作共贏這一道路,事實證明這一理念的絕對正確性,我國文化外交活動開展得越來越順利,文化外交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1.2 必須塑造國家良好形象
對比政治外交和經濟外交,文化外交能塑造一個國家的良好形象是毋庸置疑的。我國積極開展文化外交,更容易讓世界了解到中國是一個充滿自信、團結友愛的文化強國,并且會更尊重我國文化和國家。在堅持和平發展、以文化為中心的基礎上,弘揚中華文明中的“包容”、“公平”等優秀品質,樹立中國在國際社會的積極形象。習近平指出:“要注重國家形象,努力塑造歷史悠久、民族多樣、文化多元、文化和諧的文明國家形象”。樹立政治清晰、文化繁榮、社會穩定的東方大國形象。要想國家團結友愛,山川秀美,就要堅持和平發展,促進共同發展。
1.3 必須服務于文化強國建設
文化建設是對外交流與融合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強調,當前我國的首要目標是建設文化實力強國,進而促進國家的政治與經濟的共同發展。那么我們應該怎么來做才能更好地服務于國家的文化強國建設,必須弘揚中國傳統思想中優秀的、超越國家的文化精神,這才是富有無限魅力和價值的寶藏,既要弘揚和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不能摒棄時代精華,把國家的優良傳統文化弘揚出去,讓更多人乃至整個世界都了解并尊重中國;要對傳統文化資源作出總結,讓人民可以享受到文化帶來的精神層面的升華,建立并完善對外文化交流系統,擺脫傳統的文化交流方式,展示出一個文化強國的風采和力量。
1.4 必須提升文化軟實力
文化外交不僅可以完美地展示一個國家形象和魅力,維護和擴大國家利益,還可以增進相互了解,鞏固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友誼。與政治外交和經濟外交不同,文化外交在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和外部輿論、增強文化吸引力和親和力、增強文化軟實力等方面發揮著不可取代的作用。
2.1 既相向而行,又和而不同
在文化外交上,習近平始終堅持分享 “和而不同”的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他闡述了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文化歷史,談到了國與國之間的道路應該并行而非矛盾及構建中外和諧外交文化關系的基本出發點。在一系列訪問和對話中,習近平提出了文化合作領域的一系列新思路、新概念、新對話。
2.2 交流互鑒、超越偏見,創造和平的國際環境
早在第61屆法蘭克福國際書展開幕式上,習近平就提出,文化交流中不應該存在歧視或者偏見,而是需要更多的尊重和支持。對國家外交大局的維護離不開對外文化交流,加強對外文化交流能夠促進國家的改革進步,還能推動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和平共處。當今時代文化的特征顯而易見,它是一種具有多樣性、多元化的民族文化。盡管意識形態、社會制度和發展模式不同,但人類的交流并未間歇過。因此,這些差異既不能成為文化交流和溝通的絆腳石,也不能成為沖突的根源。習近平認為,中國要積極保持文明多樣性,推動文明對話交流,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吸收一切優秀文化,取長補短,學習各國有益文化,促進國與國之間的交流合作。
2.3 展現民族文化自信
習近平指出:“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必須保持對文化的自信。偏見和誤會并不會阻擋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前提是人與人之間要相互交流、要團結友愛,并將這種優秀的民族精神堅持下去。”民族文化自信是一種認可民族文化自身價值的態度,是處理各種文化沖突的價值基礎,是維護文化安全的首要思想任務。
3.1 提升中國國際地位和影響
面對國際形勢的巨大變化,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推動世界革命的過程中,不斷推進領導外交領域的諸多挑戰。新的外交道路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十八大以來,截至2018年7月底,習近平高度重視對外工作、統籌規劃、當家作主,共對61個國家進行了30次訪問,實現了對重要地區、國家和國際組織的全覆蓋。通過展示國家元首外交、大國形象和領導風格,直接有效地傳播習近平外交思想,歷史性地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
3.2 推動國際關系創新發展
習近平外交思想是國際關系理念的重大創新和發展。習近平把中國的發展同世界的共同發展結合起來,汲取古絲綢之路的營養,創造性地提出了21世紀“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為中國和世界共享發展機遇搭建了新平臺開創國際合作新模式。習近平提出了和平發展道路、合作共贏理念、大國新關系、正確的義利觀、發展觀、合作觀、全球化等一系列具有中國特色的全球治理理念。習近平主張建立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主張對話而不是對抗和伙伴關系,而不是結盟和共贏。我們呼吁各國走新的溝通道路,而不是打贏這場戰爭。這超越了西方國際關系的舊思維,打破了“強國必勝”的邏輯,推動了21世紀國際關系的創新發展,譜寫了新的歷史篇章。
3.3 促進世界和平、發展、合作、共贏
在習近平外交思想指導下,中國始終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希望各國走和平發展道路,把合作和共贏擴大到國際關系的各個方面,積極探索解決地區和國際熱點問題的途徑,中國一貫堅持對話解決爭端、協商解決分歧,全面應對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威脅,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它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和國際秩序的維護者。中國積極構建對話、不對抗、伙伴、不結盟的伙伴關系,同各國一道致力于建設持久和平和普遍繁榮,為不確定的國際形勢注入了正能量。中國積極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和義務,深入參與國際維和行動,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性挑戰和地區重大熱點問題,促進了世界和平與發展。
綜上所述,當前我們必須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和把握習近平外交文化思想的精神實質,充分認識習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政治和文化精髓,深入并負責任地學習對外文化交流思想,要努力抓住思想和核心理念的實質,并將之付諸于外交工作與實踐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新時期已呈現出光明的前景,因此加強國內外文化交流這一任務越來越重要,我們必須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以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思想和習近平外交思想為指導,努力創新對外文化交流模式,促進中國文化發揚光大。
作者簡介:于萬里(1968.11-),男,河南鄭州人,本科,高級講師,研究方向:中職語文教學、漢語言、傳統文化、語文教改、語文教學信息化。
(作者單位:河南省外貿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