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
本文以吉林市兒童福利院孤殘兒童為研究對象,深入一線收集數據,對現有孤殘兒童的情況進行了基礎性調查研究,了解兒童福利院“養教康治”一體化運行現狀,分析該模式運行中存在問題,并提出幾點對策建議。
根據 《2018 年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數據統計:截至2018 年底,注冊登記的獨立兒童福利機構475個,床位8.9萬張。全國共有孤兒30.5萬人,其中集中養育孤兒7.0 萬人,基本生活保障平均標準1344.0元/人·月。全國各級支出兒童福利經費49.6億元,其中孤兒基本生活保障經費39.5 億元,其他兒童福利經費10.1 億元。
吉林市兒童福利院截至2018年底,共有孤殘兒童27人,生活補貼費用48.5萬元。全年接收棄嬰(童)8人,安排國內領養10人、家庭寄養8人;不定期走訪40次,調整寄養兒童1名。
傳統兒童福利院的救助模式多是集中供養模式,隨著時代發展,多種養護模式開始呈現。吉林市兒童福利院現已基本形成了養育、教育、康復、治療四位一體的模式,力求盡可能滿足院內孤殘兒童的需求。
2.1 養育筑基
福利院將男童和女童分兩班養育,每班均由護理人員帶領兒童集體生活,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層次照顧孤殘兒童,保障孩子們的基本生活需求。為了讓孤殘兒童們也能感受到家庭生活的溫暖,福利院分為收養和寄養兩種安置方式,期望孩子們能夠盡早回歸家庭,感受家的溫暖,填滿兒童家庭方面的缺失,增強孤殘兒童的歸屬性和安全感,讓孩子們能夠在快樂幸福的環境下健康成長。
2.2 教育提升
吉林市兒童福利院在養育孩子的同時,也在積極的為孩子們搭建教育學習的平臺,建立完整的教育體系。一是院內開設常規課程:由7位專業教師開設數學、語文、心理、體育、韻律、生活適應、繪畫與藝術等針對性特殊教育課程,為不能進到常規學校學習的孤殘兒童提供學習的場所,創設學習環境。二是與吉林特殊教育實驗學校簽訂教育合作協議,為福利院6至14周歲且不能到常規學校接受教育的殘疾兒童開展免費送教上門服務,提高兒童自我認知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深入推進孤殘兒童的教育和社會工作。
2.3 醫養結合
福利院的衛生所為每一位兒童建立詳細的健康檔案,入院后首先進行全面的檢查,掌握兒童的健康情況。與兒童醫院建立起系統的康復合作關系,兒童醫院每周為福利院殘疾孤兒提供免費上門康復服務,同時指導護理員學習基礎康復技巧。更有針對患病兒童進行術前檢查,術后康復護理,做到預防為先,盡早醫治。幫助改善孤殘兒童身體素質、提高康復護理工作水平、打開康復、治療工作一條龍的新態勢。
3.1 設施硬件欠缺
吉林市兒童福利院在事業單位改革中從吉林市社會福利院獨立出來,延用原來的辦公大樓,由于該樓建立時間較長,基礎建設和設施設備老化受損嚴重,醫療、護理、康復的各項功能區域都不健全,也沒有達到衛生部門要求,而申報采買也十分不易,很難在短時間內精細化配備齊全。醫護人員的專業更多偏向老年養員養護,對孤殘兒童的醫護還是有所欠缺。
3.2 護理人員匱乏
一是護理人員少。兒童福利院現有護理人員10人,因執行倒班制,每日當班護理人員6人,負責27名孤殘兒童,院內護理員配備遠遠低于我省要求的配備比,護理人員嚴重匱乏。二是護理人員流失率較高。在工作壓力大的同時又受工資待遇低的影響,護理人員出現素質好的留不住、素質差的辭不得、年紀輕的聘不來等情況。三是護理隊伍整體素質偏低,存在年齡大、文化層次低、護理水平低等問題,管理難度也較大,很多年紀較長的護理員不愛學習,對業務培訓沒有給予足夠的重。
3.3 社會工作發展偏緩
福利院“養教康治”一體化的模式下,更多精力放在供養方面,側重于孤殘兒童的衣食供應、生活照料。這種以“養”為重的模式,雖然為孤兒提供了生活住所、解決了溫飽問題,但也僅僅停留在解決基本生活需求,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情感支持、社會認知方面關注較少。在此背景下成長的孤兒,往往表現出人際交往能力差,社會適應力缺乏、自我認知水平低等問題。缺乏外界社會工作、網絡資源體系等的協調深入,為福利院形成系統化、層次化、有效的服務體系,社工工作開展被多方面因素限制流于表面,無法及時有效建立起聯動機制。
4.1 強化護理隊伍
解決護理人員短缺問題,消除護理人員與孤殘兒童匹配不合理導致的安全隱患,提高護理人員整體素質,提高護理人員服務水平。一是加大專業人才的引進。適度增加正式編內醫療護理人員,合理配置醫務人員、護理人員、社會工作人員等專業技術人員的編制;二是有條件的改善編外護理人員的工作條件和工資福利待遇。三是抓好業務培訓。根據國家行業標準基本規范要求,加強職工業務學習、技能培訓,使護理隊伍逐步向規范化、專業化的方向發展。四是鼓勵初級護理員進行更高級別的理論學習并取得資格證書。
4.2 醫養結合時效化
將“醫養結合”服務與“養教康治”一體化體系聯結更緊密,通過與各個相關醫院合作,增加福利院全員業務能動性,明確工作職責和服務范圍,逐步制定和完善“醫養結合”中康復護理與治療等方面的服務標準和管理制度。爭取資金支持,加強服務的基礎建設、醫療設備引進。加強專業對口人才引進,開展養育、康復、護理等多項技能的培訓,使福利院工作人員的康復治療服務水平得到改善,強化提升。
4.3 發展社會工作
聚焦兒童福利院孤殘兒童的特點和需求,適應性地開展和豐富社會工作,增強孤殘兒童對和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使其獲得尊嚴、價值和幸福感。打造一支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組織結構上建立專門的社會工作科室,將社會工作服務與傳統的養育孤殘兒童工作相結合。逐步增設直接提供社工服務的專兼職崗位,完善人員配置,鼓勵醫療、康復、護理等相關工作人員參與社會工作職業資格考試,掌握社會工作知識理念,實現各專業融合,優化社會工作隊伍的人才結構。
同時建立穩定的資源體系,開展福利院文化品牌項目,豐富兒童業余文化生活,如舉辦新春聯歡會,開展秋季趣味運動會等,提升綜合服務質量,促進“醫養康治”一體化的工作機制,及時有效溝通、適時反饋評估,從而形成一個落到實處的長效機制。
(作者單位:吉林市社會福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