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瀲昕
2018年年初,我收到了彎彎發來的名為《看望爺爺奶奶》的圖畫書初稿。看到書名,看到扉頁,我的第一反應是,這是一個孩子跟著父母看望祖輩的故事,是一個關于親情與團聚的故事。看著看著,我才發現,看望爺爺奶奶是真,但爺爺奶奶其實已經過世,所以這實際上是一個關于掃墓的故事。
從初稿來看,我們評估覺得可做。原因有三:一作品立意好,掃墓是中國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儀式,慎終追遠、祭奠先人,對中國人來說,是重要的文化傳統,且目前市面上并沒有相關的圖書;二作品兒童性比較突出,從孩子的角度切入,從她的所思所想、所聞所看入手,自然而然地展開,雖然是關于掃墓這樣略顯沉重的話題,但行文之間并不顯得壓抑,反而充滿了脈脈溫情,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了引起兒童讀者現實傷痛的可能性;三作品的圖畫書語言比較典型,文字與圖畫之間的配合相得益彰,懸念感尤其值得稱贊。
但是,顯然作品需要修改和斟酌的地方也不少:
一是書名,“看望爺爺奶奶”的書名固然形成了作品的一大懸念,但同時也讓作品的重心有一定的偏移,讓讀者以為這是一本生活化的、情感化的作品,無法傳達作品本身想要傳遞的這種深沉的內涵。二是兒童化與情感的拿捏。小主人公一路經過二伯、大伯、鄰居、小姑家的經歷,支線內容過多,比如在大伯家門口逗鵝,在鄰居家小商店外逗狗,在小姑家附近看豬,在田埂上玩青蛙,這些情節雖然是城市孩子回鄉下的真實寫照,也具有很強的兒童性,但對主線情節的沖擊比較大,使得作品的線索不夠集中,也削弱了作品的情感力度。三是對頁出血圖較多,視覺效果太滿,故事的節奏不夠好,一些重點情節的展開也不夠,比如祭拜的一幕應該是作品的高潮情節,情緒最高點,但只給了半頁來展現,給人不上不下、不輕不重的感覺,情感的鋪陳不到位。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在草圖、線稿、上色稿等各個環節反復調整,在征求了陳暉、熊亮、阿甲、王志庚、朱自強等諸多圖畫書領域專家學者的意見,聽了兒童讀者的閱讀感受后,做了幾個大的調整:
書名更改為“回鄉下”。一年多的時間里,我們征集了不下十個書名,但都沒有遇到一個符合作品氣質且讓人眼前一亮的。2019年3月,在見到著名圖畫書推廣人阿甲老師時,我們給他看了書稿,并請他幫忙出出主意。當時阿甲老師提到,在他的家鄉,掃墓也叫拜山,由此聯想到回鄉拜山,書名可以考慮叫“回鄉下”。我們一聽,忍不住拍案叫絕。回鄉下,既是回去掃墓,也是回去與家人團聚,還是回去欣賞家鄉的風土人情,與作品想要傳遞的多重意義十分契合。
調整故事的講述方式。第一人稱還是第三人稱,兒童化、天真的還是冷靜客觀的敘述語言,對話還是日記體,對于作品的敘述方式,我們反復調整,力圖找出最適合的。每一次改完,都會找來社里的編輯或編輯們的孩子,讀給他們聽,看他們的反應。就這樣,一步一步的,最后確定采取第一人稱、相對客觀和冷靜的敘述方式,刪除所有表現主人公回到鄉下的其他見聞的內容,比如喂小豬、看鵝等,讓這些細節全部在圖畫中呈現,讓文字敘述的主線完全集中在掃墓上。但是這也帶來一個問題,作品的情感力度與鋪陳不夠,給爺爺奶奶掃墓這一情節的情感顯得更弱了。于是,我們重新梳理故事,確定以拜祭為核心情節,圍繞著拜祭的祭品,用“禮物”為線索串起整個故事,在文字上重點突出了二伯母的梅子酒,大伯母的桂花糕,小姑的枇杷果幾個“禮物”。這樣的改動,既使得它們在后面祭拜的時候出現更為順理成章,也是一種情感的鋪陳——正因為有不斷出現的“禮物”,讓小女孩有了給爺爺奶奶送禮物的想法,才會有她將一路采摘的花做成花環送給爺爺奶奶,這是情感的自然變化,也是家風的傳承,是言傳身教的感染,這樣的設計也作品有了更深刻的意蘊。
調整畫面。圖畫書的圖畫,是故事的重要部分,出血還是不出血,對頁還是單頁,不僅僅關聯著畫面的優美,更關聯著故事的起承轉合,情感的鋪墊與釋放。為此,我們將所有稿件打印出來,一頁一頁粘起來,平鋪擺放在桌子上。這樣一放,馬上就發現了不少問題,比如有的地方好幾頁對頁出血圖,給人感覺情緒一直很滿,視覺上很累,有的地方則是連續的單頁圖,就感覺畫面比較碎,情緒連貫性不好。此后,我們重新調整畫面,將祭拜的頁面調整為對頁,又補畫了家人收拾與雙胞胎哥哥準備禮物的畫面,這樣的調整,讓從上山開始烘托鋪陳的情緒在達到最高點后,有一個緩緩釋放的過程,與后面回望的對頁及全家聚餐的頁面一起,形成了情緒的高低起落,也帶來一種余韻悠長的回味之感。
檢視圖畫細節,增加作品的可讀性。比如:小女孩做花環是作品的一條暗線,但作者一開始并沒有在圖畫中完整呈現,我們建議作者在下火車之后就加上小主人公摘花的細節,并且隨著故事的進程,讓她手上或者身上的花越來越多,這樣一來,這個看似不經意的、小女孩玩樂性質的細節,最后才能與“禮物”這一情感線索交匯在一起。又如跟在小女孩身后的小狗,一開始也只是若隱若現,偶爾出現一下,后來在國圖少兒館王志庚館長的建議下,增加為從小女孩下車開始每一頁都有,讓畫面有了更多發現的樂趣。此外,在圖畫書中,我們經常要核查人物服飾的前后一致性,但這也要充分考慮人物的性格和故事的情境,比如說小姑父出場的時候是扶著小姑的,手上還拿著很多東西,這固然有小姑懷孕的緣故,但也從側面展現了他性格溫和、善于照顧人的特點,因此下雨的時候,拿出雨傘這個動作由他來做顯然會更合適;而爸爸丟三落四的性格,在故事一開始就有埋藏,所以他的回望到底是因為想再看看父母呢,還是對自己丟東西這事兒若有所感呢,就看讀者自己的理解了;至于祭拜時雨傘的位置、雨衣的穿戴等細節變動,自然是與故事的情境有關。
整體考慮封面、封底、扉頁、環襯、版權頁的設計。對一本圖畫書來說,每一個細節都應當會講故事。最初,故事開頭是小女孩和爸爸下火車的畫面,后來,我們將“那年春天,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回到爸爸的老家”挪到了扉頁上,將扉頁設計為火車駛過時鄉村的遠景圖,與前環襯用線條展現城市的景象和后環襯用線條展現鄉村的景象形成呼應關系,配合封底爺爺奶奶抱著笑予的照片,讓故事從環襯就開始講述,營造出從城市走向鄉下,從現實走向回憶的情境。就連封底的照片到底寫哪一年,也是經過多方考慮最后才定下的,一來需考慮故事整體的氣質,不能過于現代化,二來需考慮小姑生二胎的合理性。
挑選紙張。書稿完成并不表示就完工了,對圖畫書來說用什么紙也是需要慎重的。一開始我們考慮到作品與傳統文化有關,所以想找一些更有肌理的紙張,從特種紙、膠版紙、藝術紙,前后找了十幾種,反復打樣,但不是顏色太暗,就是著色度不好,或者比較透。無奈之下,我們最后還是用了啞粉,雖然沒有肌理感,但它色彩還原度最好,能更好地展現出作品想要傳遞的溫暖的氣質。
每一本好的原創圖畫書,從腳本開始,到造型、分鏡、草圖、線稿、上色,再到文字的潤飾、圖畫的調整、整體的設計、開本的大小、紙張的選擇,方方面面,所有每一個環節都需要認真考慮。面對不同的故事,不同的繪畫技法,要關注的點也許又會不一樣,但萬變不離其宗,如何讓故事更有趣更動人更受到兒童讀者的喜愛,如何讓圖畫能更好地傳遞出故事的主旨,如何讓圖文相得益彰,讓圖畫書具有更大的可閱讀性,是我們在做原創圖畫書編輯過程中最需要考量的問題。
(作者單位:中國和平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