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娟 覃妮妮
[摘 要]混合教學模式是一種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它集合了傳統教學的優勢和基于移動互聯網絡教學的優勢,既發揮教師的引導啟發,監控的主導作用,又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的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開展混合教學的前提是對課程進行重新設計,文章以大學生職業核心能力訓練課程為例,進行線上、線下教學資源的重新設計,修訂教學內容,為混合教學模式的開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混合教學;教學資源;建設
引言
隨著網絡技術、云平臺以及智能手機的普及和應用,信息技術在教學上的運用不斷深入,使教學方式方法越來越多樣化[1]。為了滿足教與學的要求,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教學模式應運而生,隨著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對混合教學模式進行探索和實踐,混合教學模式成為現今主流的教學模式之一[2]。
大學生職業核心能力訓練課程采用體驗式五步教學法進行教學,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隨著移動互聯網絡的不斷發展與應用,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目前課程正處在改革期,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教學的探索和實踐創造了的最佳時機。基于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能力、自控能力、學習積極主動性的認識與評估,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教學模式成為了本課程改革的方向,線上、線下配套資源的建設迫在眉睫。
一、線上教學資源的建設
(一)構建網絡學習平臺
建立線上課程和資源,強大的信息平臺必不可少。基于對德實、超星和藍墨云三個網絡教學平臺的分析以及評估,本課程采用德實平臺作為網絡教學平臺[3]。
(二)線上教學資源的建立
線上教學首先要建立教學資源庫,包括微課、微視頻、PPT、文本資源等建設。本課程的教學團隊由7人組成,分成兩個小組,針對課程的六大模塊建立網絡教學資源。首先對所有模塊教學內容進行重新設計,將與人交流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合二為一,將團隊合作融入到與人交流模塊中,同時增加應用文寫作模塊,以提升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整合好教學模塊后,提煉知識點,建立微課、微視頻、PPT等線上教學資源。將六大模塊的教學內容化整為零,通過對重點、難點的深度剖析和拆解,拆分成相對獨立的零散的知識點,以便于學生隨機進行學習。對拆分好的知識點重新進行課程設計,針對教學目標,設計內容短而小、知識點突出、簡單易懂的線上課程,并進行腳本設計,為制作線上教學資源做好前期準備。
(三)將提煉出的知識點錄制成微課、微視頻
選擇卡秋莎作為微課、微視頻的制作軟件。微課、微視頻的時長設置為10分鐘左右。在微課錄制這個環節,就開始讓學生參與到混合教學模式中來。通過學生參與微課錄制,可以熟悉相關知識點的內容,是一個很好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經歷,不僅加深了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及認識,也讓參與其中的學生有較強的責任感,既提升了學生學習的動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達到了做中學、樂中學,提升自我學習能力的目的。微視頻由學生課后獨立完成,作為學習成果,優秀作品將作為線上學習資源。專業老師對錄制的整個環節進行指導與監督,保證微課和微視頻錄制的質量。
線上試題庫資源的建立。線上教學以及測試考核離不開題庫資源的建設。試題庫平臺選擇考試酷平臺,操作簡單,功能強大。教學團隊針對每個模塊進行線上試題庫的建設,線上題目類型以學生使用移動工具容易完成的單選題、多選題、判斷題為主,主觀題為輔,題量不少于600題,用于平時學習結果的檢測和期末考核。
二、線上教學過程的實現
信息、問題、學習、創新四個模塊采取單一的線上教學模式,教與學的過程在線上完成。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在規定時間內登錄學習平臺,完成線上微課、微視頻等內容的學習,同時完成簽到、提問、發帖、作業、考核等所有的學習環節。老師借助后臺評估檢測系統對學生的學習內容、學習時間、作業完成情況等進行動態跟蹤和分析,分析學生學習中的難點問題,對問題進行分類匯總,并及時解答學生在線上學習中的疑問,從而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集中精力處理學生的關鍵學習問題,實現因材施教,同時了解學生的需求,分析線上教學環境、學生學習時間、學生的特點、教學技術條件等因素對教學效果的影響,進行主觀題和客觀題的批改,對學生線上學習進行評價[4]。
與人交流和新增應用文寫作模塊的教學采取線上教學為輔,線下教學主的教學方式,學生在線上只學習基礎知識點,教學方式采用在線直播與自學微課、微視頻相結合的方式,以自學為主,在線直播為輔。教師收集線上學習信息,進行分析后通過在線直播教學的方式深度講解難度大的知識點。線上學習困難的知識點將放到線下課堂進行分析和講解[5]。線上教學靈活自如,有利于學生根據自己的記憶曲線多次反復學習知識點。線上、線下教學的交互和銜接,補充和配合,既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的嘗試,也符合與人交流模塊課程的特點。
三、線下課程資源的改革與實現
與人交流模塊和應用文寫作模塊采取線下作為主要教學方式,力求在課堂上把這些零散的,相對獨立的知識點有效融合起來,并進行詳細講解。
與人交流模塊線下教學主要采用體驗式教學方式,將知識點融入到活動體驗中來,在體驗中熟悉、深入掌握知識。通過小組活動的設計以及輔助教具的開發,將真實的交流場景放到課堂上來,讓學生的積極參與表達溝通等交流活動。為了讓學生充分體驗,每次課至少設計一兩個全員都能參與體驗的活動,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同時,也培養學生與人交流的能力,更能培養學生的團隊的意識和合作精神,也更能展現團隊風采。應用文寫作線下教學主要通過實踐任務的完成來體現,通過設置、講解各種類型的應用文題目,讓學生在課上列出寫作大綱,小組討論、評價、修訂后,確定寫作思路,并初步完成命題的應用文寫作。教師最后講解例文,學生對自己的文章自評后,進行修改,再上交老師評定。這種實踐教學方式,既能培養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又能體現團隊合作、與人交流、信息收集與整理的能力,有利于學生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
(一)線下課時調整
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內容,達成教學目標,采用混合教學模式,增加應用文寫作模塊內容必將帶來課時的調整,課時調整如下:與人交流能力模塊調整前線下課時12課時,調整后線下課時20課時,線上課時16課時,課時增加了兩倍。信息處理能力、自我學習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取消線下課時,轉為線上課時,課時量不變,分別是6課時、6課時、8課時、8課時,變的是課程的模式。增加的應用文寫作課程線下14課時,團隊合作能力課時取消,融入到與人交流能力模塊中去。
(二)線下教學內容調整
線下課程將以體驗式課程為主,更加注重對重點、難點的詳細剖析,提升學生口頭和書面表達的能力,提升與人交流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理念,同時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從較高層次去看問題,并以熟練的技巧解決實際問題。與人交流能力的內容調整為有效溝通的作用和方法、自信的表達、認識性格,掌握不同性格的溝通策略、有效傾聽的方法、掌握化解沖突的方法。應用文寫作內容有市場調研報告的寫作、項目策劃方案的寫作、計劃和總結的寫作。
(三)實訓項目的重新開發
除了體驗式活動和輔助教具的開發和使用,本課程教學團隊還開發了相應的實訓項目,用于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部分學校已經根據各模塊的教學需求建成了相關的實訓教室,為實訓活動的開展提供了環境支持。本課程實訓項目的設計以貼近學生專業、學生實際學習和生活的實踐活動為主。主要有微視頻制作、創新路演、撰寫調研報告和創新創業的策劃案等。此外還設計了一些大型的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賽事,主要有經典誦讀大賽和演講比賽等。
(四)體驗式教學
學生在通過線上的學習,對相關的基礎知識有了一些理解和掌握,就可以在課堂節約出很多的時間進行體驗式教學。本課程主要是通過組織與知識點相關活動,并通過對真實案例的分析、角色扮演、實訓項目等進行體驗式教學,目前已經設計好的活動有“面包圈”“回姥姥家”“丟失的年報”“背對背”“逃生小島”“猜猜我是誰”“信任仰后倒”等,課程的教學團隊將致力于開發更貼合學生實際、符合教學內容的課程活動。教學團隊通過開發一些輔助教具協助學生參與活動體驗,比如“核心感覺卡”“我卡片”“嘴巴耳朵卡”等,增加了活動的趣味性,有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從而提升教學效果。為了豐富線下教學方式,檢驗教學成果,計劃分兩個學期組織演講比賽、經典誦讀大賽等賽事,面向全校學生開展名師課堂,豐富線下教學的開展形式,讓學生有多方面的體驗。
線下體驗式教學讓學生在做中學、動中學,學習趣味性強,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線上理論知識點的學習和記憶,既鍛煉了學生的與人交流和寫作能力,也體現了團隊合作的能力,同時也給了學生一個展現自我風采的平臺。
四、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教學模式的實現
(一)線上智能化簽到
學生通過移動終端掃描二維碼,進入德實學習平臺進行簽到,方便快捷,便于考核出勤率。平臺將會記錄學生的學習痕跡,學生學了什么內容、什么時候學的、學了多久等。這些學習信息都會記錄在平臺的后臺數據庫中,便于教師統計學生真實的學習情況。
(二)線上教學和線下體驗式教學相結合、互為補充,相輔相成[6]
即使單一的網絡課程模塊內容,也與其他模塊內容相互關聯,在線下體驗式教學中需要學生能夠融會貫通。學生先在線上進行知識點的學習,便于線下課堂分享,為體驗活動作理論支撐。教師通過對學生線上學習情況的分析,發現線上教學資源的不足之處,便于后期改進。在線下體驗式教學中對知識點進行深度剖析和深入引導,并將微課、微視頻涉及到的知識點進行有效整合。通過活動設計、活動參與進行體驗式教學,讓學生在體驗中不斷強化線上知識點的學習和掌握,力求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進行教學,從而得到不同的收獲。
五、混合教學模式的考核評價
混合教學模式的開展使課程考核突破目前單一考核形式的局限,線上+線下的考核方式也會從多角度、多方向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全面考核[7]。考核方案的制定從兩方面著手,理論知識點采取網絡考核、系統自動改卷的方式,通過考試酷平臺完成考核過程。綜合能力的考核在線下完成,考核側重于學生對知識的靈活運用。考核還結合學生線上、線下學習情況,進行綜合評定,力求公平公正,全面考核。平時學習情況和期末綜合成績考核評定方式如下。
(一)平時成績=課堂教學模塊教師評分平均分×60%+網絡課程學習成績×20%+實踐活動成績×20%
(二)期末綜合成績=期末考核成績×50%+平時成績×50%
六、結束語
基于混合教學模式的線上、線下教學資源的建設與應用,將線上自主學習與線下的體驗式教學相結合,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利于個性化教學的實現,有利于學生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進行學習,培養終身學習的理念,是實現高效課堂的有效教學方式[8],同時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用混合教學模式的教師要具有更強的信息獲取能力和信息分析能力,教師要接受師生角色的轉變,從學生那里獲取更新的、更富有創造性的見解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參考文獻]
[1]羅靜,張明.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分析[J].科教導刊,2018(1).
[2]高磊.淺析高職院校混合式教學模式[J].絲路視野,2016(22).
[3]王蔚蔚,熊鑫,郭名靜.基于云平臺的高校網絡教育資源建設方案初探[J].價值工程,2016(30).
[4]孫進康,張金榮.信息化條件下數字教育資源建設與應用思考[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6(33).
[5]史迎馨,王巧玲.“移動式學習+翻轉課堂”線上線下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無線聯科技,2017(24).
[6]袁紅,向毅.基于線上線下相結合混合教學模式的探究[J].新教育時代.教師版,2016(5).
[7]張翠紅.基于網絡教學平臺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實踐研究[J].職教通訊,2018(6).
[8]王娜.高職院校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究[J].現代職業教育.高職高專,2017(4).
[作者簡介]王麗娟(1978-),女,河北唐山人,柳州城市職業學院講師,研士,研究方向:計算機教學、通識課程教學;覃妮妮(1983-),女,廣西羅城人,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教學管理、新聞學。
[責任編輯 方 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