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爽
【摘要】疫情形勢下,高校思政工作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如何將傳統的思政教育順應形勢轉化為“云思政”,這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在運用騰訊會議、釘釘等新媒體軟件進行網絡思政教育的同時,如何應對所產生的問題,也是線上思政工作的重點。
【關鍵詞】新媒體;網絡思政
疫情期間,很多高校思政工作由線下轉為線上,本文分析了利用新媒體開展思政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措施。
一、目前利用新媒體開展思政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宣傳內容不集中
隨著新媒體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傳播平臺進入大眾的生活。從原來的QQ、新浪微博,到現在的微信、快手、抖音,這些新媒體傳播平臺進入大眾視野的同時也分散了大眾對各個傳播平臺的關注度。這種情況下對學生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學生樂于通過這些傳播平臺獲得信息,但龐大的信息量,反而會影響學生對正能量信息的吸收,將時間浪費在吸收無用的信息上,這削弱了新媒體的網絡思政效果。對于思政教師而言,需要掌握多種新媒體平臺的操作方式,這增加了大多數思政教師的工作難度。不可否認,新媒體確實豐富了網絡思政的方式,在疫情期間利用新媒體開展思政工作也取得了不錯的宣傳效果。現階段,很多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一味追求創新,單純追求短時間內吸引學生的眼球,未能進行長遠的規劃,長此以往,校園新媒體就無法形成校園文化精神,從而逐漸失去學生的信任與影響力。
(二)與學生聯系不緊密
思政教育只有聯系學生的實際,根植于生活,才有生命力。新媒體在傳統校園宣傳的理念基礎上,所呈現出來的形式較為單一,甚至有些新媒體在校園宣傳中“水土不服”。有些校園新媒體只推送格式嚴謹的新聞稿件,沒有與學生關注的熱點相結合,讓學生產生了刻板印象,久而久之,就會失去網絡思政的宣傳作用。同時,校園媒體還承擔著引導輿論導向的責任,所以,校園媒體一旦與學生脫節,便會失去學生這片沃土,輿論導向作用也就無法實現,出現校園新媒體零管理區域,這顯然會影響校園的安全與穩定。
二、如何利用新媒體開展思政工作
疫情期間,網絡思政更強調全方位協同育人。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創新性地全方位整合新媒體資源,共同服務思想引領與宣傳工作。只有這樣,新媒體才能充分發揮作用,為疫情期間的高校思政工作貢獻力量,使網絡思政的影響與效果最大化。
(一)拓展新媒體內容的寬度與深度
新媒體應更注重內容的拓展,而不僅是優化其時效性。長遠來看,新媒體的宣傳內容只有符合學生的需求,聯系學生的實際,才能觸動學生,才能對學生形成影響力。如果只是單純地豐富新媒體的宣傳渠道,只能短期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學生的思想困惑。新媒體作為高校網絡思政的重要載體,為學生提供的內容必須是有深度、有高度的學習內容,要用學生能接受的方式講理論、用真情感人心,這樣才能使學生認同新媒體傳遞的價值觀,幫助學生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二)掌握主流價值觀話語權
新媒體平臺不同于傳統校園平臺的穩定性,它更新的速度很快,無法預知其發展趨勢。為避免因網絡信息的冗雜而削弱思政教育的實效性,思政教師應不斷提升自己的新媒體素養,掌握新媒體的操作技能,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潛移默化的思政教育,爭取能長久地抓住學生的心。思政教育工作者要以貼近學生生活的題材為切入點,與學生關心的熱點相結合,這樣有利于樹立良好的新媒體平臺形象,降低學生的抵觸感,增強其在學生中的影響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
主流新媒體的打造要循序漸進、穩扎穩打,不可冒進,一味地追求博取學生眼球,這樣達不到長期教育的目的。校園媒體作為校園主流思想宣傳媒體,要對所宣傳的內容進行篩選,保留優質的內容和合理的觀點,在疫情期間務必做好輿論監控工作,為學生提供準確的信息,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疫情防控工作,使其積極正面看待疫情期間所產生的問題。這樣既能保證學生關注熱點時事,又能引導學生的思想朝正面積極的方向發展,共同維護健康的網絡環境,有效預防“鍵盤俠”的產生,讓學生自覺做新世紀的網絡文明公民。
參考文獻:
[1]蘇俊海.高校青年學生思想特點及思想政治教育途徑探析[J].中國高等教育,2019(17):39.
[2]苗晶囡,喬燕燕.校園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徑[J].教育現代化,2019(95):268.
[3]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作者單位:廣東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