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陽
【摘要】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鍛煉身體成為越來越重要的一種生活方式,群眾對體育場館和設施的需求越來越大,全民健身活動場地設施建設成為了黨和政府關心百姓健康、滿足群眾健康需求、促進社會和諧的一項重要舉措。按照《全民健身條例》相關規定,有必要因地制宜、靈活多樣、科學地對體育健身活動場所對外開放。但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困難和問題,要結合實際情況逐步推進。本文提出了具體對策建議,以期緩解當前全民健身活動場所供給不足的問題,推進全民健身工作持續開展。
【關鍵詞】全民健身;體育場所;對外開放
為了深入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提高公民身體素質,我國各省市對全民健身工作做出了具體安排和部署,群眾體育事業取得了一定成果。根據新時期體育工作新要求,在基本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標準化,落實人民群眾體育新需求方面,還有一些有待探索和解決的問題。如何實現全民共享體育健身活動場所,已經成為我們未來開展全民健身活動需要關注的熱點問題。
一、體育健身活動場所對外開放的價值分析
(一)是我國相關法律的要求
2016年6月15日,國務院印發《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規定要“統籌建設全民健身場地設施,方便群眾就近就便健身”,打造群眾身邊的全民健身設施網絡和城市社區15分鐘健身圈,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1.8平方米,擴大增量,盤活存量,完善大型體育場館免費或低收費開放政策,研究制定相關政策鼓勵中小型體育場館免費或低收費開放。8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要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推行公共體育設施免費或低收費開放,確保公共體育場地設施和符合開放條件的企事業單位體育場地設施全部向社會開放。一系列相關規定對體育健身活動場所對外開放提出了明確要求。
(二)是增強人民體質、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需要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需求日益廣泛多元,對于身體健康的需求也日益凸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健康,通過體育鍛煉來提高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為了滿足人民的健康需求,提高體育場所的數量和質量是有效途徑。體育健身活動場所的開放,可以滿足市民對體育場所的多層次需求,提高體育設施的可及性和便利性,讓市民可以在茶余飯后非常便捷地在就近的體育場所進行鍛煉,從而提高整個國民的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
(三)是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必然途徑
近年來,人民健康問題逐漸受到國家重視。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健康中國戰略,把人民的身心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國家戰略高度,保障人民健康,全民共享健康成果,這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標志。全民健身是增強人民體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保障,更是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必然途徑。
二、目前存在的阻力及原因分析
(一)政策阻力
首先,雖然我國各相關單位發布了關于全民共享體育健身活動場所的政策,但是普遍約束力不強。例如,《體育法》規定,公共體育設施應當向社會開放;《全民健身計劃綱要》規定,各種國有體育場地設施都要向社會開放;《關于公共體育場館向群眾開放的通知》指出,公共體育場館(含學校體育場館)盡快全部向群眾開放。在這些條例中,關于體育健身活動場所向社會開放的詞匯大多為“應當”“都要”“盡快”“努力實現”等,從這些政策字面理解,政策并沒有硬性規定,也沒有相應的懲罰措施,約束力明顯不足,導致執行過程中阻力重重,難以落實到位。
其次,政策上也存在執行上的矛盾。以北京市為例,按照北京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委員會等八部委發布的《關于堅決杜絕以行業主管部門批文或資金撥付文件替代用地審批文件的通知》(市規劃國土發﹝2018﹞112號)文件要求,建設全民健身設施需“在規劃建設用地內”,由各街鎮出具體育用地證明,使得全民健身設施建設陷入瓶頸,沒有足夠多的體育用地可供建設。
(二)安全阻力
安全問題是影響體育健身活動場所對外開放的一個關鍵因素。一方面,人們進入活動場所,必然會一定程度上影響單位、學校的正常工作或學習,也會給原本在場所內學習工作的人員帶來一定影響。尤其是對于中小學,雖然體育場所開放時學生已經放學,不在校園內,但校園內仍有寄宿學生,外來人員的進入無疑會給學校安全埋下隱患。在此情況下,學校和家長是否允許公眾進入校園內鍛煉仍然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另一方面,公眾在開放的體育場所鍛煉,很可能由于體育設施沒有及時修繕導致安全事故,也可能因鍛煉方式不當導致人身傷害,同時有可能因發生爭執與口角引發人身傷害。一旦發生人身傷害,會出現責任與法律糾紛問題。另外,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老年人是一個重要群體,老年人自身身體素質不強,更增加了發生意外傷害的風險。
(三)管理阻力
管理方面的問題主要包括幾個方面。一是開放時間管理。體育場館需要均衡正常對內使用與對外開放時間,避免相互沖突。應在完成正常的健身需求前提下,錯開時間向社會公眾開放。然而在實際開放過程中,有時存在著開放與正常使用相矛盾或因為臨時活動而更改開放時間的情況,會給公民健身帶來不便,不利于形成和諧有序的鍛煉氛圍,也會影響市民鍛煉熱情。二是場地維護管理。對于健身場地的定期檢查、清潔維護、更新等工作需要投入一定的成本,這需要進一步統籌協調相關人員和經費的管理。三是人員管理。目前對于開放場地管理模式單一、相關制度有待完善,需要高層次的管理人員和運動指導人員。要借助社會力量招募社會志愿者參與管理與指導,或者借助學校體育老師、社區工作人員等,發揮管理人員的積極性。四是制度管理。為了保障開放的有序,需要形成完備的制度規定,主要是指對場地開放時段活動項目、鍛煉秩序的維護與管理。要完善規范化的制度要求,包括值班要求、出入登記制度、活動記錄制度等,向學校相關部門定期通報開放情況。要使這些制度落實到位,仍有一定的難度。
(四)經費阻力
體育設施對外開放,無形中增加了設施管理、保養和維修更新的經費投入,相關工作人員的薪酬以及開放過程中水、電等能源的使用這些費用需要納入開放單位的經費預算中。但是體育設施開放主要是基于服務性質,讓全民共享體育成果,只能免費或者低收費,收取的費用也只能作為開放單位的經費補償,在單位沒有其他外來經費支持的情況下,只能通過政府財政補貼運行下去,不然很難支撐。這不僅會打消開放單位的積極性,也對開放的持久性造成了阻力。
三、全民共享體育健身活動場所的建議
(一)政府主導,謀劃場地設施發展
結合《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的要求,將體育場地設施建設作為主要內容,強化體育場地設施建設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突出規劃引領,貫徹落實國家關于新建小區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室外不低于0.3m2的相關要求,加強與規劃部門、住建部門、園林綠化部門等相關部門的溝通配合,推動小區體育場地設施實現配套,促使體育部門參與到新建小區的前置審批工作中。加大力度投入建設全民健身工程,加大全民健身專項球類場地建設,保障基礎體育設施建設。以構建“15分鐘體育休閑生活圈”為目標,充分發揮地區現有體育設施的社會公益性服務功能,使基層與社會企事業單位進行對接,有效利用地區場地資源,突出就近健身的便捷性、場地功能的多樣化、設施配套的休閑化。因地制宜,利用城市建設產生的金角銀邊、廠房改造等,多渠道增加體育場地面積,使之成為公共體育設施的有效補充,滿足廣大群眾健身需求。
(二)明確制度,強化政策支持與監管
體育場所對外開放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到社會多個主體多個方面,需要在政府的統籌協調下,由體育、教育、社區、保險、稅務、民政等部門共同參與。目前我國很多省市體育場所面向社會開放實施時間不長,有的僅限于團體預約開放階段,對于學校體育設施具體的開放形式、經營理念、開放過程中的安全問題、責任歸屬等缺乏明確規定。對于居民個人開放可能會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更需要相關制度進行約束和保障。政府要建立健全相關的制度體系,制定相應的管控措施與實施細則,將體育場所的社會化服務納入到法治化建設進程中,多部門協調配合,加強對學校體育場所對公眾開放的監督與管理。同時,學校自身也要制定場地使用制度、場館管理制度、場館開放管理辦法、場館服務制度、體育設施維護保養制度、場館衛生消毒制度等,使之形成制度體系,以便工作運行中出現問題時有據可循、有法可依。充分利用學校體育教師資源,不具備條件的可吸收引進專業場館經營人才和體育健身指導人員,專業人才與非專業人才相結合進行場館管理。
(三)以人為本,實施精細化、智能化保障機制
在開放過程中,首先要確保人員的安全性。現有條件下如果場館區域具備隔離條件的,應該進行隔離,單獨設立出入口,在出入口實行實名登記制度,并安裝攝像監控設備。尤其對于中小學校,如果公眾鍛煉區域與學校教學區域無法有效分割,應酌情考慮是否能對公眾開放。同時,引導開放的單位加大安保力度,加強安全教育宣傳,實行投保制度、建立突發事件應急機制和公安巡視制度,多方面結合,全方位保障。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突出健身活動場所的公益性,提高使用效率。充分發揮高科技優勢,積極探索采用智能化管理手段,建立一站式服務預約咨詢平臺,實現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內部管理與對外服務相結合的智能化管理模式,真正實現全民健身的便民性、人性化。
(四)因地制宜,建立多元靈活的管理機制
體育場所開放工作單單依靠單位、學校是達不到理想效果的,需要與政府相關部門、社區以及其他社會單位相互協調、相互配合。其中街道或社區作為學校體育場所開放的受益主體,其作用應充分體現。政府作為政策的制定者,在明確各種義務和職責的前提下,應本著以大局為重的原則,統籌協調各方利益,積極處理各方矛盾。加強與街道或社區居委會的溝通聯系。可通過與其協商發動社區居民組成志愿服務隊伍,負責場所開放過程中的巡視工作,引導居民參與到體育場所對外開放管理工作中。這樣既可以防止安全問題出現,還能有效降低開放成本。可由社區負責健身人員情況的審核,通過社區自主管理、自我約束,推動學校體育場所的開放工作。同時,加強對場所管理人員和健身指導員的培訓與管理,使其樹立良好的服務意識,端正服務態度,提高服務水平。
(五)加強宣傳,充分利用開放的體育設施
體育場館開放情況與宣傳手段、宣傳力度息息相關。體育健身場所在對外開放的過程中,應注重宣傳和大力推廣科學的健身方法,教育和引導廣大人民群眾樹立正確的健身意識,在適宜的環境和條件下積極、主動、科學地參與體育鍛煉,同時最大限度地利用并愛護體育設施,真正達到全民健身的目的。宣傳內容要具有針對性,增強實效性,富有趣味性,提高參與性。同時鼓勵個性化體育消費,目前報紙、雜志、廣播和電視已經成為新聞媒體的四大支柱,各學校和單位的體育場館在實施對外開放中可通過電臺、電視臺、報紙、網絡等媒體宣傳,最大限度地發揮開放單位體育場所的多元化功能。
參考文獻:
[1]由文華,侯軍毅,何勝.學校體育場館服務模式的創新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7,34(01):55-59.
[2]郝海亭,郇昌店,徐曉敏.我國部分學校體育場館面向社會開放的管理機制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9,31(03):221-225.
[3]汪全勝,衛學芝.學校體育設施社會化開放的制度約束[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8,34(05):55-60.
[4]熊祿全,張玲燕,孔慶波.我國農村公共體育場地有效供給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8(02):47-52.
[5]王登峰.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理念與策略[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7,41(06):1-3+33.
[6]玉聚成,徐瑩.我國體育健身場地研究——基于第5、第6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數據的統計分析[J].體育文化導刊,2017(03):114-118.
[7]楊毅萍.我國中小學體育場館對外開放的實施障礙及對策[J].教學與管理,2016(36):31-34.
[8]何偉.開放高校體育場館 促進全民健身運動[J].教育與職業,2013(19):7.
[9]吳碧紅,施文忠,劉寶亮.普通高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實證研究——以福建省為例[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2,35(12):108-115.
[10]馬尚奎.全民健身視角下學校體育資源與社會共享研究[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40(02):181-184.
(作者單位:中共海淀區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