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人口集聚對中國省際勞動生產率的影響差異研究

2020-07-18 15:31:39吳昊趙陽
求是學刊 2020年3期
關鍵詞:高質量發展

吳昊 趙陽

摘要: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重要體現就是高勞動生產率,提高勞動力質量是實現高勞動生產率的重要途徑。人口集聚不僅能夠外生地增加地區高技能人口數量,還能夠通過學習與競爭來內生地提高地區所有人口的人力資本水平。因此,人口集聚能夠提升勞動生產率水平。以中國省際數據為樣本,建立面板數據模型實證檢驗人口集聚對勞動生產率的影響,發現人口集聚能夠顯著正向影響勞動生產率,且對第三產業勞動生產率的提升作用要略高于第二產業。進一步將人口按受教育程度劃分為高技能人口和低技能人口,實證結果顯示高技能人口集聚對勞動生產率具有顯著正向影響,而低技能人口集聚作用不顯著。這意味著促進高技能人口集聚,能夠有效地提高地區的勞動生產率水平,促進地區的高質量發展。這方面的研究為各地區制定吸引人才集聚的各項政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關鍵詞:人口集聚;勞動生產率;高技能人口;高質量發展

作者簡介:吳昊,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春 130012);趙陽,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長春 130012)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粵港澳大灣區人口集聚及其經濟增長效應研究”(18BRK024);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新一輪東北振興與東北亞區域合作研究”(16JJD790013)

DOI編碼:10.19667/j.cnki.cn23-1070/c.2020.03.008

前 ?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蔡昉(2004)、Cai和Zhao(2012)等學者認為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很大程度上受益于中國的人口紅利,充足的勞動力供給從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1人口紅利的實質在于充足的勞動力供給防止資本報酬遞減現象的出現,以此為標準則中國人口紅利的最大化時期將在2013年撫養比降到最低點之前達到,此后會迅速消失。2在此背景下,提高勞動力質量,使數量型人口紅利向質量型人口紅利轉變,走高質量發展道路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

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重要體現就是高勞動生產率。勞動生產率作為單位勞動力的經濟產出,是測量勞動力經濟產出效率的重要指標。由于剔除了勞動力數量的影響,勞動生產率指標能夠反映出勞動力質量對經濟產出效率的影響。因此,研究勞動生產率變化與我國現階段追求高質量發展的目標相一致。與此同時,由于歷史、文化、自然環境等原因,中國各地區人口集疏差異明顯,我國人口的空間分布長期呈現出東密西疏的格局。隨著沿海地區與中心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口進一步向經濟發達地區和大中城市聚集,人口集聚為這些地區帶來了大量高素質的勞動力,提高了這些地區勞動力質量,促進了地區勞動生產率的提升。

近些年,研究者開始關注人口集聚對經濟發展的多方面影響,包括人口集聚對創新的影響、人口集聚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人口集聚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但是,直接研究人口集聚與地區勞動生產率關系的文獻相對較少,范劍勇(2006)、孫浦陽等(2013)從產業集聚視角研究其對勞動生產率的影響。3雖然人口集聚與產業集聚存在著緊密相關關系,但也存在較多的差異。因此,在加快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分析人口集聚對勞動生產率的影響,發現不同技能水平人口集聚對不同產業勞動生產率的影響差異是非常有價值的。

本文將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重點解決以下三個問題:一是從理論和實證兩個方面分析人口集聚對勞動生產率的影響,進而揭示人口集聚促進經濟發展的內在原因;二是將勞動人口區分為高技能人口和低技能人口兩個組群,實證檢驗不同族群人口集聚對勞動生產率提升的抑制性影響,進一步闡釋人口聚集促進勞動生產率提升的主要原因;三是考慮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就業人口結構的顯著差異,為了提高研究結果的穩健性,實證分析人口聚集對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勞動生產率影響的差異,從而進一步揭示人口集聚對不同經濟領域勞動生產率提升的異質性影響。

一、人口集聚對勞動生產率影響的理論與實證研究進展

人口集聚作為人口在空間分布上的一種非均勻狀態,是人口遷移結果的客觀反映。經濟因素是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人口空間分布受到地區經濟表現的影響,使得人口的空間分布同地區經濟一樣,均呈現出明顯的集聚特征。同時,人口集聚也對地區經濟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如果人口集聚的主體是以就業或以尋求高收入為目的向發達地區流動的勞動年齡人口,那么地區的人口年齡結構就可以在人口集聚的過程中得到顯著的優化。楊東亮和任浩峰(2018)以2000年至2015年中國省級數據為樣本,實證研究發現人口集聚能夠顯著提高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并且城鎮化、人力資本和人口撫養比是人口集聚影響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主要途徑。4陳樂等(2018)利用2005年至2013年中國35個大城市面板數據為樣本,實證研究發現人口集聚對中國城市經濟增長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其影響大小按東中西依次減弱,并闡明其作用機制主要為知識和人力資本。1楊東亮和李朋驁(2019)考慮人口集聚與經濟增長的內生性問題,以小學教師數和衛生醫療工作人員數作為人口集聚的工具變量,實證研究發現人口集聚能夠促進區域經濟增長,其作用途徑是通過改善人口年齡結構和就業結構來促進區域經濟增長。2

人口集聚不僅對地區經濟產生積極促進作用,還能夠顯著地影響地區勞動生產率。勞動生產率是指每單位勞動投入能夠生產的產品的價值,即單位時間內單位勞動的生產總值,其反映了勞動力的生產效率,它是衡量生產技術的先進性、生產組織的合理性和勞動力的生產積極性的指標之一。影響勞動生產率的經濟因素很多,同時受勞動生產率影響,伴隨勞動生產率提高而同向變化的經濟因素也很多,如產業結構升級和技術進步等。但是,先進的生產技術與組織管理需要高素質的勞動力來實施,人是生產活動的中心,人是勞動生產率提升的重要來源,設備、技術都是人類思維的產物,任何提高生產率的措施都得依靠人才能實行,人的價值觀、知識技術、才能素質和工作態度都會影響勞動生產率,其中,勞動者的知識、技能和體力是決定勞動生產率的最基本因素。具體的,人口集聚影響地區勞動生產率的機制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人口集聚能夠促進學習,學習能夠促進勞動力知識技能的提升,從而提升地區勞動生產率。學習的一個基本特征就是它發生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和交流過程中,而人口集聚增加了集聚地區人口的數量,所以可以提高人口交流的頻率,從而促進學習,而學習是勞動力提高自身生產率的一條重要途徑。Marshall(1920)指出城市集聚了大量人口從而有利于知識和思想的傳播。Jacobs(1969)認為城市越大,城市的產業種類越多,從事不同產業的人口越多,城市的知識存量也就越大,隨著不同的知識和技能的人口集聚,會形成多樣化的知識環境,這有利于知識的外溢和創新,同時多樣性差異是交叉孕育新思想和重要創新的源泉,有利于知識的生產。Lucas(1988)指出城市對學習的促進作用不只體現在前沿技術上,還有知識與技能的傳播、創造、積累等多個方面。3

二是人口集聚能夠提高勞動力與雇主的匹配效率,更好地發揮勞動力知識技能價值,從而提升地區勞動生產率。勞動力因為具有不同的知識和能力表現出異質性,而企業的不同職位對勞動力的技能或知識水平有不同的要求。要實現勞動力能力與企業職位需求之間的匹配,企業和個體都需要經過一個搜索的過程。Helsley和Strange(1990)指出人口集聚能夠為集聚地區帶來了更多的具有不同知識背景的勞動力,技能多樣性的勞動力市場提高就業匹配效率,同時有利于勞動力技能的更好發揮,提高勞動生產率。4由于地區容納眾多異質性勞動力,地區的異質性可以通過其擁有的技能總量、技能和非技能人才構成比例來反映。不同的地區對技能工人和高才能企業家的吸引力存在明顯差異,大城市比小城市擁有更多的技能人才。Ricardo(2000)指出個體會通過選擇就業地區來提高職位搜索的效率,由此導致人口集聚促進就業效率提升,進而進一步吸引人口集聚。5從個體異質性視角,勞動力的就業選擇表現出明顯的歸類效應和選擇效應。個體進入不同地區的決策受其自身技能影響。Combes等(2008)發現高技能人口多數被吸引到大城市。1高技能勞動力愿意流入高生活成本的大城市,是因為大城市具有釋放其能力的信號機制,大城市中存在高強度的知識交換,具有更好認知能力的個體,獲取更多在市場中有重要價值的信息,這能夠幫助其獲得高收入的就業崗位(Venables,2011)。2與此同時,不同地區的不同規模城市對勞動力的流入與生存也設定了門檻,其中的一部分人口會因為大城市的高昂擁擠成本而被迫離開,在效果上等價于城市對勞動力進行了某種程度的選擇。大城市具有更多的潛在進入者,這使得大城市的市場競爭更加激烈,膨脹的城市成本將驅離那些不稱職的個體,市場的優勝劣汰會產生顯著的選擇效應。淘汰低勞動生產率人口會使得更多高勞動生產率的人口在大城市聚集(Glaeser等, 2010)。3Bleakley和 Lin(2012)對美國大都市區的就業和跳槽進行研究,發現大城市的工作轉換比例更低。馬宇和安曉慶(2018)也指出,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匯率變動對經濟增長也呈現促進和抑制作用,進而影響人口集聚。4因此,人口集聚有利于提高地區整體的勞動生產率。5吳石磊(2016)指出通過文化傳播、信息傳播,影響人們獲取文化、信息的數量和質量,是人力資本投資的重要補充。6

在實證研究方面,Ciccone和Hall(1996)以人口密度度量集聚,研究了美國縣域非農就業人口集聚對勞動生產率的影響,研究發現非農就業人口密度每上升1%,非農勞動生產率上升6%。7Ciccone(2002)又以歐洲五個重要的經濟發達國家為樣本,分別研究德國、法國、英國、西班牙、意大利的人口集聚對勞動生產率的影響,研究發現非農就業人口密度每上升1%,非農勞動生產率提高4.5%。8Brulhart和Mathys(2008)以1980年至2003年的西歐國家和1990年至2003年的東歐國家數據為樣本,研究發現人口集聚的長期彈性系數達到0.13,且人口集聚的促進作用隨時間增加而增加,新入歐盟國家具有更大的集聚效應。9借鑒Ciccone的研究思路出發,范劍勇(2006)以中國地級市的截面數據為樣本,研究中國非農就業人口集聚對非農產業勞動生產率的影響,發現非農就業人口密度每上升1%,非農勞動生產率提高8.8%,高于美國6%和歐洲部分國家4.5%的水平,并指出各地區非農就業人口的差距導致了非農勞動生產率的差距,從而形成了收入差距。10孫浦陽等(2013)以2000年至2008年中國287個地級市面板數據為樣本,應用固定效應模型、差分GMM模型、系統GMM模型研究發現非農就業人口密度對非農勞動生產率的短期影響為負,但長期來看,非農就業人口密度的影響為正。11惠煒和韓先鋒(2016)以中國省級數據為樣本,時間跨度為2003年至2013年,選擇生產性服務業就業人口來計算人口集聚變量,發現其對勞動生產率具有顯著的提升作用,但是作用效果是邊際遞減的。1

以上實證研究均側重就業人口的集聚,并以就業人口的集聚來反映產業的集聚。Abel等(2012)指出,知識和思想的交流并不局限在工作場所,區域內全體人口均對知識和思想的交流具有一定影響,因此,區域內全體人口密度更能反映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和交流的強度,其以美國大都市全部人口為樣本,實證研究人口集聚對勞動生產率的影響,發現人口集聚能夠顯著提高勞動生產率,人口集聚程度提高1%,勞動生產率上升2%至4%,并且只有人力資本水平超過某一水平時,人口集聚才能發揮其對勞動生產率的促進作用。2基于此,本文選取新的人口集聚指標進行實證研究,表明人口集聚對勞動生產率的影響。

二、人口集聚對勞動生產率影響的中國省際經驗驗證分析

(一)實證模型與指標選取

本文選擇中國省級數據為樣本,時間跨度為2000年至2015年,所用數據來自于《中國統計年鑒》、《中國勞動統計年鑒》和《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鑒》,個別缺失數據和數據校準來自于各省份的統計年鑒。根據本文研究需要,建立以下面板數據模型進行實證研究。面板數據模型能夠解決因個體異質性而產生的遺漏變量問題,可以更加全面的揭示各個自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效果。具體的實證模型形式如下:

其中,Yit為被解釋變量,即勞動生產率,Xit為核心解釋變量,即人口集聚;Zit為控制變量,C為常數項,εit為隨機擾動項。如果α>0,表明人口集聚對勞動生產率具有正向影響,如果α<0,表明人口集聚對勞動生產率影響為負。

對各變量進行解釋說明。被解釋變量為勞動生產率(lap),根據生產函數中的勞動力投入原則,由單位就業人口產出來表示。按三次產業結構的劃分,根據第二產業就業人口和第三產業就業人口,分別計算二產勞動生產率(lap2)和三產勞動生產率(lap3)。地區產業結構與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在發展中國家的人均國民收入不斷提高的過程中,勞動力遵循著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進而向第三產業轉移的客觀規律,其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就業機會與工資水平是勞動力在產業間轉移的主要原因,因此,第三產業和第二產業的工資水平也就間接反映了第三產業中的部分產業勞動生產率要高于第二產業。由于第三產業涵蓋的范圍更廣,按服務的對象可分為生活性服務業和生產性服務業,伴隨著外賣、網約車、電子購物、電子支付等大量互聯網新興產業的出現,研究人口集聚對第三產業勞動生產率的影響更加重要。

核心解釋變量為人口集聚(mp),以各省常住人口數量與各省的地理面積比值來度量。如何客觀可靠地劃分出高技能人口是一個棘手的難題,這里借鑒趙偉和李芬(2007)與李成友等(2018)處理該問題所使用的方法,3以是否接受過高等教育來劃分出高技能人口,即將大專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劃分為高技能人口(dzuz),進而獲得度量高技能人口集聚水平的高低技能人口密度變量,同樣的,將大專以下受教育程度人口劃分為低技能人口(dzdz),計算得到低技能人口集聚變量。顯然,一個地區高技能人口的比例越高,即高技能人口密度越大,這個地區的平均勞動力質量也就越高,其對應的地區勞動生產率也就越高。

控制變量包括外商投資(fdi)、對外貿易(tra)和財政分權(fis)。外商投資從一定意義上反映了國外技術的引進,技術進步是勞動生產率的重要來源。外商投資對東道國相關產業或企業的產品開發技術、生產技術、管理技術、營銷技術等具有一定的外溢提升效應,外資企業通過與當地企業競爭,會產生示范效應,刺激與推動當地企業的技術追趕與創新,外資企業通過與上下游關聯企業交流合作,也會帶動上下游關聯企業的技術進步。借鑒包群和賴明勇(2002)的研究,本文選擇以實際利用外商投資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作為外商投資代理變量。1對外貿易是反映地區市場的對外開放程度的重要指標,外向型經濟發展水平對勞動生產率產生重要影響,以進出口總額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度量。財政分權作為政府的財政汲取支出能力與經濟發展能力的反映指標,反映了政府執行經濟發展規劃與產業政策的能力,其對勞動生產率同樣具有顯著的影響。借鑒陳碩和高琳(2012)的研究,以本級政府財政赤字占財政支出的比重來度量。2除了比例指標外,對勞動生產率、人口集聚等指標進行對數處理。

(二)描述性統計與相關性分析

為了更好地了解各變量的統計性質,對各變量進行描述性分析。發現第二產業勞動生產率對數(lnlab2)的平均值為11.113,大于第三產業勞動生產率對數(lnlab3)的平均值,且均大于總勞動生產率對數(lnlab)的平均值,這意味著第二產業勞動生產率要優于第三產業,第三產業勞動生產率優于第一產業。人口密度對數(lnmp)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別為8.256和1.980,這表明各地區人口集聚程度存在較大差距。高技能人口密度對數(lndzuz)和低技能人口密度對數的平均值分別為2.814和5.32,前者遠小于后者,這意味著中國人口中的低技能人口較多,高技能人口相對較少。此外,外商投資(fdi)、對外貿易(tra)、財政分權(fis)等指標的標準差顯示我國各地的區域發展水平具有較大差距。

進一步計算各指標之間的相關系數。根據計算結果,發現人口密度與總勞動生產率的相關系數為0.345,表明人口集聚與總勞動生產率之間存在較強的正相關關系。分產業看,人口密度與第二產業勞動生產率相關系數為-0.024,表明人口集聚與第二產業勞動生產率之間存在較弱的負相關關系,這與本文預期相反,二者之間關系需要進一步通過實證檢驗。人口密度與第三產業勞動生產率的相關系數為0.379,表明人口集聚與第三產業勞動生產率之間的強正相關關系。高技能人口集聚與三個勞動生產率指標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593、0.243、0.596,反映了高技能人口集聚與勞動生產率的同向變動關系。低技能人口密度與三個勞動生產率指標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308、-0.060、0.343,略小于人口集聚與三個勞動生產率的相關系數。外商投資、對外貿易與總勞動生產率相關系數分別為0.259和0.582,表明外商投資、對外貿易與勞動生產率之間存在較強的正相關關系,高水平的外商投資、對外貿易對應著高水平的勞動生產率。財政分權與勞動生產率的相關系數為-0.597,由于財政分權指標的數值越小表示地方政府的財政自足率和發展能力越強,是一個反向指標,二者的負相關關系意味著良好的政府財政能力與高水平勞動生產率是正相關的。

(三)實證結果與分析

首先,實證分析人口集聚對勞動生產率的影響。對式(1)進行估計,獲得模型的估計結果(見表1)。根據LM檢驗,發現開方值為109.71,在1%置信水平下拒絕原假設,表明存在個體隨機效應,即在混合回歸模型(OLS)和隨機效應模型(RE)之間應選擇隨機效應模型。進一步進行Hausman檢驗,發現開方值為91.56,在1%置信水平下拒絕原假設,表明在隨機效應模型和固定效應模型(FE)之間應當選擇固定效應模型。

根據固定效應模型回歸結果(見表1前3列),發現人口密度對數(lnmp)的估計系數為3.638,在1%置信水平下顯著,表明人口集聚對勞動生產率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這與預期的結論相一致。在控制變量的估計結果方面,外商投資(fdi)的回歸系數為-0.002,但不顯著,這與外商投資有利于勞動生產率提高的普遍認知相悖。張德榮(2013)指出一個國家在低中收入階段,外商引進是技術進步的的主要手段,在高收入階段,外商引進帶來的技術進步不能滿足需求,此時,技術進步的主要來源是內資企業的自主創新。1隨著中國收入水平的不斷提升,外來技術對勞動生產率的提升作用不斷減弱,甚至通過市場擠占,阻礙內資企業創新,進而對勞動生產率產生負向影響。因此,外商投資不能顯著有利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是可以理解的。此外,對外貿易(tra)和財政分權(fis)的回歸系數分別為0.004和-0.003,且在1%置信水平下顯著,表明對外貿易對勞動生產率存在一定的正向影響,財政分權對勞動生產率存在一定的負向影響。

由于人口集聚與勞動生產率之間存在雙向影響關系,即人口集聚在促進勞動生產率提升的同時,區域勞動生產率的提升同樣會提高人口集聚程度,這使得模型存在內生性,而內生性會對估計結果造成偏差。對此,本文首先考慮采取工具變量法來解決,但是沒有找到合適的工具變量,其次選擇內生變量滯后項應用廣義矩估計方法進行估計,但是工具變量沒有通過sargan的有效性檢驗。因此,本文選擇更加穩妥的方式來處理內生性問題,即直接利用內生變量的滯后項作為解釋變量進行回歸。事實上,人口集聚通過知識溢出效應、匹配效應等路徑促進勞動生產率提升需要一定的時間,即人口集聚規模的形成和人口集聚發揮對勞動生產率的促進作用存在一個時間差,因此使用人口集聚變量的滯后項代替當期項是合理的,而當期勞動生產率顯然不會對已經發生的人口集聚程度產生影響,因此,利用人口集聚的滯后項能夠有效解決模型的內生性問題。

其次,利用新的解釋變量再次進行模型。根據估計結果(見表1后3列),發現LM檢驗開方值為109.01,在1%置信水平下拒絕原假設,表明存在個體隨機效應,即在混合回歸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之間,應當選擇隨機效應模型。Hausman檢驗開方值為88.38,在1%置信水平下拒絕原假設,表明在隨機效應模型和固定效應模型之間應當選擇固定效應模型。固定效應模型回歸結果顯示人口密度對勞動生產率的估計系數為3.543,在1%置信水平下顯著,這表明人口集聚對勞動生產率確實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作用,即人口集聚程度越高,勞動生產率越高,人口集聚程度越低,勞動生產率越低。這與孫浦陽等(2013)所得的就業人口集聚能夠促進勞動生產率提升的結論一致,1也與Abel等(2012)所得的總人口集聚能夠促進勞動生產率提升的結論相一致。2這一實證結果證實了人口集聚是中國各地區勞動生產率提升的一個重要源泉,即各地區通過人口集聚提升人口規模不僅帶來了各地區勞動力數量的增加,還帶來了各地區勞動力質量的提升,即人口集聚在延續了集聚地區人口紅利的同時,為地區帶來了人力資本紅利。

再次,證實研究高技能人口集聚和低技能人口集聚對勞動生產率的影響。同樣考慮到內生性問題,選取內生變量的滯后項進行估計。根據估計結果(見表2),發現無論是選取高技能人口集聚還是低技能人口集聚為解釋變量,都應該選擇固定效應模型。估計結果顯示高技能人口密度變量(lndzuz)的回歸系數為0.465,在10%置信水平下顯著,這表明高技能人口集聚對勞動生產率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即高技能人口集聚程度越高,勞動生產率水平越高,高技能人口集聚程度越低,勞動生產率水平越低。而低技能人口密度變量(lndzdz)的回歸系數為-1.03,這表明低技能人口集聚對勞動生產率存在一定的負向影響,但影響并不顯著。

對比高技能人口集聚和低技能人口集聚對勞動生產率影響的結果,發現高技能人口集聚對勞動生產率的影響更大,這與逯進和郭志儀(2014)的研究結論相似。3逯進和郭志儀指出,我國各省人口遷移和經濟增長存在著穩定的正向協調機制,隨著我國經濟發展轉型的不斷深入,地區經濟增長受高層次人才的推動越明顯。事實上,高技能人口的知識水平更高,其進一步的集聚能夠增加集聚地區的知識交流效率,增加勞動力通過學習獲得所需要的知識的概率,從而有利于區域整體勞動生產率的提升。理論上,低技能勞動力雖然知識水平相對較低,但其作為人口紅利的重要部分,應該有利于集聚地區的經濟增長,考慮到低技能勞動力在學習過程中更大的邊際收益,其勞動生產率的提升幅度將更加明顯。但是,由于被解釋變量勞動生產率是一個地區的整體測量指標,無法體現低技能勞動力勞動生產率的提升效果,低技能人口集聚對勞動生產率沒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一個可能的解釋是低技能人口集聚會拉低低技能勞動力的工資,導致大量低質量產業的存在與發展,不利于勞動生產率的持續提高。此外,低技能人口集聚還會產生擁擠效應,導致高技能人口生活成本的增加,阻礙高技能人口的集聚,從而不利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M?kel?(2017)研究20世紀70年代葡萄牙移民潮對勞動生產率的影響,發現移民潮帶來的大量低技能人口集聚,降低了勞均資本占有率,阻礙了勞動生產率的提升。因此,低技能人口集聚對勞動生產率的影響不顯著,甚至為負。1

最后,實證研究人口集聚和對不同產業勞動生產率的影響。同樣考慮到內生性問題,選取內生變量的滯后項進行估計。根據估計結果(見表3),發現全體人口集聚和高技能人口集聚能夠顯著提升第二產業勞動生產率,回歸系數分別為3.468和0.406,但是低技能人口集聚變量的回歸系數為-0.279,且不顯著2。同樣的,全體人口集聚和高技能人口集聚能夠顯著提升第三產業勞動生產率,回歸系數分別為3.511和0.417,而低技能人口集聚變量的回歸系數為-0.451,且不顯著。

對比第二產業勞動生產率和第三產業勞動生產率模型的估計結果,發現人口集聚對第三產業勞動生產率的提升效果均略強于第二產業,這意味著第三產業勞動生產率在同等程度的人口集聚過程中得到的提升作用更大。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第三產業將吸納更多的就業人口,人口集聚所產生的知識溢出效應、匹配效應也將在第三產業中更加明顯。但是,低技能人口集聚對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勞動生產率仍然沒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這進一步說明了高技能人口集聚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三、簡要結論與相關政策建議

本文的研究獲得如下結論:人口集聚能夠顯著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升,且作用效果表現出明顯的差異性。具體來說,全體人口集聚對三個勞動生產率指標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且對第三產業勞動生產率的提升作用要略高于第二產業。高技能人口集聚與全體人口集聚的結果相似,即對三個勞動生產率指標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且對第三產業勞動生產率的提升作用要略高于第二產業。但是低技能人口集聚對勞動生產率不具有顯著的提升作用,不論是總體勞動生產率還是產業勞動生產率。

上述結論表明,通過促進人口集聚,特別是促進高技能人口集聚,能夠積極作用于地區第三產業的發展,促進地區產業升級,有效地提高地區的勞動生產率水平,促進地區經濟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變。為了更好地促進人口有序集聚,特別是高技能人口集聚,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一是加快人才戶籍政策改革,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在嚴格控制人口規模上限的同時,高度重視新增人才的戶籍問題,出臺吸引人才的落戶政策辦法。盡管當前的戶籍身份已經不具有約束人口自由流動的作用,但是戶籍對于城市新增外來人口的融入,尤其是對集聚人才的長期穩定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表現在戶籍與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的緊密聯系上。只有創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人才戶籍制度,才能更好地促進高技能人口的集聚,實現對海外人才與外籍人才的大力度引進。進一步優化超大城市的功能分區,劃分出主城區、郊區和新區,制定差異化的人才戶籍政策,科學管理增強城市承載能力,多措并舉保證有足夠的空間來滿足高技能人口的集聚需要。

二是促進高技能人口向省會等大中城市集聚,進一步降低落戶標準,禁止通過購買住宅、積分、繳稅和投資等方式對有落戶需求的居民進行限制,對農業戶口大學畢業生、有留學經歷的大學生等青年高技能人口實行優先落戶,積極推動城市經濟轉型發展,擴大第三產業發展比例和質量,激勵本地企業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和高工資崗位,服務好當前高素質勞動力、高等教育程度勞動力對高等級就業工作需求,在發達地區城市住房價格高漲的當下,積極探索傾向于高技能人口的住房保障制度,努力改善地區發展的制度環境,使高技能人口在城市安居樂業,提升高技能人口對城市的經濟依存度,爭取在與相近省份的人才競爭中勝出,吸引高技能人口的持續流入,進而促進地區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重點支持青年高技能人口創新創業,為其提供優質的職業指導、介紹、培訓及技能鑒定等就業服務。

三是促進大多數中小城市提供更優質的基本公共服務,加快推進面向內部的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同時,重點推動對外來人口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務,提升高技能人口在中小城市生活的滿意度與幸福感,吸引高技能人口從事科教文衛等公共服務業,形成地方科教文衛事業發展與高技能人才流入的良性互動。為青年高技能人口提供針對性更強、效果更好的公共服務,支持高技能人口返鄉創業。

Abstract: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s high labour productivity that can be achieved by the significant way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abour.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can not only exogenously increase the number of highly skilled people in the region, but also endogenously improve the human capital level of the entire population in the region through learning and competition. As a result,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can increase the level of labour productivity. Taking Chinas inter-provincial data as a sample, a panel data model was established to empirically examine the impact of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on labour productivity. This article finds that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can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ly affect labour productivity, and has a slightly higher effect on labour productivity in the tertiary sector than in the secondary sector. Further dividing the population into high-skilled and low-skilled according to educational attainment,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agglomeration of high-skilled population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labour productivity, while that of low-skilled one is not significant. This meant that by promoting the agglomeration of highly skilled population, we could effectively improve labor productivity and promote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ch provided a strong support for the talent policies of various regions.

Key words: population concentration, labour productivity, highly skilled population, quality development

猜你喜歡
高質量發展
關于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思考
中國市場(2018年18期)2018-06-13 05:41:22
加快建設適應與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現代化經濟體系
理論探索(2018年3期)2018-05-31 09:15:22
轉向高質量發展的中國工業經濟
理論探索(2018年3期)2018-05-31 09:15:22
加快發展現代種植業 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大力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人民論壇(2018年9期)2018-04-20 07:21:56
完善制度體系,為經濟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人民論壇(2018年9期)2018-04-20 07:21:56
2018:中國會展業“高質量發展”之年
高質量發展背景下遼寧省綠色增長水平提升路徑及對策分析
北方經濟(2018年3期)2018-04-08 07:36:16
中國經濟改革“高質量發展”是關鍵詞
新民周刊(2018年11期)2018-04-02 04:29:06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解讀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本大道无码高清| 天天综合色网| 久久久噜噜噜| 色国产视频| 91在线无码精品秘九色APP| 91亚洲国产视频| 人妻无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在线第一| 高清久久精品亚洲日韩Av| 国产一区二区福利| 超碰免费91|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综合色在线| 为你提供最新久久精品久久综合| 亚洲激情区| 国产无人区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午夜视频在线| 亚洲国产天堂在线观看| 欧美一级片在线|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 欧美激情综合| 国产91在线|日本| 国产精品视频999| 色综合五月婷婷|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妇女|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91丝袜在线播放动漫| 免费又黄又爽又猛大片午夜| 四虎精品免费久久| 国产成人啪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自偷自拍三级全三级视频 | 亚洲综合婷婷激情| 婷婷激情亚洲|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AV| 超碰免费91| 国产网站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毛片在线播放| 久久情精品国产品免费| 国产精品粉嫩| 亚洲欧美另类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在线第一页| 黄色三级网站免费| 亚洲天堂网站在线| 国产18在线| 成年片色大黄全免费网站久久| …亚洲 欧洲 另类 春色|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高清视频 |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va| 亚洲人成色77777在线观看| 国产97视频在线| 999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视频精品久久| 福利在线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成熟视频在线多多| 久操中文在线| 2021国产在线视频| 婷婷午夜影院|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黑色丝袜高跟鞋| 无码精品国产dvd在线观看9久 | 日韩最新中文字幕| 亚洲视频在线青青| 亚洲午夜福利精品无码不卡 |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2020一| 亚洲一区网站| 特级做a爰片毛片免费69| 精品视频91| 成人午夜视频免费看欧美| 亚洲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国产精品亚洲va在线观看| 91在线一9|永久视频在线| 国产综合精品日本亚洲777| 台湾AV国片精品女同性| 欧美精品高清| 精品一區二區久久久久久久網站 | 久久久久久尹人网香蕉| 一区二区日韩国产精久久|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 伊人色在线视频|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色综合久| 香蕉久人久人青草青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