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婧怡
摘 要:新的美術課程標準對美術課程的課程結構進行了優化,將“中國書畫”列為新的美術課程模塊之一,而有別于另一個模塊——“繪畫”,這不僅僅是為了優化課程結構,更重要的是為了突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旨在讓學生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文章結合中國畫探索新的課程改革背景下的美術教育,分析探討中國畫在美術教育中的現狀及發展策略。
關鍵詞:中國畫;課程改革;美術教育
中國畫是區別于世界其他美術種類,根據不同技法可分為寫意畫和工筆畫,并融詩、書、畫、印為一體,代表了中華民族的文化修養和內涵,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高等師范院校和地方一線教師對中國畫課程教學的探討從未間斷,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已初見成效,但探索發展之路還很長。國畫的教學應結合相關理論,積極運用現代元素和多媒體設備在更廣泛的實踐中發展國畫課程教學。
一、當代中國畫的表現形式與美術教育
中國畫在筆墨上離不開以線造型,以書入畫,書寫之法度滲透于繪畫線條的用筆中,是中國線條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和豐富的表現形式的重要原因。因此,即便中國畫所涵蓋內容豐富,基本的中國畫特點依然鮮明。在繼承古代國畫文化的同時,現代國畫藝術家有的融合了西方藝術的表現形式和藝術理念,有的創新國畫形式,形成了流派繁多、名家輩出的局面,呈現出多元化、綜合性的發展趨勢,大體可分為以中國畫形式表現西畫的寫實性、中國畫水性顏料與其他油性材料的創新性表現、水墨漫畫的發展、傳統工筆或寫意中國畫的沿襲等等。由此可見,中國畫的發展也傾向于多元化,豐富的表現方式可給國畫教師更多的發揮空間,可以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并且目前美術課程教材中整體對于中國傳統藝術作品的選材有了大幅度的提升,這將在視覺欣賞上更多地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并加深對中國藝術的理解。欣賞中國畫作品時,學生可以與文化理念、個人情感、個性夢想、美、熱情、自由等人文精神共鳴,這是提升美術素養,形成正確價值觀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必經之路。但這種種豐富的教材資源并不意味著國畫課程可以忽略傳統的國畫學習層次。教師要讓學生們在學習國畫的過程中進行多種表現方式的探究,但仍要從用筆用墨技巧的探索上學習中國畫的精髓,并引導學生理解中國藝術中蘊含的思想,進行豐富的創作,以此達到新課程標準中對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要求。
二、課程改革背景下中國畫在美術課堂中的現狀
中國畫的課程開發與設計已經比較豐富。在實踐探索教學上,教師為讓學生理解國畫創作會詳細帶領學生嘗試探究與比較;在中國畫的欣賞教學上,有不少教師會利用多媒體設備帶領學生通過動畫的方式理解國畫創作者對自然景物觀察視點的運動方式;在創作課程上,教師們鼓勵學生大膽創作。
然而,國畫的教學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過度傾向于課程趣味性,而缺失了以臨摹學習為主的學習方式對國畫技法的練習;雖然如今學生文化視野積累豐富,但僅在美術課程上并不能使學生充分理解中國畫藝術中的哲學精神,而中國畫藝術中認為“哲理性是中國畫的靈魂”;國畫課程與生活的聯系較少,不能使學生對國畫或其他中國藝術產生持久興趣和探索的動力;創作題材不夠開放,多媒體運用得不夠恰當,難以讓學生在國畫創作學習上踴躍表達自我個性;對于今后想學習美術專業的同學來說,藝術高考所采取的考察方式不利于引起學生對中國畫學習的重視,對我國未來國畫藝術家的培養造成不良影響。這些問題還需在發展的理論指導下與今后的實踐中進行改善。
三、中國畫在美術課堂中的教學策略
致力于創新國畫的教學,為確實保證課堂質量,讓學校學生通過課程學習感受國畫的魅力,體驗國畫作畫過程中的趣味,培養學生的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結合現在中國畫的發展與國畫在美術教育中的現狀,本文有以下幾點關于國畫課程教學策略的建議:
(一)理論與實踐結合,注重臨摹學習
很多學生沒有深入學習過中國畫或書法,他們的書法功底較弱,對完整的中國畫學習層次有著模糊的認識,剛開始臨摹可能沒有書法用筆之感。教師可以同學生講解書畫同源的原理、畫法與書法的用筆與用墨方法等,使學生清晰地了解筆的用法和墨的關系,能夠學會控制毛筆,使學生理解臨摹的目的在于學習古人的筆墨之法,從僅僅想畫得“很像”的層面走向逐步理解寫意畫中“寫”的內涵。在構圖學習上對比西方的繪畫作品,讓學生理解何為中國畫中的“三遠”。
(二)利用多媒體設備,引導學生參悟國畫作品和思想的關系
劉中黎先生說過:“有價值的作品必是完整的有機體和特殊的生命形式,其生命內核大抵是作者與外物相遇時所觸發的‘一剎那實感,或苦思時如電石火花般綻放的頓悟,實感和頓悟被聰明的作者提煉傳神詞語所定格,置于情景交融、事理相洽的情境和意象(形象)中。”在美術作品的創作中也是這樣,學校的美術欣賞課程必然要更加深刻,而教師在引導學生欣賞中國畫作品時需要巧妙地講解中國人所追求的思想,讓學生理解中國畫中可以看到的中國人對世界的認識。為使教學過程不枯燥,教師可通過對比講解、視頻展示等方式讓學生理解這些思想。
(三)流行元素走進課堂,學生作品走出課堂
好的學習是能夠高效應用的學習,美術貫穿于生活之中,中國畫藝術也不是只停留在繪畫的創作上。人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推動了許多文創的市場發展,然而現在的年輕人正是這類文創的粉絲,同時他們也可以成為這些文創的設計者。學校和博物館、美術館的合作逐漸增多的同時,學生不可避免地會接觸社會產業,使學生在國畫學習上與此聯系可以增強學生對文化的理解,也可以激發他們的創新精神,培養其實踐能力,并使他們在此過程中獲得快樂,凸顯美術課程的課程性質。
(四)豐富創作主題,加強國畫學習中詩、書、畫、印的聯系
2017年的新課程標準將原有的“書法篆刻”模塊取消,新增“中國書法”模塊,是將本來就具有緊密聯系、互相結合的中國畫與書法、篆刻結合在一起,這樣符合中國藝術的基本特點,同時可以使學生準確而全面地理解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課程可以詩歌引導學生國畫創作,例如帶領同學欣賞齊白石描繪的《蛙聲十里出山泉》(圖1、2)后,也以一句詩句或一首詩為題,讓學生創作中國畫作品并設計篆刻印章及其位置。這樣有利于學生理解中國畫詩、書、畫、印一體的特點,鍛煉學生中國畫中安排印章構圖布局的能力,同時增加創作的樂趣,也可與語文學科增強聯系,以理解人文精神。
(五)注重美術教師素養的提高
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莊子曾感嘆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美術教師需要進行更多的藝術創作,做一個創作型教師,不僅在教學技巧上下功夫,還要不斷提高自身藝術創作能力,為學生做好榜樣的同時更深層次理解中國藝術,探索中國藝術的精神。在展示學生作品的同時也可以展出教師的作品,由此凸顯教師表率作用,讓國畫課程的教學不僅僅存在于有限的課時之中,而更在于學生日常自我提升和環境熏陶之中。并且,教師在創作過程中能夠不斷探索新的繪畫技巧和體會,推動教學發展。
四、結語
中國畫傳承了上千年,每個時代都有典型的印記,教師應該在有限的中國畫課程內,使學生最大化地獲得中國畫文化的滋養。目前課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未來的國畫課程實施過程中,需要探索和研究的道路還很長,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斷努力。
參考文獻:
[1]陳敬友.文化傳承視域下高校中國畫教學的幾點思考[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12).
[2]劉中黎.感悟語文美育的奧妙[J].中國語文教學,2019(11).
[3]陳柳.古代散文活學活用[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
華中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