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創新是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運用新的教學手段和理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初中歷史教學創新的客觀要求。為了適應歷史教學新形勢的需要,必須遵照新課標下的歷史教學要求,創新歷史教學原則、教學理念、教學手段等等。本文筆者結合教學實踐,闡述了個人對歷史課堂教學創新的幾點思考。
關鍵詞:中學歷史;創新教育;課堂教學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教學中的第一要素,也是當今社會培養人才的關鍵。中學教師肩負著培養人才的重任,推行創新教育責無旁貸。
一、 歷史教學觀念要創新
從教育和心理學來看,“生命的第一個行動就是創造活動”。當今社會,我們正處在一種知識密集型和智慧型的時代,其核心是創新,所以我們學習歷史就要培養自己的創新理念。另外,我們習慣性用我國古代偉大的文化科技成就來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這本不錯,但卻有不足,這容易使學生陶醉其中,形成妄自尊大的狹隘心理;我們還常把落后歸結為近代西方的入侵,封建專制的腐朽,這容易使學生陷入簡單的政治經濟決定論,而忽視了我們傳統文化中的意識、思維等方面的缺陷。我們應該看到中國古代科技曾取得多方面的高度成就,也曾出現過重視科學技術的黨派,但這些多是中國文化主流之外的產物。
二、 歷史教學原則要創新
歷史教學原別的內容具有多層次、多方位聯系性的特征,它包括:歷史發展的縱向聯系;同一歷史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橫向聯系;歷史發展的因果聯系;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之間的聯系;歷史演變與現實生活、時事之間的聯系,等等。這些聯系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使學生能更好地認識并分析歷史。為適應現代化教育發展的需要,培養學生現代化的思維方式,實現多層次、多方位的歷史教學。歷史教學原則就必須創新,要采用多維教學法,即多角度、多系統地啟迪學生思維。并以著重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和具體化的能力為原則,使初中歷史教學承負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任務。
三、 歷史教學理念要創新
理念是行為的靈魂,是創新的先導,教學理念對教學起著指導和統帥的作用。目前初中歷史教學尚未擺脫應試教育的陰影,應試教育沒有真正轉化為素質教育。然而,新的課程標準的人文性強調歷史教學要致力于學生歷史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因此,我們應盡快轉變教學理念,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關注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情緒及情感體驗,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樹立既教書又育人的教學新理念。傳統的教學理念過分強調教師“教”的作用,而忽視了學生“學”的手段,這已不能適應21世紀人才培養的要求。初中歷史教師要盡快樹立并適應新的教學理念,改變傳統的“教師中心”的教學理念,樹立起“學生中心”的新理念。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上課習慣于“一言堂”。要求學生對知識點死記硬背,這抑制了學生創新精神的養成。因此,教師應該樹立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理念。
四、 歷史教學手段要創新
教學手段創新是整個歷史教學創新的重點。歷史教學手段并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時代和技術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的。現在的初中歷史教材和課程內容都發生了變化,相應地,要求初中歷史教師在教學手段上也必須發揮創新精神。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關鍵在于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教師應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索新的知識。學生在探索新知識的過程中,創造性思維也得到了訓練。因為,學生對歷史的正確認識,需要發散性及創造性的思維,特別是對歷史上因果關系的思考,這是對人的思維水平的考驗。學生學習歷史的過程。也是訓練和培養創造性思維的過程。因此,初中歷史教師所采用的歷史教學手段必須能激發、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發散性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
五、 師生關系要創新
傳統的師生關系中,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對學生進行嚴格的管理;學生處于被動地位。被動地服從。這種師生關系壓制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師生關系緊張,有時學生會對教師產生抵觸情緒,學習積極性不高。因此教師要和學生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首先。新型師生關系中,教師與學生是朋友,教師和學生之間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師生關系。”其次,新型的師生關系是一種平等的關系,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尊重學生,樹立平等和民主意識,在平等的基礎上,相互協作。最后,新型的師生關系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活動應以學生的個性發展為核心,使每一個學生的潛能得到發展。教師應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發表獨立見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總之。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不斷改善師生關系。建立良好、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這樣才能滿足初中歷史教學新形勢的要求。
六、 教學評價要創新
在教學中,教學評價具有導向、調控和激勵的作用。創新教學評價體系對發揮教學導向功能,促進教學創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以往教學評價,只是單純注重評價教師講授情況,而忽視了學生學習的情況。教學評價的創新,應突出全面性、導向性和創新性的原則,應包括課堂教學教師對學生學的評價,教師對自身教的評價及第三者對執教人的綜合評價幾個層面。其中,教師對學生學習的評價,應突出對學生重在激勵,鼓舞學生學習的士氣。歷史課堂上,如不管對錯與否,一律真好、真棒的灌迷魂湯的做法,這種評價做法是不可取的,教師課堂對學生的評價應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上,恰當分析其思維獨創之處,有待完善的方面,明確教學導向,引導學生勇于發散思維,求新、求異,對學生的評價中,明確學生的肯定之處與不足的方面同等重要。
總之,初中歷史教學創新勢在必行。進行創新教學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有利于創新人才的培養。所以,一方面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加強各方面的修養;另一方面,相關部門要充分調動教師積極性,努力營造有利于歷史教師創新性勞動的環境,并給教師提供必要的進修機會,從而不斷提高歷史教師的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李正響.創新理念 全面提高初中歷史教學成效[J].教師,2012(13).
[2]湯漢東.重推課堂“四大轉變”,提高歷史教學質量:對提高初中歷史教學成效的幾點思考[J].考試周刊,2010(43).
作者簡介:
康素娟,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