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是教育的根本。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要善于入情、飽含激情、蘊含熱情、富于真情,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教師情感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用自己的激情去點燃學生上課的激情。如果我們老師上課時整節課都全情投入,激情滿懷,那么學生也會受到感染,愉悅地、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一、 備課要有情感儲備
我們知道,沒有預設的課堂是放任的,也是雜亂無章的,必然也是低效的。所以,要想整節課熱情洋溢,能達到高效,那我們的備課就一定要入情,那教師該如何入情地備課呢?
首先,我們教師在備課時入情入境地備好教材,我們的備課要備而能用,既要有利于教,也要有利于學生的學。在制定教學目標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這三維目標的整合與統一,把自己與教材融為一體,入情入境地鉆研、解讀和思考教材,以此保證上課時能激情滿懷,講出新意和深意,把學生陶醉其中。只要教師能夠走進文本,走進作者,和作者交流,能夠挖掘文章中的情感因素,帶著自己的切身感受進行備課,就能在上課時引起學生的共鳴。
其次,從學生的發展著眼,帶著真摯的情感備好學生。在新課程的課堂教學中,我認為備課的重點應轉移到學生的發展上來。教師不僅要考慮課堂上讓學生學什么,怎樣學,更應考慮這樣的學習對學生的發展有什么作用,要時時把學生的需要放在首位。如對教材的處理是否能吸引學生學習;問題的設計是否能激活學生的思維;教學方式是否有利于學生主動探究:教學過程有沒有給學生留下足夠的自主活動的時間和空間等。總之,要從學生的發展著眼,真正在備課的每一環節都想著學生的發展,想著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服務,那么我們的課堂教學就會在真情的涌動下,回歸教育的真實,回歸生命發展的自然。
二、 課堂教學要有激情
我們教師要想使課堂充滿激情,教師自身必須先充滿激情,在課堂中用自己的極有感染力、富有真情的語言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激活課堂,提高教育和學習的效率,使學生對你所教的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
在課堂上,教師要想感動學生,教師首先自己要是一位動情之人,能善于“抒情”,學會“煽情”,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學生。例如,語文教學專家王崧舟老師在上《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是這樣導入的:
老師端氣凝神,緩緩正言:“同學們,把你寫字的手高高舉起,咱們一起認認真真地書寫‘圓明園的毀滅”。(師邊板書,邊逐字解析)——
“圓,是圓滿無缺的圓;明,是光明普照的明;后面這個園,是皇家園林的園(讀:圓明園)。一座圓滿無缺的皇家園林,一座光明普照的皇家園林,被兩個強盜(停頓片刻),給毀滅了。(板書‘毀滅,再讀)……‘圓滿無缺,因為它凝聚了151年的能工巧匠的風雨兼程,凝聚了古往今來的一切奇思逸想;‘光明普照,因為它融會了整整六代皇帝的浩蕩皇恩,融會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建筑明珠。就是這樣一個奇跡般的園林,就是這樣一個不可思議的東方神話,卻那么悄然又轟然地毀滅在兩個強盜之手。”
這一段導語,簡樸而充滿理性,凝重而飽含激情,為一堂課的展開鋪下了慷慨、悲愴的基調,圓明園的情思開始在學生腦中彌漫升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 課堂情境,要以情促情
以情促情,以境促學,優化課堂情境。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在教學中,教師應該融入感情,成為教學過程中的引領角色,指引和幫助學生將課堂知識理解與吸收。為此,教師應當加強自身學習,不斷總結自身教學經驗,博聞廣識,力求在緊扣教學目標的前提下,將文章中的情與自己心中的情融注于講解之中,洋溢于講臺之上,再反轉過來水似的流到學生心中,喚起學生的情思,讓創設的教學情境極具感染力,使每位學生都融在其中、思在其中、樂在其中。有一次講古詩《春日》,當時正值春暖花開的季節,老師給學生讀了一首優美的描寫春天的詩,然后給他們看了春天的風光,說:同學們,小草從地里鉆出了小腦袋,花兒展開了笑臉,柔柔的春風開始在我們耳邊低語。萬物復蘇的春天又到了。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感受一下古詩當中春天的美景吧。學生陶醉在美麗的景色中,還在下面跟著老師低聲和詩,完全沉浸在詩歌的世界里。
四、 教學藝術要含情
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這“喜歡”之情,便是來自教師在教學中所創設的藝術氛圍。愛美、求美是兒童的基本心理需要。多媒體教學可以藝術地表現教學內容,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語文教材是裝滿美的寶庫,如何引導學生進入寶庫去感受美、創造美,多媒體有其優越性。
如在講授三年級《秋天的雨》這課,老師就盡可能地搜集了大量優美的秋天風景圖,配以優美的音樂,帶孩子們步入秋天的大自然中,引導孩子們學會欣賞,學會感悟。孩子們驚嘆大自然的創造,他們深深地被圖畫給吸引住了。更令我吃驚的是孩子們竟用他們稚嫩的語言描繪出一幅又一幅優美的秋景,從他們獨特的視角審視著欣賞著秋的美好。而這所有的美好,所有的享受,都與信息技術有著密切的聯系。是它帶領孩子們走出了課堂,走出了局限的語文教材;是它引領孩子們投入到大自然的懷抱中;是它送給孩子們一個又一個更廣闊的思維空間;是它讓更多的孩子擁有了語文學習的熱情,讓孩子們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無窮魅力。
五、 閱讀教學,更要動情
語言是一種工具,這是人們的共識。但是我們更應該強調語言工具的功能本質,即表情達意。以語言文字為表達形式的各類文章,特別是詩、詞、歌、賦、小說、劇本等文學作品,其中無不蘊含著作者對人、事、物的強烈的思想感情和主觀態度,無不以情動人,以情寓理,這是語文閱讀教學在教學內容上與數理化等其他學科教學的顯著區別。欲使語文閱讀教學生動活潑,富有感染力,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愿望,從而產生學習語文的內在動力,必須在閱讀教學中突出情感因素,以情動人,教出情味。不論是教寫人的還是記事的文章,擬或是教說明文或議論文,都應該引導學生領會、體驗課文的語言形式所傳達的作者的憎愛之情,褒貶之義,使學生在情感體驗過程中理解字詞句篇的含義和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作者簡介:
陳潔,河北省廊坊市,河北省文安縣大柳河鎮西碼頭中心校。